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19年中國工業技術創新藍皮書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 1752字
- 2024-01-19 16:15:11
前言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密集活躍,帶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進入關鍵階段,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憂中有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迫切要求我國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創新驅動是國策”“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重大意義,充分發揮“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科學內涵,以強大創新能力為國家應對風險挑戰、把握戰略機遇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之間關系風云變幻,工業技術創新成為各國國力競爭的主戰場。美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維護“美國優先”,英國投入巨資保持其“全球研究人才之家”地位,德國發布了《高科技戰略2025》,韓國發布了《第四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8—2022)》,南非發布了《科學技術與創新》,各國在戰略層面加強部署,利用創新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和增強國家競爭力。同時,世界各國進一步加大工業領域基礎研究的力度,尤其是美國、英國、德國、日本、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家,取得了一系列耀眼成果。美國在粒子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宇宙探秘不斷深入;英國研制出全光二極管,制造出首個量子指南針;德國觀察反鐵磁體新性能,開發納米機器人驅動技術;日本發現粒子加速新機制,模擬粒子新形態;俄羅斯加大科學裝置投入,核聚變研究更進一步;以色列量子光學成果紛呈,研究成果豐碩。品牌作為一個經濟體競爭能力的綜合體,包含創新、質量、文化、價值等眾多因素,體現的是國家的綜合實力,擁有品牌優勢的產品就處于產業鏈的中高端,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獲得更高的溢價。因此,工業品牌逐漸成為各國角逐的焦點,成為衡量經濟發展強弱的重要標準之一。
回顧2018年,我國制造業創新體系日趨完善,重點領域創新發展成效十分顯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扎實推進,AG600水陸兩棲飛機成功實現水上首飛;工業強基工程穩步實施,首臺套、首批次政策效應持續顯現;探月工程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工業技術創新能力得到持續提升,《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17強。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第一項重點工作,并明確提出了要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聚焦戰略性、引領性、重大基礎共性需求,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升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截至2018年年底,已批復建設了動力電池、增材制造、信息光電子、印刷及柔性顯示、機器人、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數字化設計與制造、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與裝備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共10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了90余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初步形成了領域明確、區域競合、上下銜接的建設格局。
2019年,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全面提升創新能力為主線,把握主動,以更強的緊迫感攻堅克難,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狠抓改革任務和政策落實,著力加強基礎研究,著力優化人才發展機制,著力提高成果轉化能力,著力擴大開放創新,著力營造優良創新環境,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提供強有力支撐。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機制,抓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著力突破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推動技術創新能力轉變為產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鼓勵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提高產品可靠性、穩定性和適用性;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質量品牌管理融合;加強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形成區域品牌、產業品牌與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良性互動發展。
2018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創新活力不斷釋放,科技創新實力穩步提升,有力推動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是決勝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之年。本書客觀、翔實地反映了中國工業技術創新的最新動向、特點與趨勢,希冀通過本書,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領略中國工業技術創新的魅力和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