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和記
- 我,漢高祖,重生港島從廉署開始
- 愛吃爆米花的抱抱
- 2046字
- 2023-08-04 23:50:53
“李邦,我們費了那么大的力氣,花了這么多時間和精力,就這樣把九龍倉交出去了?”
劉欒熊很郁悶,非常不甘心就此罷手。
九龍倉的收購大戰,是劉欒熊人生至此,最輝煌的一段時間了。
正當他戰意正濃的時候,收購戰卻突然鳴金收兵了。
他和李邦坐在馬會的VIP室里,心有不甘地看著吳光政代表船王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直播。
“大劉,按照南港島《公司法》,股東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則被收購方反收購,會使收購方的計劃前功盡棄。現在九倉股票的股價已被炒高,怡和也在反收購,要想增購到51%的水平,必然是一場血戰啊。怡和加上惠豐,勝了也是慘勝!”李邦耐心地解釋著。
其實,更重要的原因他沒有說出來,周圍各種壓力已經泰山壓頂之勢,他只是提前退了一步。
而且,所有人都不知道,從布局暗中吸納九龍倉股份的起始,他的真正的目標就不是九龍倉。
他真正的目標是——和記。
就像當初狙擊九龍建業,換取收購金公主院線。狙擊九龍倉,同樣只是障眼法。
拿下九龍倉的股份,去換取和記的股份。
這才是整盤棋局的殺招。
十步一算,李邦。
“放心,我不會讓你吃虧的,和記董事會那里我給你留了一個位置。”
“盡快地把九龍倉的事情收尾,開始和記的收購,這才是我們最后的目標。”
劉欒熊的大腦已經轉不過彎了。
“我以前一直覺得,自己已經是南港島第一流的炒家。自從你李邦踏上舞臺,我覺得自己就像個傻子。”
劉欒熊喃喃自語。
“真是看不透啊。”
…………
回顧一下整個事件,這場影響南港島歷史的商戰,怡和,惠豐,包剛,李超人這些強大的巨人,全都落在了李邦的計算中。
70年代末的時代大背景,南港島回歸大華國的時間越來越近了。
風光百年的不列顛資本,人心惶惶,大有退意。
而雄心勃勃的南港島中資,虎視眈眈,頻頻發起攻擊。
船王包剛,就是其中之一。
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使不列顛開發北海油田,鷹醬國重新開發本土油田,同時,亞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繼投入開采。
全世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將減少,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越來越多的油輪閑置。
油輪是包氏船隊的主力,船王從油輪閑置,世界性的造船熱,推算到一場空前的航運低潮將會來臨。
于是,先知先覺的船王決定棄舟登陸,套取現金投資新產業,他瞄準的產業之一,就是南港島百業中前景最誘人的房地產。
而九龍倉就是船王最佳的選擇。
九龍倉是南港島最大的貨運港,不僅有碼頭,倉庫,還有酒店、大廈、有軌電車和天星小輪。
誰擁有九龍倉,誰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及過海輪渡。
這對于執世界航運業牛耳的船王,何嘗不是天作之合?
在李邦收購九龍倉的行動之前,包剛就已經收購了5%的九龍倉股份。
老狐貍一直在準備著伺機而動,后發制人,耐心等待著全盤掌控九龍倉的機會。
而李邦就給了包剛這個機會。
李邦出乎所有人意料,竟然在市場上暗中收購了30%的九龍倉股份。
一旦李邦這些股份全部轉給包剛,加上包剛原先持有的5%,他的九龍倉股份將達到35%,超過了怡和的20%,成為九龍倉的第一大股東。
包剛從此可以與怡和洋行正式地公開競購,只要股份達到51%,資產雄厚的九龍倉從此以后就是船王的家族企業了。
所以,李邦拋出的30%九龍倉股份誘餌,擊中了包剛的要害,這是包剛志在必得的。
對于包剛來說,他沒有李邦那么多的顧慮。
他是世界船王,政要們的座上賓,收購九龍倉,不會遇到政府方面的阻撓。
他是南港島首富,與惠豐的交往史長達二十余年。
他身任惠豐銀行董事,與惠豐的兩任大班交好。隱形資產更是不計其數,資金實力,不是李邦這樣的暴發戶可以比擬的。
政商關系,人脈,資金全都有。能和怡和抗衡的,在整個南港島華人商界,也就只有船王了。
李邦把九龍倉股份轉給包剛,既結好了船王,大賺了一筆,也賣了個人情給惠豐大班沈璧,拋掉了一個隨時可能會爆炸的定時炸彈。
同時最重要的是,包剛可以協助他說服沈璧,說服惠豐董事會,收購在惠豐銀行手中的和記9000萬股股票。
包剛和李邦的合作,可謂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一個決定兩家英資企業命運的歷史性協議,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在兩位梟雄的低聲密語中順利達成。
…………
…………
那么,李邦為什么會看中和記呢?
和記,南港島第二大英資洋行。
和記旗下主要由和記洋行跟黃浦船塢兩家公司組成。
他原來是由英資祈德尊家族控制。這個家族在100多年之前就到中國經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該家族與怡和凱色克家族、太古施淮雅家族、會德豐馬燈家族,并列為南港島英資四大家族。
鼎盛時期祈德尊家族所控公司高達360間,其中有84間在海外,旗下有黃埔船塢、均益倉、德惠寶洋行及泰和洋行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小公司,風頭之勁,一時無兩。
70年代,祈德尊家族開始逐漸放棄南港島市場,然后到全世界市場去投資,不過因為投資錯誤,導致虧損連連,負債累累。連續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元。
1975年8月,惠豐銀行注資和黃1.5億港元,獲得和黃出讓的33.65%股權,惠豐成為和黃的最大股東,祈德尊下臺,和黃成為一間非家族性集團的公眾公司。
由于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惠豐托管以后,雖然找了公司醫生“維理”做大班,但是和黃的起色并不如人們預想的好,情況十分糟糕。
惠豐銀行一直想把和記給賣出去,但是卻一直找不到合適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