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不可言說的中山國
書名: 崇禎二周目:什么叫大明第一勇士作者名: 龍騎士星光本章字數: 2256字更新時間: 2023-07-24 15:27:01
異族什么的,不是懷柔就可以同化的。
當年西周滅亡,平王東遷,神州陸沉,中原大地遍地胡膻。
連晉國這樣的宗周大哥,國君一出門都碰到一堆夷狄。
你說這是華夏?
不知道的還以為到了歐陸呢!
那么這個問題是怎么解決的呢?
砍就是了。
《詩經》上一句“夷狄是膺,荊舒是懲”就已經講得明明白白了。
所有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壓根沒打算和夷狄講什么禮儀道德,也沒空和他們啰嗦。
齊桓公直接“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在這個過程里,肯接受諸夏文明,并且愿意為諸夏效力的夷狄,自是漸漸變成了諸夏之人。
不肯的,墳頭草都三尺高了。
自從齊桓公這么干了以后,以后的霸主,或者相當霸主的國君,都干過同樣的事情。
尊王攘夷,成為了諸夏的最大公約數。
其中尊王,可以先放一放。
但是如果沒有攘夷這一項,你的霸主是不被人認可的。
比方說,楚莊王問鼎。
楚莊王討伐陸渾之戎,于是來到洛河,陳兵于周王室境內。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問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輕重。
王孫滿回答說:“大小、輕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以前夏代剛剛擁立有德之君的時候,描繪遠方各種奇異事物的圖象,以九州進貢的金屬鑄成九鼎,將所畫的事物鑄在鼎上反映出來。鼎上各種事物都已具備,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惡的事物。所以百姓進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會碰到不馴服的惡物。象山精水怪之類,就不會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和協,而承受上天賜福。夏桀昏亂無德,九鼎遷到商朝,達六百年。商紂殘暴,九鼎又遷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雖小,也重得無法遷走。如果奸邪昏亂,九鼎再大,也輕得可以遷走。上天賜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個盡頭的。成王將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時,曾預卜周朝傳國三十代,享年七百載,這個期限是上天所決定的。周朝的德行雖然衰退,天命還未更改。九鼎的輕重,是不可以詢問的。”
從這件事就可以說,楚莊王很不尊王了。
但是為什么把他放進春秋五霸呢?
主要就是他攘夷了。
于是,在尊王攘夷的普世價值觀下,經歷了春秋幾百年,造成的結果就是,原本因西周滅亡而引發的神州陸沉,到得春秋中期就基本恢復了華夏的秩序。
殘余的夷狄,也在春秋五霸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大搞特搞諸夏化。
于是,到了戰國時期,九州境內已經基本沒有了夷狄的蹤跡。
之所以用基本上沒有,主要就是中山國還存在。
即使是這樣,諸夏依然對于中山國極為不滿。
要知道,中山國,是一個在春秋時期極為強大的國家,
這家伙是唯一一個被諸夏滅國,還特么能重生的。
突出就是一個牛逼。
在春秋的時候,兩個超級大國,齊國和晉國,都列二連三的對中山國發起過討伐戰爭。
為什么呢?
因為這個國家不是諸夏國家,而是一個夷狄國家。
是白狄,也就是一個白種人國家。
這是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忽略的事情。
至于為什么會這樣,自然和我們親愛的司馬遷同志少不了關系。
因為司馬遷的祖宗,給中山國當過官......
所以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把別人的老底是一頓拔掉底褲。
唯獨對他們自己家族的事情,諱莫如深,不是沒有道理的。
別人都是滿門忠烈,司馬遷家族往上數,全是給中山國當官的。
這么說吧,比方說汪精衛的后代要是說出來他的身份,能吸引到崇禎皇帝的多少仇恨,那么司馬遷就能吸引到崇禎皇帝的多少仇恨。
崇禎皇帝覺得判了滿門抄斬都算是輕的。
直接誅滅九族算了。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平王東遷,神州陸沉的時候,有一伙白種人在華夏腹地建立起了一個有可能滅亡華夏的強大國家。
可以很明確的說,中山國就是諸夏早期的心腹大患。
別的不說,你看它對手是誰就知道他有多牛逼了。
在春秋早期,負責監視和打擊他們的是周天子的親戚,曾經強大無比的邢國。
歷史上多次率領諸侯與北方的戎狄作戰,邢侯搏戎在當時中國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結局呢?
邢國被打的滅國!
邢國被滅國后,諸夏都以討伐中山國為第一大事來做。
齊國牛逼吧?晉國牛逼吧?
齊國打完晉國打,晉國打完齊國打,就這樣還能茍住,你就知道這個國家的初始實力已經強大到了快要滅亡華夏文明的程度。
三家分晉后,自認為自己是繼承了晉國使命的魏國,繼續對中山作戰。
在魏文侯時期,魏武卒在吳起,樂羊的率領下,終于滅亡了中山國。
足見中山國的強大。
后面中山國復國了。實力大不如前,但是諸夏還是覺得它是心腹大患。
趙國人直接把中山人當死敵打。
趙國多代國君率領趙軍經過多年血戰,最終徹底滅亡了中山,徹底摧毀了這個夷狄文明。
趙國滅中山的時候,全華夏都發去賀電。
慶祝趙國滅亡了最后一個華夏境內的夷狄國家,恢復了華夏的秩序。
想想看,要是當年齊桓公和管仲沒有搞什么“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沒有聯合全諸夏去圍攻中山國。
而是貪圖一時的安逸,想著妥協和退讓。
想著對中山采取什么懷柔的政策,想著什么相信后人的智慧。
那么華夏就沒法存在了。
一個需要全華夏圍攻才能滅亡的白種人國家,如果沒有被全華夏圍攻,那么滅亡華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孔子當年是這一事件的親自鑒證者,直接感慨:“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
大概意思就是:
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里,而誰也不知道呀。”
連孔子這樣身高兩米二,體壯如牛,手下有七十二堂口,三千小弟的人都這么感慨。
就知道當年的華夏已經危險到了什么程度。
如果沒有了當年齊桓公和管仲去率領全華夏圍攻中山國,秦國能不能存在都是一個問題。
沒了政哥,那么也就不會有什么大漢了。
神州直接要變成另外一個歐陸,實際上要更糟糕。
幾百上千的民族在神州搞大亂斗有多么開心?
連印度都不如也不是個什么笑話,而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