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老師告訴我們:2002年初,我們把故宮寧壽宮花園的倦勤齋里面再一次打開,后來我們和美國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的書畫專家TK Mclintok先生一起把倦勤齋西四間內(nèi)的通景畫連同畫板,也就是被通景畫覆蓋的整個夾層都揭取了下來。把整個夾層都揭取下來后,我們又遇到了一個大困難,取下來的這些塊大畫板怎么才能運出倦勤齋內(nèi)的整個狹窄的空間,可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阻礙。TK Mclintok先生建議揭取下來的一共十二塊大畫板平運出倦勤齋后,我們再把絹面平取下來,但是當時擔任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倦勤齋修復項目負責人之一曹靜樓老師等我們這些中方人員都覺得從倦勤齋的房門運出來根本不可能。
接下來,楊老師繼續(xù)對我們說道:“當時曹靜樓老師和我們故宮博物院這些中方專家都認為倦勤齋西四間內(nèi)的這幅巨大通景畫是貼在十二塊大畫板上面的,即使分開后,每一塊接近三米寬度的大畫板根本不可能從倦勤齋的房門運出來,曹靜樓老師的書畫修復經(jīng)驗非常豐富,他和我們,還有TK Mclintok先生一起討論后決定采用卷揭的辦法,取下十二塊大畫板,接著我們采用這個方案之后,一起成功地取下了十二塊大畫板。
但是就在我們大家都覺得揭取通景畫最大困難的一關(guān)已經(jīng)順利度過時,沒有想到揭取墻面上通景畫的工作又遇到新的困難。原來在中國傳統(tǒng)的古代建筑內(nèi)墻里面都要做許多層的處理,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好墻面和墻紙,不過,當我們揭取墻面上的通景畫的時候,這些內(nèi)墻里面的保護層又都和通景畫的紙張牢牢的粘住在一起,于是我們修復組只能一點一點地,并且小心再小心地把通景畫與它粘住的墻面慢慢地分離開來。
2004年7月間,倦勤齋西四間內(nèi)這幅巨大的通景畫終于在我們中美雙方專家的齊心協(xié)力下,成功地、完好地把通景畫從倦勤齋西四間內(nèi)的頂部天花板和四面的墻壁上被揭取了下來。但是我們把這幅通景畫揭取下來,并且慢慢地展開后,這幅在頂部天花板和墻面上看起來精美、漂亮的通景畫畫作,都令我們非常吃驚,后來曹靜樓老師曾在央視九套播出的《搶救倦勤齋》紀錄片中曾說道:‘一個是浮塵,還有就是時間長了已經(jīng)滲到纖維夾縫之間的一些塵土,但是基本上也是浮塵,就滲得比較深了。’深入、滲入到通景畫的絹面縫隙中的這些灰塵,要怎樣全部都清理除掉下來,這是曹靜樓老師當時從來沒有碰到過的一個困難。
當時,我們把一起把通景畫運送到故宮文保科技部的我們書畫修復組工作的房子內(nèi),然后我們把通景畫放在一張很大的桌子上,并且把通景畫展開后,我們開始在通景畫的絹面上,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嘗試著清理除掉這些在通景畫絹面縫隙中的灰塵,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能夠看到在通景畫的絹面上有或者很大,或者很小的劃傷,也就是說嘗試著用各種各樣的工具清理除掉這些灰塵的方法效果不是很理想。
接著,沒有想到一個再平常不過家務(wù)活兒,讓曹靜樓老師突然受到了啟發(fā),找到了靈感,原來北方人喜歡在家里包餃子吃時,用的面比較硬,面和完了之后,和好出來的面團比較適當,你把和好的面團拿到手上搓,面團是不會沾你的手,得到這個啟發(fā)后,曹靜樓老師馬上在書畫修復組的房子內(nèi)開始和面試驗起來,他拿著面粉和水試好比例后,接下來,他使用比較柔軟的面團開始在通景畫的畫面上輕輕地滾動了起來,通景畫絹面縫隙中的灰塵成功地清理除掉,我們可以看到通景畫的畫面上是非常干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