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證思維
辨證沒有統一標準。疾病的癥狀和病名可以互用,傷寒辨證和溫病辨證也可互用;疾病的證候也不統一,所以診斷時因醫者的不同而辨證不同,結果也不同;每種疾病的證候分型也不統一,各種教材的分型也不同,隨意性較大。因此,不同歷史時期的辨證施治也有所不同。在中醫治法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辨證論治和辨方證論治。
1.辨證
著重“證”。按照八綱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方法,確定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進而遣方用藥。如少陽、陽明合病,可以選用大柴胡湯化裁加減。如病在衛表,多以疏風解表祛邪為法。但是在病情復雜特別是有兼合病變時,不同醫生的思維判斷不同,從而導致辨證結果的不同。
2.辨方證
著重“方證”。辨方證貴在抓住疾病初露端倪的細微癥狀,“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例如,劇烈偏頭痛只要見有惡心嘔吐者,就可辨為吳茱萸證,不一定要辨頭痛的經絡部位和寒熱虛實。辨方證能夠根據主訴之外的“癥”來抓方證,重點出擊,專方專治,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
3.微觀辨證
有些疾病的發病是隱匿的,如乙肝無癥狀的“小三陽”“大三陽”,糖尿病前期無癥狀的血糖偏高,輕度尿蛋白,B超提示的無自覺癥狀的結石、積水和各種腫瘤的早期階段,因其無證可辨,皆屬無癥之證。要根據個體的病史、體質、個性,結合臨床經驗,借助現代各種理化檢驗手段,找到隱癥所在,由無證可辨轉為有證可辨。同時借鑒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成果,靈活選用藥性與病機相對接的藥物。如治療部分無特殊表現的不孕癥,益氣養血,調補沖任,往往能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