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國版《虎口脫險》
- 華娛:從配音系到神劇導演
- 江湖煮夫
- 2438字
- 2023-07-09 22:23:28
北電辦公室,幾位老師捧著茶、閑聊。
“現在的學生啊,不比咱們當年啊!一年級學生開始寫電影劇本,不知道是不知天高地厚,還是英雄出少年?“
“大一、大二正是打基礎的時候,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學生就應該老老實實的呆在學校;不然的話,大學四年畢業,學生什么都不會;外面不知道怎么編排咱們北電呢?不知道的人,以為老師只會紙上談兵,誤人子弟。這方面,真應該學習隔壁。”
隔壁就是中戲,嚴禁大一、大二學生接拍電影、電視劇。
有老師看了眼大門,壓低聲音,神秘兮兮的說,“嘿嘿嘿,聽說過沒有,中戲有個叫童謠的女生,大一就拍了《林海雪原》,聽說是系主任老黃推薦的……”
大家呵呵一笑,盡在不言中。
“幾位老師,忙著呢?今天沒課吧,晚上咱們喝一杯。”
進來的一位中年男人,黑體系,黑褲子,最引人注意的是濃密的全臉胡。
“胡老師,稀客稀客啊。”
不同于普通老師,胡小光不坐班,在學校一年只有幾節課;出演過十幾部電影,不過都是配角,在北電沒有專門的辦公室,和其他老師合用一張辦公桌。
坐下來,抹布擦干桌上灰塵,幾位串門的老師,也站起來,告辭。
“張老師,王老師,多坐一會啊……不能我一來,大家就不說話。”
“胡老師,不占用你的寶貴時間。一年一部電影,身體悠著點。”幾人打哈哈,不顧挽留,堅持離開。
大家都是青年教師,地位懸殊。
一個只能站在三尺講臺,課余還要鉆空子、求關系、拉投資,只求實現電影夢;另一個,一年出演一部電影,和大導演合作著、獎項提名也不缺。
大環境不好,西影、峨眉廠都開不了機。
學校附屬的北影廠,去年只有一部電影上影,《新甜蜜事業》。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是續集,是二十年前《甜蜜的事業》的續集。
今年更慘,已經10月份,還沒有一部立項。
沒新片上影,國內票房一塌糊涂。
上半年總票房,不到3億。
前十票房中,最高是《天下無雙》,內地票房4000萬,香港票房1900萬。
然而并沒有什么用。
電影搭建了“大明宮殿”,實景花了兩千萬元,邀請了梁朝偉、王菲、張震等巨星。
內地票房最高的是吟詩小達人,《和你在一起》,影帝王志文出演,總票房不過1300萬。
票房萎縮,投資者不敢進場。
電影從業者的機會更少,每一個角色都要過五關、斬六將。
沒新電影上影,電影院陸陸續續的倒閉,改作溜冰場、游戲廳、少年宮。
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收效甚微。
00年,關于電影市場化改革的政府文件,一個接著一個出臺。
《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組建電影集團和進行股份制改革;《關于進一步推進組建電影集團的原則意見》,推進“集團化、股份制”改革進程;
今年開啟“院線制”改革——不同的影院,跨區域組建放開的體系。
這一改革,實現了電影從區域分包,到全國發行的轉移。
30條電影院線,正式投入運營,其中11條為跨省院線,改變了之前以行政區域為主的供片模式,也是中國電影放映體制改革的一件大事。
……
白云大酒店,俗稱的陜省駐京辦,解“鄉愁”的地方,也是西北派的大本營。
羊肉泡面、油潑面,全是碳水;葫蘆頭、葫蘆雞,聽著口水直流。
賈平凹的小說,把大腸頭推向大雅之堂。
包間內,坐著幾位中年人。
長臉、短發坐主位,正是導演馮小寧;旁邊是盤發的俏麗婦人,是多部影片的女主劉薇。
另一邊是春晚常客,郭達。
胡曉光最年輕,坐在主陪位置,殷勤的介紹,“達哥,我已經和小呂同學通過氣,《將進酒》拿去隨便用。”
朋友圈里,胡曉光逢人就夸《將進酒》;郭達看過呂小布的藝考片段,心里直癢癢。
“胡老弟,老哥也不白用。這是90年的汾酒,家里放了十年。這真汾酒,喝一瓶,少一瓶。”
前兩年,當地發生“假汾酒事件”,27人死亡,200多人中毒,大部分受害者成了瞎子、聾子,賠償卻只有幾千塊。
事情一出,汾酒牌子爛成泥。
“哧溜”一大口,馮小寧好像老農,露出微笑,“秦池、孔府那么火,還是想念家鄉的這口小酒。一口蒜,一口面,給個神仙也不換。”
待幾人酒足飯飽,胡曉光遞過來一個本子,“馮導,我剛收到一個好劇本,您看看……”
“吃飯不談正事!咱老陜,不能對不起這碗面。”
嘴里說著,手不自覺接過劇本;手指翻開,眼睛瞄著,一目十行;翻過開頭的火車、飛機大戰,若有所思。
“馮導,繼續滿上。”郭達今天請客,看不得桌上安靜,招呼服務員,“老鄉,再來四碗油潑面,多辣子,多醋。”
劇本很快,敢驢的郭大叔出現,馮小寧不由的看向郭達,“老郭,看了這個本子,保證你吃不下去飯。”
“天大地大,吃飯最大!”提高聲音,學著剛才馮小寧的音調,“吃飯不談正事,咱老陜不能對不起這碗面!”
說完,自己樂起來。
接過劇本,看了眼封面:《舉起手來》,編劇:呂小布,心想,這不是剛才提到的小老弟么?
看著臺詞,眼神開始認真。
看到敢牛車,和女主誤會解除,心道這是普通的小品;快速翻頁,讀到表面罵驢,其實罵漢奸,“你連哪兒生的種,你都忘了。忘了祖宗八輩,叫驢尼瑪。”,心頭舒暢。
讀到在戲臺上,面對著敵人的槍炮,高聲唱戲,“恨胡賊,父子雙雙都強爆,是這等辱國害民罪難饒。我生兒膽識過人武藝好……準備著喬裝改扮入賊巢,但去此去殺賊將仇報。管叫它天網恢恢,它無處逃。”
這是晉劇《賣畫劈門》的片段,郭達十年話劇,門清。,
看到手榴彈沒爆炸,也沒法光榮,郭達忍不住牙疼,“多好的一出戲,梅蘭芳先生當年……”
日軍入侵京城,用刺刀邀請梅蘭芳到軍營唱戲。梅先生寧愿辭演回家,也不給鬼子唱,這一段有那個影子。
半個小時,不知不覺的過去。
郭達放下劇本,激動的說,“馮導,老胡,這戲真好。”
馮小寧拍拍額頭,若有所思,“這就是咱們的《虎口脫險》。“
《虎口脫險》,1966年12月8日法國上映,講述了二戰期間,一架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的幾位飛行員,在法國人的幫助下,與德軍展開的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的逃生故事。
該片成為當時法國電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拍攝精益求精,也是法國人最喜愛的影片,一直保持著觀影人數最多的法國影片稱號。
“馮總,據呂小布介紹,這部劇雜糅了《鐵道游擊隊》、《地雷戰》
《小鬼當家》,內核接近《巧奔妙逃》、《三毛從軍記》,主旨和《虎口脫險》類似。”
幾人都是內行,一眼就看出,一直喊“花姑娘”的下等兵,借鑒了《巧奔妙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