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電影影響力
- 認識寶石
- 寒冰作家
- 3116字
- 2023-06-25 13:15:15
淺析播音員主持人如何提高話題主持能力
中央電臺第三屆“十佳播音員主持人”評選活動結束后,其“魅力聲音響亮中國”的八字口號和選手們的精彩表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發了廣播人的深刻思考。下面,筆者就播音員主持人如何提高話題主持能力,使“魅力聲音”更添“魅力”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一、話題主持是播音員主持人競爭的核心內容
第三屆“十佳播音員主持人”評選中參賽選手表現“出彩兒”的瞬間很多,尤其是一些原創的才藝表演,不乏亮點,堪比專業水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表現出在現代化、信息化和多媒體齊頭并進的大背景下,電臺的播音員主持人已不再囿于話筒前后,早有了自我包裝、自主推介、登臺亮相、多棲發展的意識和素質。不過在為選手們陽光向上、朝氣充盈、多才多藝的表現鼓掌喝彩的同時,筆者也對話題類競賽單元中較多參評選手在即興論述時出現的主題游離、論述空洞等分寸失準感到一絲遺憾。
本屆“十佳”評選,與語言相關的才藝表演是亮點。編輯:
除去音質音色和吐字發聲,從評分比例來看,對話題把握能力的開掘和展現是重頭戲,是播音員主持人競爭的核心,甚至會影響評委的評判并左右選手的最終排名。
“播報新聞的主持人,遠方連線的記者以及記者采訪的目擊見證人,分別處于真實性的三個等級之中,新聞機構賦予主持人以權威性和全面性,處于真實性等級序列的最高端,主持人的話語不代表自身,而是新聞話語的化身,盡管主持人離事發地點空間距離最遠,而目擊證人處于真實序列的低端,他們就在事發現場,目擊證人作為具體的個人,由于其所處的地位和特定視角,盡管所言真實,但只有經過電臺綜合之后,才被社會所認可。”電臺直播間里的主持人是信息傳播的高端,所有的新聞采訪只有經過這道關口才具有權威性。因此,主持人的知識、風格、藝術性在把握話題時便得到了最集中的體現,這就是主持人的核心競爭力所在。目前,在廣播新聞傳播中,連線報道的比重逐年增多,主持人似乎更多是發揮著串連的角色,因此有些參評選手談到話題把握時,多面露難色,一再表白:我們現在更多是在串連、引導話題,真正自己把握話題的機會并不太多。可見,我們電臺直播間中的很多主持人,沒有將自己的定位設在“真實的最高端”,而是混同在“序列的低端”。
“十佳”評選模式的基礎源于日常節目,而日常節目的水準又直接影響參評選手的即興發揮。中央電臺的三屆“十佳”評選,組織者對話題的設計頗費苦心,首先要考慮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選手各自的特點,其次還要兼顧新聞主播、經濟類主持人與娛樂主持人之間的區別;既要鎖定社會聚集的熱點話題,又要給選手留出選擇的空間,其目的是要達到“把握話題不難,把握好話題不易”的設計初衷。整體看來,在話題的論述上,第三屆參評選手發揮得似乎不及第二屆參評選手來得精彩。正如清華大學教授郭鎮之評委所言:“在才藝表演環節,播音員主持人因為有所準備,表達得都很幽默。但是在即興的情況下,怎樣將自己的幽默感、文化素養表達出來,這更加重要。”言外之意,主持人在話題的把握上遠不如才藝表演來得吸引人。個別選手缺少尖鋒快語的犀利,游離主題之外的空話多,貼近主題論述的妙語少。記得在決賽現場即興發揮環節中,有三分之一的選手把握話題時超時;而初賽時,又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選手把握話題時,沒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個別選手竟然只草草地說了一句話就不了了之。再之就是偏離話題,或問非所答,或無限拔高。今天的廣播節目,編采播合一,報道與評論相結合已是大勢所趨。如果主持人脫稿之后只會說大話空話、雅詞高調,缺少沉下心來捕捉的新聞細節、動人故事,那樣勢必流于泛泛、空洞的論述,不能入心入腦,從而影響媒體整體競爭力。
二、如何把握話題主持
“十佳”評選中選擇的話題多是日常節目形態的濃縮。只要在常態節目中能夠用心把握話題,在拿到這些即興話題時,便能很快進入角色。在規定的時間里,從選擇話題到發揮到位,從表面上看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可是以業內人士的眼光,它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擔任過兩屆“十佳”評委的郭鎮之教授是這樣說的:“對于播音員主持人而言,提高即興評論能力非常重要,這主要包括中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清晰嚴謹的邏輯表達、與觀點密切相關的細節描述和豐富多樣的風格等四個方面。中肯地表達觀點,首先就要準確無誤地破題,將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在很短的時間內表達清楚。破題之后的論述要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做等邏輯進行表述。對于自己的觀點,最好要有相對應的親身經歷的或者最近發生的事例相佐證,這樣的細節描述可以更好地證明自己的觀點。”
第二屆“十佳”評選中選手郭靜在關于“春運票價”的論述中,用大量權威詳盡的信息作為佐證,給評委和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獲得了高分,而郭靜也因為高水平的話題論述,從初賽的較后排名一躍而成為第二屆“十佳”獲獎者中的第一名。但在第三屆十佳評選中,選手把握話題時普遍過于宏觀,雅詞滿篇,高舉高打,卻沒有信息量,缺少細節,讓話題總浮在空中落不了地。甚至個別選手開題后,高談闊論,結論性的語言洋洋灑灑,讓人覺得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評委白巖松針對這種現象說得實在:“通過評選,我們看到很多主持人的才藝要比他們的新聞評論精彩得多。我認為是他們的新聞評論骨頭太多,肉太少;宏觀太多,細節太少。一個好的新聞評論更應該注意對細節的闡述。廣播是對聲音的塑造,只有對細節的放大,注意評論某件事件的細節,你的評論才會提高。
”他的這段話,簡而言之就是“言其小而不言其大”才更有說服力。
其實“從傳播學角度分析,在信息宣傳和觀念傳播的過程中經常存在著一種語言上的誤用,被稱作‘死線上抽繹’的現象”。何謂“死線上抽繹”的現象呢?它是指傳播的語言常常被固定在過高的水平線上使人難以理解、敬而遠之;或者相反,傳播的語言被限定在過低的水平線上又使人不得要領、感覺乏味。例如,評選中選手經常會用到“和諧、復興、崛起、應該、必須、不得不”等高度抽繹水平線上的字眼,但同時卻缺少相對低度抽繹水平線上的細節進行配套闡釋,這樣的闡述會讓人覺得抽象難懂、與己無關、難以認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是沒有用平和心態來講述話題,而是習慣于高高在上,以總結性口吻來議論話題;二是不善于從細節入手,認為振臂高呼遠比款款道來容易得多。
要克服這一傳播困境,就要求傳播的語言信息根據實際內容和文體的特點,沿著抽繹階梯適當地作上下波動、有漲有落,既要有相對高抽繹水平的宏觀概括和總結,也要有相對低抽繹水平的微觀描繪的體驗。通俗一點講,不僅要講宏觀層面(如國家、社會整體的進步)的大道理,也要講微觀層面(如家庭、個人具體的感受)的小故事,二者兼顧互動才更有利于促進大眾的廣泛認同及相互共識。
在人們的慣性思維中經常有個潛意識,似乎口號式的語言最能體現出論述問題的高度。其實恰恰相反,從受傳者的角度看,堂而皇之的大道理需要依靠親切樸實的小故事進行解讀和支撐。哲學家蒙田認為,忽視腳邊的事物是一切哲論文
學家的通病。在他的眼中,善待日常生活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的體現。媒體傳播也一樣,要想入心入腦,對話題的把握一定要將重點放在細節上,放在那些鮮活的小故事上,只有這樣論述才能到位,才能體現出一種大智慧。
綜上所述,“十佳”評選,展示的是魅力聲音。魅力聲音就字面而言似乎更多講的是聲音的質量,但是隱藏在魅力聲音之中的核心卻是主持人對話題的把握能力。新聞節目年年在變,傳播模式時時刷新,但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主持人對話題的把握。如果在直播節目中,主持人僅僅滿足于簡單新聞信息的串連,忽略了對話題的把握,從主持人的角度來看,就等于是自廢武功。所以,主持人只有不斷提高話題把握能力,才能使自己富有魅力的聲音響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