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不由得眼前一黑。
再仔細一看那下方真皇洞神天尊,他那冠冕之上果然在幽都之后浮現了羅山景象。
望舒怎么也沒料到,事情會是這么個發展方向。
魔祖弒殺了自己的三尸九蟲,又自元始、靈寶二圣處得了始青之炁、九陽之精,自祖巫玄冥處得了玄冥晦暗厲風,于西南天際不死火山處取來了地肺毒焰,甚至西方二尊者、祖巫后土處也少不了他的毒手。
如今羅山之景也在,只怕自己也在他的連番算計之中。
如此種種,終于被他造化出了一身正氣,如神似圣的洪荒新軀。
自此以后,諸圣再不能攔他了。
皆因攔他便同攔自己,阻他就是阻自身。
魔祖,不,現如今該是叫他太乙救苦天尊了。
他一人便將諸多先天大神拉下了水,逼的他們對自己的新身份是認也得認不認也得認。
不然一旦始青之炁、九陽之精、晦暗厲風這些牽扯到大神根本的東西被駁斥為邪魔外道,他們就算不會當即隕落,也通通要在魔界生出化身,居于魔祖之下。
到那時,等于把自己的脖子洗干凈遞給魔祖,就不是簡簡單單自己被惡心到了的事了。
孰輕孰重,諸圣、諸神還是分得清的。
這邊望舒還在發懵,那便人家已然開始了進程。
“爾時,救苦天尊,遍滿十方界,常以威神力,救拔諸眾生,得離于迷途,眾生不知覺,如盲見日月。
我本太無中,拔領無邊際,慶云開生門,祥煙塞死戶,初發玄元始,以通祥感機,能救一切罪,可度一切厄,渺渺超仙源,蕩蕩自然清……”
太乙救苦天尊念著經文,踏著虛空,一步一步走向了化魔池上方。
在那剛剛那三尸九蟲之氣聚集的地方停下。
步伐不緊不慢,甚至途中有空對呆愣的望舒開口道謝,只是這道謝也帶著一股子神圣的蔑視感。
“你倒是個慣會取名字的,我很滿意。”
然后就在所有人頭頂的無云晴空處,太乙救苦天尊緩緩地伸出了一只手掌。
他五指聚攏,輕輕地落下了手掌。
嘭!
空無一物的世界傳來了劇烈的回響,那天空如同破碎的冰面一般,在將月孛光輝折射成七彩之后,就露出了壁壘之后,那如同深淵一般深沉暗淡的光華。
就在那暗淡之后,存有一物。世間一切瑰麗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了。
那是一條如龍似蛇,像鳳非鸞的紫色瑰麗。
泛著濃郁的紫光,明明不足一丈,卻如同寂滅的計都大星一般熱烈而宏大。
只一瞬間,大羅之下的生靈皮膚受此光照拂,就開始瘙癢,當眾生出潔白肉芽。
無一幸免。
月孛魔的身影一陣扭曲,似乎他這種位格的魔物都難以抵抗這紫氣的照拂。
不得已之下,只得從望舒脖頸出隱匿,自腦后浮現,再次呈現為一體兩面的形象。
天空之上,望舒舍去了地上踏實的觸感,摸著那眨眼愈合的肩上傷口,眼神錯愕。
由魔祖九蟲之一,手持弒神槍刺出的不愈傷口,就這么突然愈合了?但當他看向那尊貴神圣的不似前人的威嚴天尊時,便覺得這種事情也是天經地義的吧?
畢竟魔祖這個概念都沒了,他刺出的傷口再不愛愈合,也不可能在地辰與兩大時光神通的加持下負隅頑抗許久。
這邊望舒還在為自己愈合傷口找理由。
那便月孛魔卻指著那還在過往幽冥靈寶的通道,小聲提醒道:
“世界壁壘還沒關閉!”
他本意是想提醒望舒趕緊離開此地,不要與手握紫氣的天尊爭斗。
卻是不想,望舒聽了此言,兩眼放光,表現的比他還像一個貪財好色的三尸蟲。
然后他就不知道腦補了什么,只下定決心道:
“你說的對!”
說完就閉上眼睛,將月孛魔強行鎮壓入了三花之中。
一瞬間,他便接著那未曾關閉的壁壘同道,感應到了洪荒之上彷徨不定的日月二星。
神念落在九天之房內,拿起結璘之節,當即溝通召喚起那遠在異域的纖阿道人、月光菩薩。
無邊無際的洪荒大陸之上,此時是日夜不在的雙星齊明。
太陽的光芒,直接遮掩了天空之上的每一顆星辰。
地面上,各個城邦、村莊,都許久不曾點燃燈火。
冬神玄冥前所未有的衰弱,終日躲在玄冥鬼國之中。
可今日,那天穹之上的太陰終于露面,剎那的璀璨光華,直直逼退了大日的慘烈,為新生的子嗣揭示夜空的寂寥。
天下萬靈一時欣喜若狂。
可還沒等他們齊聲歡呼,便見兩道銀白光柱,由地入天,只沖太陰。
太陰受此光柱,接連閃動。
接下來竟然直接隱匿于大日之后,再不露面。
于是大地再歸于太陽統治之下。
而望舒此時卻借著月孛星的權柄,將自身融化在這魔界虛假的月亮中,自魔界呼喚起那遠在洪荒的二尸來。
得益于十天尊此時正在吸取幽冥鬼氣,轉生冥殿君王,動彈不得。壁壘通道又因靈寶轉送,不曾關閉。
于是,光與光相接,人與人相合。
瞬息之間,二尸作光,于洪荒而來。
三尸齊聚在望舒頭頂,各處斬尸之寶呼應尸神,一體四面,八臂雙足。
有不世經文從望舒口中傳出。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以此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于木,禍發必克。
……
知之修之,謂之圣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日:“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日,不數,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
此為陰符經。
是號稱“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銓。”的古之奇書。
是有“古今修道第一真經”之稱的道教秘藏。
陰者,暗也,默也,是人莫能見,莫能知,而己獨見、獨知的意思。
符者,契也,合也,是為兩相合,彼此如一也的含義。
經者,徑也,道也,常也,是修道之人,常行之道、經久不易的依據。
陰符經即記載神明暗運、默契造化之道的古之真經。
默契造化,是人與天合之道,若得此造化,一動一靜,皆是天機,人行既是天行。
此為望舒與天道周旋許久,生死多次所得的經文。
經文內有上中下三篇,共三百余字,前一百字說道,中一百字講法,后一百字論術。
上篇有神仙抱一之道,中篇為富國安民之法,下篇是強兵戰勝之術。
經文內容全都是內出心機,外合人事的言論。
非有道之士,不可使聞。
因此得其通者為至人,得其法者稱賢人,得其術者是正人。
此經,雖似兵書,卻是道文。上有天時、孤、虛、旺、相之道理,下有人事、進、退、存、亡之因果。
通讀此經,能造性命之精,可證天人之奧,體察古圣覺世之婆娑心腸,思發其覆,憐憫后學窮理而無門,詳為之解。
能掃諸圣學說之悖謬,可詮陰符經文之肯綮。
其中盡性至命方面的學問,有為無為層面的道理,沒有說的不詳細、明白且完備的。
甚至將諸圣避而不談的道理,也平鋪直敘,羅列其上。
自此以后,世間諸般道理,再不能有所埋沒,至今日則原形畢露,再無隱藏。
此經可稱:圣經之精,圣道之微,再無保留。
而只得陰符經三字,則三篇百字之大意就可推而知之。
只是經文璀璨,卻非道德等文,是勸人向善、教化眾生的言論。
反倒因為此時過于貼近月孛星,使得經文內里有太多稱王稱霸、治國安民的道理,倒是把此時經文主流,拔升自身的部分放的輕了。
所以經文一現世,金書玉文一刻錄,就被鎮壓在大山之中。
但即便如此,天尊果位也是實打實的落了下來。
紫霄宮玉輪變動,已然刻錄其名。
于是就有洪荒太陰與魔界月孛相合,真實、虛假的月光一同照耀此界星河。
生死的河流如同滾滾而來的巨物,將一切該死不死,該活不活的生靈碾壓成塵,化作天律之上的本來面目。
龐大的引力,牽扯著無數的星辰向著這尊新生的天尊傾斜。
地上的江河,明明早已干涸,卻也無中生有,再次從天地之間奔流而過。
天不像天,地不像地。
生與死的界限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太乙救苦天尊神光照射不至之地,全都變作魔界原樣,荒涼的如同新生。
可即便如此,太乙救苦天尊仍然連眼光都沒投來一瞬。
仿佛那高空之上,和他如今同在天尊之位的月神,只是個唱大戲的跳梁小丑一般不值一提。
他只愣愣地看著手里的紫氣,在等待陰世最后的抉擇。
果不其然,下一刻,那屬于十殿閻王的神位就隨著最后一件幽冥靈寶的到來而到來。
那是來自整個陰世之主后土神的首肯。
自此,奠定陰世幽魂轉世輪回程序的十三件靈寶,已然徹底定下十件。
萬類氣運匯聚在上,天道仔細辨別之后,開始依矩一一下發。
七件淺薄靈寶之主,望舒得了一成;三件貴重靈寶之主,太乙救苦天尊得了一成;九泉與血海之主,出地出功,出人出力,得了二成二;后土神一人獨享了五成。
還有七分隱而不下。
此等氣運,既為太乙救苦天尊最后所缺的,統合一切資源、拋棄一切過往、平等對待眾生的大地慈母之氣。
擁有此氣,天道便再不能追討前事,以此卡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