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1型題

(1)E

題解:雜病總的病機當為陰陽失調、正虛邪實,以上均不是。

(2)B

題解:第一個“至”指時令,第二個“至”指氣候。

(3)A

題解:清邪與濁邪相對而言,霧露之邪為濕中清輕之邪,所以叫清邪。

(4)B

題解:水濕之邪性重濁,與霧露之邪相對而言,所以叫濁邪。

(5)C

題解:寒邪性收引、凝滯,相對風邪性發散而言,叫小邪。

(6)C

題解:邪氣阻塞胸膈而氣道不暢,則聲音低微而不清澈。

(7)D

題解:表里同病治療有三種治則:①先表后里;②先里后表;③表里同治。臨證選擇哪一種治則,當遵循先后緩急的治則,急者先治。

(8)A

題解:表里同病治療有三種治則:①先表后里;②先里后表;③表里同治。臨證選擇哪一種治則,當遵循表里先后緩急的治則。

(9)B

題解:表里同病時,若表病、里病均處于俱緩、俱急,且相互影響時,則要表里同治。

(10)C

題解:表里同病治療有三種治法:①先表后里;②先里后表;③表里同治。臨證選擇哪一種治法,當遵循先后緩急的治則。本證正虛無力祛邪外出,故先治里扶正以祛邪。

(11)C

題解:一臟有病,可影響他臟。應從整體觀出發,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蔓延,促進恢復。

(12)A

題解:治未病,可分為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傳。

(13)B

題解:治未病,可分為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傳;“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14)B

題解:疾病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為病進,為逆;反之,為順。

2.B型題

(1)A

題解:清邪與濁邪相對而言,霧露之邪為濕中清輕之邪,所以叫清邪。

(2)D

題解:風邪性散漫、善行數變,相對寒邪性收引、凝滯而言,叫大邪。

二、多項選擇題

(1)ABDE

題解: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傳;也體現了中醫辨證的整體觀念;肝木傳脾土,“氣有余,則制己所勝”是實證傳變。故C不對。

(2)ABCE

題解:治未病,一是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傳變,三是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

三、判斷題

1.×

題解: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傳兩方面。

2.×

題解:“補”“助”“益”都是針對虛證;治未病有虛實異治之分。

3.√

題解:“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說明元氣充沛,陰陽平衡,則人體健康無恙,也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意。

4.×

題解:仲景以病位分內外;陳言以病因分內外。

5.√

題解:厥陽獨行是陰陽失調的一種表現,本篇用“厥陽獨行”為代表說明雜病的病機是陰陽失調。

6.√

題解:表里同病治療有三種治法:①先治表證,后治里證;②先治里證,后治表證;③表里同治。臨證選擇哪一種治法,須視其病情的輕重緩急、表里相互關系而定。

7.×

題解:痼疾日久勢緩、根深蒂固,難以速愈;卒病新發勢急、邪氣尚淺,氣病易除;先治卒病,可避免新邪深入。

四、填空題

1.酸,焦苦,甘味

2.肝,肝,脾,脾

3.先治,后乃治

4.攻之,所得,攻之

5.在前,在表,在后,在里

6.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7.入臟即死,入腑即愈

8.急當救里,急當救表

9.所得者,所不喜者

10.經絡受邪,壅塞不通

五、名詞解釋題

1.指自然界的氣候。

2.指元氣或真氣。

3.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來的致病因素。

4.指屬外表經絡的病證。

5.指屬內部臟腑的病證。

6.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7.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傷志。

8.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

9.指風、寒、濕、霧、飲食之邪。

10.厥,逆也。厥陽即陽氣上逆。

11.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種病證。其病機陰陽氣血逆亂。

12.指一時性脈象乍伏不見,多由邪氣阻遏,脈中氣血一時不通所致。

13.王,通旺。意指四季之末,為脾土當令之時。此處可理解為一年四季脾氣都健旺之意。

14.指難治的慢性久病。

15.指突然發生的新病。

六、簡答題

1.五邪是指風、寒、霧、濕、飲食五種病邪,又分別稱作清、濁、大、小、谷飪之邪。風為陽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病人脈多浮緩;寒為陰邪,其性緊束,常在暮時中于經絡之里,病人脈多緊急;濕邪其性類水,重濁下流,常傷于下而流注關節;霧露之邪,輕清居上,易傷于上而犯皮腠;飲食之邪即谷飪之邪,從口而入,易損傷脾胃,或形成宿食。

2.對于表里同病,應根據表病與里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其治療的先后。①一般先治表;②若里病較急,則當先治里;若表里俱急、俱緩,可表里同治。

3.治未病,就是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防患于未然。包括:①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發生;②有病早治;③已病之后,防止疾病傳變。

4.“厥陽獨行”指陰氣衰竭,陽失所附,有升無降,獨盛于上的病機。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處于“陰平陽秘”的狀態,陰與陽相互維系,其升降保持相對平衡。如果陽盛陰竭,就會導致陰不斂陽,陽氣上逆,所謂“有陽無陰”,就形成了“厥陽獨行”的病理狀態。《金匱要略》論述厥陽,是舉例說明陰陽失去平衡是疾病發生的基本病機。

5.①“脈脫”,指脈乍伏不見,是邪氣阻遏正氣,血脈一時不通所致。②“入臟即死”,指邪氣深入難出,邪阻正氣,病深而血脈難復,提示病位深、病邪重,故云“入臟即死”。③“入腑即愈”,指邪氣未深入,病位相對較淺,邪氣容易外泄,血脈也易恢復通暢,故云“入腑即愈”。④仲景此語,主要是提示病邪輕、病位淺者易治;病邪重、病位深者難治。

6.①《金匱要略》對肝實證提出的治療法則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②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一臟有病,可影響與傳及他臟。肝實證,最易傳及脾,因此,在治肝實的同時,要注意調補脾臟,使脾不受肝邪之傳,才能防止肝實蔓延。但若脾臟本氣旺盛,則可不必實脾;脾氣旺盛則不易受肝邪之傳,即“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

七、問答題

1.①張仲景認為主要發病途徑有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即第一為經絡受邪,傳入臟腑,是因為體內臟腑正氣不足,邪氣乘虛入內所致,故云“為內所因也”。第二是病邪在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是外部體表受邪所致,病邪不傳于內,故云“為外皮膚所中也”。以上兩條,均由“客氣邪風”侵襲。第三不因“客氣邪風”的侵襲,而是由于房勞過度、意外的金刃創傷以及毒蟲猛獸等所傷,與上述二條不同。張仲景的發病學說是以經絡臟腑分內外,六淫邪氣為主要致病原因,以邪正力量的對比決定病位的淺深。②陳無擇認為“三因學說”是以六淫為外因,七情為內因,將房室、金刃歸為不內外因,將三種病因并列討論。③張仲景的發病學說與陳無擇的“三因學說”在病因方面都強調了六淫和房室金刃。所不同的方面為,陳無擇將七情作為內因,而張仲景卻未明確提出這一點。

2.①《金匱要略》以“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具體說明肝虛證的治法。②肝虛之證,多為肝之陰血不足,除直補本臟外,還應根據五行相生方面來養肝體,酸入肝,肝虛當補之以本味,故補用酸。焦苦入心,因心為肝之子,子能令母實,而且肝虛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制約肺金。甘藥調和脾土,目的在于補土制水以助火,從而制金防其侮肝木;且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陰以養肝體。③說明治療肝虛證不僅要補肝之本臟,且要從相生方面滋養肝體。這對于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①依據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人體臟腑在生理方面相互密切聯系,在病理變化方面則有虛實相傳的規律。即實則傳而虛則不傳;虛則受邪而實則不受邪。②實則傳而虛則不傳,指已病的臟腑而言。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是指肝實證易傳其所勝之脾,故需“當先實脾”。若屬肝虛證,則不易傳脾。③虛則受邪而實則不受邪,則是指受傳的臟腑而言。再以肝病傳脾為例,如肝實脾虛則肝病傳脾,治療上必須“當先實脾”,如脾不虛則不需補脾,故云“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④總之,臟腑邪盛則傳,而臟腑邪不盛則不傳;臟腑虛則受邪,而臟腑不虛則不受邪氣相傳,這就是臟腑虛實傳變的基本規律。

4.①“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這句話,體現了《金匱要略》審因論治的治療法則。②“所得”是所合、所依附的意思,指與病邪相結合的意思。病邪入臟在里,痼結不解,多與體內痰、水、瘀血、宿食等有形實邪相結合,治療時當審因論治,攻逐其有形實邪,使無形之邪失去依附,則病易痊愈。③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審其因為熱與水結而傷陰,當用豬苓湯育陰利水,使水去而熱除陰復,渴亦隨之而解。他證可以此類推,如熱與食結用大、小承氣湯,頗有實踐指導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陵水| 新泰市| 连南| 平潭县| 社会| 肇东市| 巨野县| 丹巴县| 宜君县| 晋城| 常州市| 驻马店市| 新泰市| 平定县| 仙桃市| 酉阳| 东宁县| 青田县| 通州市| 西华县| 汕尾市| 隆子县| 长顺县| 来宾市| 汾阳市| 余干县| 乐都县| 张家港市| 忻城县| 澄迈县| 天津市| 垣曲县| 类乌齐县| 嘉荫县| 迁西县| 中山市| 平谷区| 瓮安县| 凤翔县|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