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孫傳庭平亂
- 崇禎二周目:什么叫大明第一勇士
- 龍騎士星光
- 2103字
- 2023-07-27 19:52:37
孫傳庭,他現在面臨的局面比歷史上好的多了。
有了崇禎皇帝的無條件支持,兵,糧,銀都是不缺的。
而對付陜西的叛軍,崇禎皇帝給他的方案不是像那些反王一樣直接打死,而是想孫傳庭想辦法收編進明軍。
這是兩者的階級造成的。
南方造反的是誰?
大地主階級和反動王爺階級。
都是非常反動,且絕對對立的階級。
可以說他們都是既得利益者。
沒什么好說的,敢造反就直接往死里打,全家凌遲,沒收一切財產,三族祭天,九族丟去大員島。
因為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史書上,亡國要么怪妖女,要么怪奸臣,近代開始流行怪漢奸,反正跟他們荒淫無度、酒池肉林沒關系。
商亡怪妲己,夏亡怪褒姒,秦亡怪趙高,漢亡怪十常,唐亡怪安史,宋亡怪奸相,明亡怪閹黨,清亡怪外國人。
你看有一個敢說就是這些世家大族,豪強劣紳,大地主在迫害老百姓嗎?
不敢!
一個都沒有!
好啊,你們說不怪你們,沒關系,崇禎皇帝說就怪你們。
直接有一個算一個,參與了叛亂的全部給打死。
長江水都給染紅了!
因此而死的至少有五十萬人。
這玩意叫物理超度。
但是陜西的情況又不一樣,本質上就是老百姓沒飯吃的問題。
無視老百姓沒飯吃的統治者,都他媽的屬于畜生。
老百姓沒有飯吃,怎么不在家里餓死呢?非要出來給老爺們添亂?
對付這種惡心的畜生,崇禎皇帝的批復就是一個字,砍。
殺的越多越好。
把這群對底層沒有同情心的儒家大地主都給砍光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實際上孫傳庭在得到了崇禎皇帝的回復以后,就一直在做這件事。
黃河水都給染紅了!
這才砍到讓所有人都支持救助老百姓。
有飯吃了,陜西人就不造反了,紛紛投降當順民去了。
孫傳庭將其中比較能打的直接收編進明軍,逼迫更多的反賊投降明軍。
畢竟孫傳庭說的很有道理啊:“你們造反,就算能成功,也就是能當上官軍罷了,為什么不直接投奔孫傳庭呢?直接就能當上官軍,突出一個一步到位。”
下面的反賊想一想,覺得孫傳庭說的很有道理啊。
他們造反,成功了也是大頭兵。
還不如直接去給大明朝當兵,直接一步到位了。
由于崇禎給孫傳庭保證了糧餉的供應,當明軍是真的有飯吃啊。
于是剩下的反賊也果斷投了。
一下子就少走了幾十年了彎路。
剩下一批以高迎祥為主就很尷尬了,他是想當皇帝的。
大頭兵,他看不上啊。
但是崇禎皇帝和孫傳庭的這招釜底抽薪下來,高迎祥的手下基本上都跑去當明軍了,反而把高迎祥趕進了大山里面。
......
但是糧食的減產,這只是個開始。
關中大地在幾年后會讓所有人都沒飯吃。
那時候,迫在眉睫的饑荒才讓人絕望。
作為大明皇帝,享受了老百姓供養他的雞蛋,就得給老百姓解決問題。
怎么能對老百姓的死活置之不理呢?
眼看著老百姓遭了災,硬是睜著眼睛說瞎話,說什么沒有災情,都是謠言,我阿美莉卡一切都好好的,一點問題都沒有。
假新聞,假新聞,都是飛科紐斯!
你在笑什么,白等,朕說的就是你這個畜生。
阿美莉卡老百姓沒有給你腦袋上來一槍,屬實是太尼瑪好統治了。
所以說阿美莉卡的政府,在華夏老百姓眼來都是畜生政府。
對于受災的老百姓不管不顧,任由他們絕望的死去。
這種畜生政府還不推翻,留著干什么?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句話就是在說:君主把臣下看成為自己的手腳,那臣下就會把君主看成為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為狗馬,那臣下就會把君主看成為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為泥土草芥,那臣下就會把君主看成為仇敵。
所以說,下一屆的大選,災區老百姓都得去投特狼鋪,不是沒有道理的。
該死的統治者都把災區老百姓當成耗材了,那么災區的老百姓有什么理由不反對白等的呢?
白等這個腦殘的統治者,自己種下了一顆惡果,就要承擔起這個代價。
不把老百姓當人看,收獲的就是仇恨和怨恨。
怨氣是存在的,只是白等這個白癡不想解決罷了。
哪有那么蠢的統治者啊,晉惠帝那樣的純傻子是很罕見的。作為一個統治者,崇禎皇帝就是覺得白等就是單純的壞。
......
作為華夏的統治者,崇禎皇帝就沒白等那么壞了。
想盡一切辦法保障老百姓能吃得上飯,這就是崇禎皇帝接來下一段時間的重要工作。
要知道,在崇禎皇帝算過大明劫里老百姓的糧食產量以后,心都特么涼了。
只要崇禎皇帝不能在國外弄到糧食,國內是一定會餓死人的。
哪怕崇禎皇帝把所有的租子和稅負全免了,老百姓也會餓死。
換而言之,哪怕百姓本身不需要繳納田稅、口賦,但其口糧安全也無法滿足。
當農民的糧食安全無法保證時,會發生什么事情呢?
史書上早已經說得明明白白,仔仔細細。
漢高祖劉邦時期,史書上就有這樣的記載:關中石米五千,人相食。
就是說關中一石糧食要五千錢,人們都被迫易子而食。
易子而食,短短四個字就顯示出了極其絕望的心塞。
一旦到了那種程度,只要是落單的,爬不動的,被放棄的,都吃。
由于大人扛餓,嬰兒不扛餓,就往往先餓死,扔出去以后會立即被人搶,很多就自己留著吃。
在真實的饑荒的情況下,人類社會結構與道德體系已經瓦解,幾乎完全進入到生物的原始競爭機制。也就是物理意義上的弱肉強食,不分年老年幼。
甚至成年人之間,路上也會有人專門跟著極度虛弱的成年人,只等他倒地便上前分取其肉,或生啖,或回家烹煮。
易子而食之所以反復被歷代史書提及,是因為這四個字中最震懾人心的不是“食”,而是“易”,是那種狀態下,人類唯一殘存的一丁點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