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整理書架時,一本《魯迅散文集》映入眼簾,魯迅先生一襲長衫,左手高舉,右手斂在背后,雖然書頁已經泛黃破損,但仍然掩蓋不住那股浩然正氣。記憶被牽引到學生時代。初中讀名著,高中觀武俠,大學品瓊瑤。
我從小喜歡看書,也沒有什么專家指導,稀里糊涂地讀書。在還不明白政治、別國風土人情的初中時,囫圇吞棗地讀遍世界名著;在被各門功課圍攻的高中,興趣盎然地讀遍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古龍的楚留香、陸小鳳、蕭十一郎;在別的同學都在忙著談戀愛、到處旅游的大學時代,一本接一本瓊瑤的言情小說,男女主角的蕩氣回腸,生死相依總能讓我熱淚盈眶。
如果要我詳細地講出每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且不說讀的時候一知半解,單是琳瑯滿目的書名就不能全部記住,現在唯一記得的是,讀每一類書的感受。
記得讀世界名著時,最難記住的是紛繁復雜的外國人的名字,短則三五個字,多則七八上十個字,關鍵是還無規律可循。由于不懂各國風土人情,當文中人物捧腹大笑時,我卻不知所云,現在回想起來,真不知是什么力量,支撐著我讀完幾十本世界名著。最感興趣的,莫過于高中時代閱讀的武俠小說,包括我性格中的忠肝義膽、俠骨柔腸也是受那個時候的影響。金庸筆下的人物,多是根正苗紅的普通大眾,有優良的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通過自己不斷地努力,最終修煉成一代宗師。古龍則浪漫刺激得多,大俠天才都是橫空出世,仿佛孫悟空轉世,一出現就武功蓋世,而且解決問題順風順水,哪里都可以冒出貴人相助。就個人而言,我偏向金庸。他的人物有血有肉,有出處,有過程,情節有鋪墊,有歷史厚重感,五分假五分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切看似順其自然又不乏機緣巧合,正面人物經過千辛萬苦最終修成正果。印象最淡的要數瓊瑤的言情小說,走馬觀花地看,慢條斯理地翻,人物、情節都沒有留下太多印象,不過從文中體會到了愛情的美好、浪漫、不食人間煙火和無可奈何。想來大學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瓊瑤的愛情觀沒有對我產生大的影響。看到宿舍里一起看的其他女生,被男主迷得七葷八素,我總是默默飄過,一笑而過。
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讀書是個很好的途徑。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不能去旅行,用身體體會世界萬千,就去讀書,用心靈放飛思想。一本書書寫一個故事,代表一種生活,體現一種態度。讀書去體會別人的生活,了解其他的態度,是感知除己之外的別的事物的捷徑。好讀書、讀好書,將讀書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