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過去40年,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新趨勢就是科技全球化。技術和技術創新能力大規模地跨國界轉移已經形成,科技發展的相關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科技能力中愈來愈多的部分跨越國界成為全球性的系統。簡言之,這是科技創新的全球合作。在科技全球化趨勢中,能否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過去40年,我國以全球產業鏈為主要載體,進入全球創新鏈中,既從中獲得相應技術供給,也提升了自主創新能力,為全球創新鏈做出了貢獻。我們被動入鏈、積極接鏈和主動布鏈三種狀況并存,已成為全球多個重要創新網絡中的重要部分。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20世紀最后10年,在全球創新網絡中,中國只貢獻了大約1%的專利,而在2015—2017年,中國就貢獻了大約15%的專利。最近幾年,針對中國高技術產業和企業的無端指責和無理打壓增多。面對這種環境,如何判斷科技全球化的未來趨勢?是否還應該和能夠參與全球創新合作?綜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加快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的空間是否還存在?這些都是國內各方面思考和關注的問題,也是本書研究的主要問題。

今后,科技全球化還將快速推進,全球創新鏈將更加完善,更多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組合集成。信息技術發展促進了新的科技合作和知識共享方式,能夠將相距遙遠的人才聯系在一起,并用數字化方式實時共享研發進程。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我們不應該做極端化選擇,要以最大努力參與到全球創新鏈中去,獲得全球技術資源;同時以最大努力自主創新,從“市場換技術”向“技術換技術”延伸,形成“相持”“對賭”和“備胎”能力,增強應對斷鏈事件、保持技術供給可持續的能力。

下面簡要介紹本書內容和作者。

第1章“科技全球化改變世界:趨勢與特點”,在對科技全球化進行概念界定的基礎上,聚焦外部技術來源在企業技術能力中的重要性、制造業領域的全球化和技術流動、推動科技全球化發展的因素、不同行業科技全球化的特點等四個方面。從宏觀層面剖析了近30年科技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特點。還對今后科技全球化發展趨勢、中國技術能力提升對科技全球化的影響、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帶來的新機遇等做了分析。本章由江小涓撰寫。

第2章“技術引進與我國產業發展、技術升級和競爭力提升”,主要分析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抓住科技全球化快速推進的機遇,通過大量引進吸納先進技術設備、吸收技術先進的外資企業、推動人才雙向培養和流動等措施,進而促進國內產業結構、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的全過程。分析表明,國內企業已經從中低檔加工制造為起點的參與國際競爭,正在逐步走向更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加工制造和技術開放能力延伸。我國在全球產業化和技術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本章由江小涓、魏必撰寫。

第3章“國際技術貿易以及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主要聚焦于當前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的現狀、前景,以及我國在國際技術貿易中的地位。該章梳理了當前國際技術貿易的主要形式和近年來新的發展趨勢,并通過數據及典型案例闡述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對一些國家主要技術貿易領域的數據和資料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考察了我國在這些領域的優勢和不足。本章由桂天晗撰寫。

第4章“科技創新要素全球配置與技術貿易實現機理”,分析了科技創新要素全球流動與配置的內在必然性,以及對技術貿易實現帶來的深遠影響。本章以翔實數據闡述了這些要素全球流動與配置的各種表現。本章提出:科技創新要素全球配置,首先是由這些要素本身的開放流動屬性所決定的,同時也是經濟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加快應用,技術經濟范式、國際貿易范式發生變化,地區保護主義制約舉措迭出的背景下,科技創新要素全球流動與配置呈現新的特點與趨勢,引領技術貿易內涵與外延均發生變化,為此也提出新的公共政策應對挑戰。本章由張纓撰寫。

第5章“基于技術開源的開放型技術創新:趨勢分析和若干案例”,通過趨勢及案例分析提出,技術開源作為開放式創新的重要形式、一種新的產業組織形式以及跨國技術轉移的一個新的有效方式,可作為推動我國整體技術進步的有效途徑。本章從當前技術貿易形勢出發,結合技術開源的歷史演進,提出技術開源是跨國技術轉移的一個新的有效方式。隨后結合案例研究,分析技術開源的優勢與風險,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最后從經濟學理論出發,提出技術開源可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組織形式,具有豐富經濟學內涵,值得進一步推進相關方面的研究工作。本章由劉楚撰寫。

第6章“我國信息通信技術服務貿易發展與創新能力提升的研究”,以我國信息通信技術(ICT)服務貿易發展為例,研究了技術貿易對于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本章系統分析了我國ICT服務貿易發展的四個階段及主要特征,從ICT領域的發明專利、出口競爭力、RCA指數等不同維度,論證了技術引進對于提升我國ICT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作用,并基于課題組對于我國160家ICT服務貿易企業的問卷調查分析,印證了技術貿易對于ICT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主要結論是:承接離岸服務外包是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技術進口對創新能力同樣具有促進作用。本章由王曉紅、孟麗君、郭霞、謝蘭蘭撰寫。

第7章“平臺型競爭催生技術交易新模式”,分析了合作研發組織(CRO)模式在醫藥行業迅速興起的案例,印證了開放創新是保持競爭優勢的必選項。本章認為,創新資源的全球化需要開放式創新,強調對創新資源的獲取與重新分配,而不是對創新資源的擁有和控制。本章由程妙等撰寫。

第8章“全球分工極致范例的芯片產業”,從全球分工的視角,以芯片產業的發展為例,通過分析芯片行業的全球布局、兼并重組和技術轉移等具體成長過程,剖析技術溢出、技術擴散等因素對于芯片行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未來芯片行業的發展中開放式創新將是其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砝碼。本章由程妙等撰寫。

第9章“技術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研究”,通過對技術貿易與知識產權的有關概念的辨析,明確了知識產權與技術貿易之間的關系,并對國際范圍和主要國家技術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了梳理。本研究通過大量的數據,說明了國際和我國在技術貿易領域中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的現狀,運用案例和數據闡述了知識產權在我國技術創新和技術貿易中的作用,并結合我國技術貿易中面臨的知識產權機遇和挑戰,分析了我國知識產權領域存在的問題,就如何發揮知識產權在技術貿易中的作用,促進我國技術貿易的良性發展提出意見建議。本章由高小玉和李秋甫撰寫。

第10章“技術引進與家電產業的創新與發展”,主要從技術引進與創新角度,以我國家電行業發展為案例,通過對洗衣機和電冰箱產業的相關專利數據分析,將家電行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并分析了每個階段的主要特征。從不同階段的家電進出口份額、專利申報數據、技術投資比重等方面,論證了技術引進在我國家電行業從零基礎成長為世界領先行業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主要結論是:在家電行業發展中,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密不可分,需在重視技術引進的同時增強創新,實現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變。本章由李秋甫撰寫。

第11章“技術貿易是技術進步的主要途徑”,借鑒國際技術溢出的經典計量模型,對比了1991—2018年間不同來源(國際直接投資、對外投資、國際貿易、自主研發)的技術溢出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發揮的作用,認為國際貿易(含技術貿易)和自主研發的作用最大。其中,國際貿易帶來的技術溢出更容易快速推動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升。本章由樊燁撰寫。

第12章“我國技術貿易發展現狀及前景”,著重研究了我國技術貿易的發展現狀、前景及對提升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本章總結了我國技術貿易發展的主要階段,分析了“十三五”以來技術貿易快速發展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選取2017—2019年我國技術進口前十大行業的發明專利數據,論證技術引進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選取技術引進前十大行業中8類制造業的出口交貨值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數據,分析技術引進對提升產品出口競爭力的作用。本章認為:我國技術貿易仍具有廣闊前景;技術創新能力增強與產業升級將促進技術貿易量質齊升;“市場換技術”與“技術換技術”雙輪驅動將擴大技術進口空間;開放合作創新將促進技術引進方式更趨多元化;科技全球化格局變化將促進技術市場來源更趨多元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成為技術出口的新興市場。本章由王曉紅、謝蘭蘭、費嬌艷、郭霞撰寫。

本書匯聚了多個機構的多位專家學者,現將各位的學術背景簡介如下。

江小涓,經濟學博士,現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研究員。長期在學術機構和政府部門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擔任過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江小涓長期研究宏觀經濟、產業發展和對外開放問題,已出版10多部中英文專著,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研究成果多次獲獎,包括四次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及第五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江小涓為本書的主編,負責全書的設計和修改總纂。

王曉紅,經濟學博士,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兼《全球化》副總編,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山東大學、北京郵電大學、BSN荷蘭商學院教授,商務部政策咨詢委員會國際投資專家工作組成員,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曉紅長期從事國際貿易投資和服務經濟領域研究,榮獲商務部全國商務發展成果獎4次、國家發改委優秀研究成果獎1次。主持和參與國家部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課題50余項,出版專著10部,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

張纓,法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后,研究員,現任職于科技部科技經費監管中心。張纓多年從事創新產業化研究,帶領團隊著重高新區、產業基地、技術市場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的探索;長期從事科技投入與管理、監督的政策研究與監管實務等研究。主持過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及地方科技項目;參與國家級規劃及配套政策研制;撰寫內部報告支撐科技領域相關改革發展工作。曾在《財貿經濟》《財政研究》《中國科技論壇》《今日中國》《科技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科學報》等報刊上發表學術文章。

林笑躍,原國家知識產權局外觀設計審查部部長。林笑躍長期從事專利審查、知識產權法律研究和管理工作,牽頭負責第三、第四次《專利法及實施細則》外觀設計部分的修訂工作,帶領完成了《外觀設計制度的完善》《外觀設計專利制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等10余項課題;主編了《中國專利典型案例啟示錄》(外觀設計篇)、《外觀設計專利申請與保護》等多篇專著。在本書寫作中提供了重要素材并參與相關內容撰寫。

高小玉,國家知識產權局外觀設計審查部審查一處副處長。高小玉主要研究領域為:知識產權保護、外觀設計專利制度、知識產權國際合作、知識產權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等,參與課題曾榮獲第七屆、第八屆全國知識產權優秀軟課題獎;學術文章有《創新設計與知識產權戰略》《軟件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等。

桂天晗,社會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入職清華前曾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紐約總部從事項目評估工作,其間參與了對非洲、東南亞、西亞和東歐20余個國家發展項目的評估工作,并撰寫評估報告。

程妙,哲學博士,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長期從事創新系統、科技治理、科技發展戰略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樊燁,經濟學博士,MBA,研究方向為產業政策、先進制造、數字經濟、國際貿易、環境經濟、體育經濟等,在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參與多個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的研究。

劉楚,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經濟學博士,先后就職于Worldquant、螞蟻集團、中金公司戰略發展部。主要研究領域:數字經濟、金融科技、開放式創新、開源技術;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

李秋甫,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科技發展與創新、新興科技治理;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

費嬌艷,經濟學博士,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副處長、二級調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服務經濟、服務貿易及其統計,曾在《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合作》《開放導報》《全球化》等權威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謝蘭蘭,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副教授,主要從事服務貿易、國際投資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和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郭霞,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博士后,曾參與國家級課題研究,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篇。研究領域為:國際經濟、服務經濟。

孟麗君,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領域:數字媒體與文化傳播、網絡輿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學術成果發表于《世界經濟》等權威學術期刊。

黃穎軒,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領域為:數字治理與公共服務政策、數字治理與市場監管;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

魏必,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公共政策、數字治理、全球治理等;曾參與省部級課題多項。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和調研工作,是最費時間和精力的工作內容之一。僅就其中的多個實證案例研究而言,就涉及不同政府部門、企業。沒有這些政府部門、企業和個人的支持、指導與幫助,本書將無法順利完成。另外,本書得到了很多學界同仁的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審專家趙志耘老師、蔣慧工老師、何光喜老師、湯書昆老師為本書的修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潘莎莉老師、中國科協的張屹南等都給予了積極支持。最終書稿成型,整個過程獲得多方面的支持,在此無法逐一提及,只能一并致謝。

本書由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承擔組織工作,并得到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的資助。

最后,感謝清華大學文科出版基金對本書的大力支持,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和責任編輯周菁老師對于本書稿的辛勤付出。

書中有片面、不當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期待讀者批評指正。

江小涓

2021年9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公市| 刚察县| 都安| 冕宁县| 通辽市| 美姑县| 六枝特区| 中西区| 西乡县| 寻甸| 阿克陶县| 宣威市| 许昌县| 南平市| 洛宁县| 梁平县| 信宜市| 宁城县| 平邑县| 临海市| 汉源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万荣县| 青阳县| 延吉市| 崇仁县| 通山县| 灵武市| 香河县| 丽水市| 即墨市| 瓦房店市| 通化市| 曲水县| 贡觉县| 遂川县| 新邵县| 枣庄市| 洛扎县| 城口县| 万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