第17章 深夜商議
- 大明說書,洪武舉家旁聽
- 作家avKY8d
- 2235字
- 2023-07-17 20:00:00
“妙!妙不可言!”
而徐達自然是著重看了關于軍機處的構思,因為內閣與司禮監跟武將毫無干系,但這個軍機處卻像是為武將量身定制的機構,在徐達看來,陛下尚未忘記他們這些跟著陛下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因此徐達滿臉激動。
“神來之筆啊!”
便是李善長,此時也是一臉震驚。
作為跟著朱元璋時間最長,功勞最卓越的開國功臣,李善長對于朱元璋的了解怕是僅次于馬皇后了。
李善長比誰都清楚,對于權力朱元璋有么多重視,因此開國沒幾年,李善長便請辭了宰相之位,舉薦了自己的門生胡惟庸。
只是沒想到胡惟庸竟然如此肆無忌憚,魚肉鄉里,買官賣官,貪贓受賄,目無王法,更愚蠢的是,胡惟庸竟然將手伸向了兵權。
以至于陛下一怒之下,不僅將胡惟庸滿門抄斬,甚至連帶之人,多達數萬之眾!
李善長身為舉薦胡惟庸之人,自是惶惶不可終日,因此胡惟庸案后,李善長便借口身體不適,閉門不出,每日過的都是膽戰心驚,害怕錦衣衛提刀上門,將他打入沼獄。
哪料到今日陛下竟然主動召見自己,并提出了如此完美無缺的謀略來。
胡惟庸之所以被殺,核心原因便是他威脅到了皇權所在。
如今有了這大明三部曲,皇權的威脅便再也不存在了。
而他李善長,也不用再惶惶不可終日,可以睡個好覺了。
“眾愛卿覺得這大明三部曲如何?可否執行?”
朱元璋見三人看完了,這才緩緩問到。
“回陛下,微臣覺得這大明三部曲堪稱完美無缺,不僅可以執行,甚至可保大明萬世昌盛!”
“回陛下,微臣也覺得這大明三部曲天衣無縫,可以執行!”
徐達跟吳琳見朱元璋問及,當即點頭回到。
“如此甚好,眾愛卿與朕想法一致,那今日起,便開始執行吧!”
“吳琳即刻起卸去吏部尚書一職,為內閣首任首輔,李善長入內閣,為內閣首任次輔,徐達入內閣,為內閣首任閣老。”
“標兒,司禮監暫交由你全權負責!”
“軍機處待遇突發事件,再行設立。”
見三人對于大明三部曲毫無異議,紛紛表示贊成,朱元璋也點了點頭,當即開始執行。
原本內閣首任首輔最合適的人選應該是李善長,但李善長在大明聲望極高,雖然發生了胡惟庸一案,但依舊不容小覷,因此朱元璋特意讓吳琳卸去吏部尚書一職,充任首輔,而李善長充任次輔。
至于朱元璋讓徐達也入內閣,則是考慮到李善長的影響力太大了,因此特意用徐達來制衡李善長,再加上軍機處暫且不用成立,徐達代表的是武將集團,也不至于讓文官集團一枝獨秀。
朱元璋甚至覺得是時候讓裝死的劉伯溫重回朝廷了,那老小子倒是過的愜意的很,如今吏部尚書一職空缺出來,那老小子也該回來出份力了。
一念及此,朱元璋不由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意來。
旁人倒也還好,若是李善長跟周星燦直到劉伯溫還活著,不知道會有什么反應,倒是有趣的很。
實際上說胡惟庸害死了劉伯溫,完全是不合理的,朱元璋對這一點很清楚。
其一,一副藥的效果太長,相隔十幾天之后才發作,現實中從藥理學病理學上說不通,除非開了一個療程的藥,一直吃十幾天的藥,一直吃不好,還一直吃直到吃死為止,不合常理。
其二,知情人太多,在中藥方做手腳毒害人命,如果是受人指使這應該是絕密,不可能流傳出去。何況是朱元璋自己派胡惟庸去探視劉伯溫的,就算胡惟庸膽子再大,也不敢用這種方式殺了劉伯溫,朱元璋也絕對不允許自己背上這個黑鍋。
只不過胡惟庸謀反案成立了,加一個罪名罷了。
胡惟庸既然是被冤枉的,那么冤枉胡惟庸的人最有可能便是劉伯溫自己,而散布這個消息的也是劉伯溫自己。
俗話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大明若論智商,怕是無人能及劉伯溫了。
當年朱元璋打天下手下有兩個派系:一個是起家的淮西派,以李善長為首。另一派則是浙東派,是朱元璋消滅張士誠之后的浙江讀書人,代表人物就是劉伯溫。
打天下之時兩派相安無事,當朱元璋稱帝建朝之后,矛盾就日益激烈了,淮西派自認為是開國元老,自然不把其他人看在眼里,浙東派自然就不服了,而是在朱元璋剛稱帝的洪武元年,朱元璋北上汴梁征戰就把劉伯溫和李善長留在南京留守,當時李善長身邊的一個親信,他丞相府的秘書李彬因為貪腐畏罪潛逃。
李善長重視老鄉的情誼,親自找劉伯溫請求網開一面放過李彬,劉伯溫不答應并立即上報給太子處以李彬死刑,導致李善長丟了面子,而胡惟庸和李善長都是淮西老鄉,后面李善長告老還鄉后,胡惟庸就成了淮西的代表人物,這兩派的矛盾慢慢的就集中到了胡惟庸和劉伯溫兩人的身上,兩派的斗爭也就越來越激烈。
丞相李善長辭任后,朱元璋將劉伯溫叫去商量丞相人選,朱元璋則說了三個人選浙東派楊憲,中間派汪廣洋,淮西派胡惟庸,不料想這三個元全被劉伯溫給否定了,說楊憲有丞相之才卻無丞相之量,王廣洋則偏狹淺陋,胡惟庸更是不堪,可是朱元璋后來還是讓胡惟庸當了丞相。
后來劉伯溫隱退之后害怕胡惟庸報復,對前來拜訪的地方官一概謝絕不見,但是即便這樣,胡惟庸還是借助劉伯溫不是真的想在他老家建巡檢司,而是想建墓地,而這塊墓地有王者之氣這件事情在朱元璋那誣告劉伯溫。針對王氣這種事情劉伯溫也沒辦法為自己洗白。
朱元璋自然知曉這一切,于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便利用了劉伯溫假死,引起公憤,借機處死了胡惟庸,廢除了丞相。
朱元璋念及舊情可以對李善長網開一面,自然也不會對辭官之后故意留在應天,留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的劉伯溫動殺心。
ps:個人極其喜歡劉伯溫,對劉伯溫之死深感遺憾,尤其是在劉伯溫對于朱元璋提出的宰相人選,浙東派楊憲,中間派汪廣洋,淮西派胡惟庸,都表示不滿后,朱元璋依然讓胡惟庸當了宰相,劉伯溫說:“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深表敬佩。雖深知這段歷史來自野史,無史料支撐,但既然是穿越文,改變歷史也就無可厚非,就當是圓了自己的一個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