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唉聲嘆氣道:“滿朝文武,無一人合適。”
白不來道:“讓項兒去吧。”
白景聞言一驚。
“王祖父,你當初不是說不允許王室掌兵嗎?”
白不來道:“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秦國形勢微妙,內亂剛平,外患環伺,若不能處理好,將有覆巢之危。我看滿朝文武中,沒有人比項兒更適合了,同樣我也相信項兒,他絕對能幫你掌好軍隊?!?
“但聽王祖父安排?!?
白不來又問道:“關于推行改革,你們是如何商定的?”
“這是侍中趙燁提出的?!?
趙燁原職是九卿之一的大鴻臚,在白羽死前,加封他為侍中。
此職乃是虛職,意為殊榮,其位在九卿之上,三公之下。
白不來知道趙燁是一個大才,他所提出的改革必定是有的放矢。
“快說來聽聽?!?
趙燁所說的改革,一共分為五個內容。
其一,查清虧空,充盈府庫。
其二,懲治貪腐,整肅吏治。
其三,火耗歸公,建養廉銀。
其四,打擊豪強,萬民一體。
其五,獎勵軍功,恢復爵位。
自二十年前犬戎進犯,秦國割讓冀州,淪為附庸,國家財政就一直入不敷出。
白不來調出系統,查看財政情況。
【國庫:靈石581,金9987,銀224411】
【稅收:21萬銀/年】
【貿易:0】
【支出:65萬銀/年(軍費30萬銀/年,俸祿11萬銀/年,王室4萬銀/年,貢品20萬銀/年)】
【收入:-44萬銀/年】
很明顯,即便如今秦國已經從實質上擺脫了犬戎附庸的身份,減去了每年20萬銀的貢品,財政依然是赤字的。
這是多年來的積弊。
秦國一州四郡九十一縣,沒有哪一個郡縣衙門敢說沒有虧空。
就算是京畿衙門,照樣是虧空無數。
這其中的原因實在太多。
趙燁提議成立有司,進行專項調查。
這一點,白不來是無比贊同的。
幾十年頑疾,民生凋敝,是時候要整治了。
國庫缺錢,另一方面是官員貪腐成風。
由此,趙燁提出了第二點,懲治貪腐,整肅吏治。
貪腐的問題,歷來就有,屢禁不鮮。
這跟當初白不來開國的國策有關。
白不來還是高估了官員的政治覺悟和個人素養。
從三公到縣令,每年的俸祿實在是太少。
從實際出發,即便是一個普通的縣令,靠著每年的朝廷俸祿,養活一家子雖然沒有問題,但官場人情往來,豢養仆役等等,算上這些就遠遠不夠了。
更別說,高官們他們還要養更多的人。
僅憑俸祿肯定是不夠的。
由此,就引發了貪腐。
而且,這里所謂的貪腐并不是暗地里的勾當。
貪腐之由頭卻是光明正大,師出有名的。
這就涉及到火耗。
火耗是洪荒大陸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
在洪荒中,萬族千國間有三種通行的貨幣,分別是銀、金和靈石。
十銀為一金,十金為一靈石。
國家財政大頭來源于子民的賦稅。
賦稅有很多種,目前秦國最主要的是人丁稅。
人丁稅是按人頭進行收取的。
每個人上交的賦稅都是散銀碎銀,等交到朝廷來,是需要聚集在一起重新熔鑄成官銀的。
重新熔鑄的過程就必然會產生火耗。
因此,為了交足賦稅,基本上各地的府衙都會讓百姓上交火耗銀。
比如,十兩銀上交上去,產生的火耗會達到一兩成。
這意味著,各地的府衙要從百姓手中收取至少十二兩。
歷來,火耗是各地府衙自行規定收取的。
長此以往,官員們發現,要收多少火耗全是自己說了算,于是就開始了橫征暴斂。
據趙燁調查,有的地方火耗銀足足多收了六七成。
除了正常的火耗,多出來的火耗銀子就被中飽私囊。
這就是地方官員貪腐的由來,已經成為了一種潛規則。
至于上層官員,靠的就是地方官員的賄賂,稱之為孝敬錢。
州郡官員收了錢,哪里還敢管地方官員。
于是乎,吏治就成為了一個老大難。
火耗歸公,這是趙燁提出的一種解決辦法。
要將各地的火耗銀進行統一規定,不允許多收。
由于此舉斷了地方官員的財路,肯定會引起不滿,因此要建立養廉銀。
養廉銀是白不來在世時所提出的方案。
因為當年秦國四處征戰,這項政策一直沒有得到落實。
養廉銀說白了就是給官員加俸祿,讓他們能夠安心為國辦事,減少貪腐。
至于第四點,打擊豪強,萬民一體,指的是自開國以來很多人,或因功勞,或因賞賜,其后人家族永久免除了賦稅。
幾十年下來,這批人數量龐大,致使朝朝廷收不上稅,國庫空虛。
同時,豪強還指武林門派。
當初白不來打江山時,與許多武林豪杰交好,他們在開疆擴土的過程中出力不少。
白不來給了他們很多特權,其中就包括門中弟子免除賦稅和勞役。
多年下來,致使很多門派比國家還要富裕。
很多百姓寧愿加入門派,也不愿為朝廷所用。
第五點,獎勵軍功,恢復爵位。
白不來在開國之初,實行的是軍功制。
根據戰功來進行賞賜,一共分為男爵、子爵、伯爵,一共十五等爵位。
爵位是名望和身份的象征,擁有特權。
只可惜,二十年前一戰,秦國割地賠款,不僅從王國降為了侯國,更是威望掃地。
白羽直接廢除了這一項制度。
趙燁所說的這五點改革,痛陳利害,鞭辟入里,正是當前秦國結癥之所在。
其中不乏有推翻白不來和白羽兩代國君國策的舉動,但白不來細細思量,覺得頗為有理。
“是時候大刀闊斧給秦國來一劑猛藥了!”
白不來決定全盤接受趙燁的五項改革。
同時,在此基礎上,還要增加其他的政策。
首要的就是人才的儲備。
白不來道:“開科舉勢在必行了。”
科舉,這是白不來當年制定的國策,也是白不來將前世的經驗照搬過來的。
白不來當政期間,科舉只辦了一次。
原因是當時的條件還不成熟。
是時國民素養不高,識字率低下,能夠參加科舉的人少之又少。
再加上,當時關于科舉的內容遲遲定不下來。
沒有多年的文化底蘊浸泡,哪里有實質性的內容來進行考核呢?
如今大不一樣了。
七八十年過去,大秦的文化深入民心,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也在穩步進行中。
此時開科舉,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