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論胡無百年之運
- 大明國師:和尚也要賺錢養家
- 天下虛白
- 2026字
- 2023-06-01 19:43:37
“你且說說,這鵝蛋內將生化出個什么來?”玄玄子問道。
“實不相瞞,十七日之后,將孵化出一個女子。”
玄玄子大笑,“我看你還是早日還俗吧,你是根本成不了我的入室弟子了。”
“能有幸學得師父那太極功法,貧僧已是心滿意足了。”
“也罷,你既無心修仙之道,我只教你些養生法門便了。”玄玄子繼續說道,“兩個時辰后,我便要發瘋起來,不宜在這船上,我且下船尋個無人的僻靜處,過兩日,我再上船來。”
“這……”還沒等道衍說完,玄玄子便從船舷飛身跳到了岸邊,很快就不見蹤影了。
難怪明朝皇帝自朱元璋始,十多個皇帝,沒有一個能找到他張三豐。這身法,也太快了。
道衍看著兩岸的風景,這岸邊多是荒草,房屋零星排布著,看來明初的人丁還是稀少啊。
馬和來傳朱棣的話,說要他去那晉王樓船上,兩位王爺有事請教。
護衛架著小舟來接,從繩梯下船,再劃到那樓船跟前,又攀繩梯上船。
朱棣陪同那晉王朱?正站在船頭。
“道衍師父,這位是我三王兄。”朱棣介紹道。
道衍趕緊行禮,“貧僧見過晉王,王爺千歲。”
據道衍所了解的歷史資料,朱棣除了太子朱標,最喜歡的兒子,先是晉王朱?,之后是寧王朱權。其中晉王以長相英俊和生性聰敏而受到朱元璋偏愛。
如今看他這長相,果然是額寬鼻挺,顧盼有威;較朱棣來看,則更是英氣外露,有股桀驁不馴的氣質。
“免禮,四弟說你頗有些見識,本王倒有些疑惑,想請你解答一番。”
道衍趕緊說道:“不敢不敢,貧僧都是些淺陋愚見。”
朱?不管這些,問道:“宋夫子曾說,胡虜無百年之運,當作何解?”
朱?說的宋夫子,乃是宋濂,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與劉伯溫并稱“一代之宗”。是太子朱標的老師,又負責制定朝廷禮儀,主修《元史》,曾為朱元璋撰寫的奉天討元檄文中,提到:胡虜無百年之運。
元朝自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開始,到徐達攻占大都,歷時九十八年,正應了“胡虜無百年之運”一說。
但是實際上,遼國以及明之后的清朝都持續超過兩百年,甚至接近三百年。尤其清朝,享國甚至比明朝還要長二十年。
道衍回答道:“所謂胡虜,乃是指胡虜之政,而非胡虜之種族。前元多行胡虜之政,故而無百年之運;北遼享國兩百余年,乃是其通行胡漢之政并行之緣故。”
那朱?又問道:“那何為胡之政,何為漢之政?”
“胡之政,即治游牧牧民之政;漢之政,即治耕種農夫之政。前者多行部落制,后者多行郡縣制。前元之敗,乃在于未理清何處當以游牧之政,何處又當以農耕之政。”
朱?認為道衍不過是夸夸其談,故作高論,“謬論,一朝何以行兩政,兩政并行,必定國亂。”
朱棣想到的是另一個大問題:“漢人之君如何行胡人之政?”
這個,道衍也只能說明其中之一二,畢竟在槍炮技術真正成熟之前,農耕民族要杜絕游牧民族的搶劫是很難的;更不用說去直接統治他們了。朱?說的一國兩制不可行,是有一定的道理;在技術不能盡快突破的情況下,只有效仿清朝,擊敗游牧民族中強大的,在眾部落中實行盟旗制。
“將其強者擊敗,分化為弱小者,將其劃定區域,不得隨意遷徙;以其大汗為布政使,通貨于草原;收其牛馬,流通鹽鐵。”
“此亦難矣。”以朱棣所知道的情況,確實很難做到。
蒙古部族,對中原漢人缺少足夠的認同,元朝花了一百年也沒有做到的事,明朝短時間內當然也無法做到。當年清朝能在蒙古實行盟旗制,約束蒙古牧民不得隨意遷徙;是基于女真本身就是游牧民族,與蒙古部族文化類似。
而且清朝與蒙古之間,通過高層大量互相通婚,最終形成了血緣和文化層面的雙層認同;讓蒙古人變成了旗人,才做到真正的統治蒙古。這在明朝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大明,只有用槍炮和鹽鐵不間斷控制游牧部族,才能降低自身將來為游牧部族攻滅的風險。
但是,前提是,大明自己內部不出現大的問題。
當王朝的吏治開始腐敗,土地兼并得不到制止,一到災年,總會出現大量的百姓流離失所。最終推向滅亡的,還是內因。
而這些都是槍炮和鹽鐵解決不了的問題。
道衍從“胡無百年之運”想到的是,中原王朝的無三百年之運!也就是后世所說的王朝周期律。
從北方的游牧部族,到沿海的倭寇,自然災害都是導致王朝不穩的外在因素。根本還是土地兼并、階層固化和人口問題,導致民不聊生,階級矛盾無法調和;只能推倒重來。
很多問題,在生產力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是無解的。
以前每到這種時候,道衍總會抽一根煙來舒緩情緒的。如今換了一副身體,似乎沒有那煙癮。不過,這忽而讓他想到,若是從哪里找到那煙草,種植一些,或許郁悶的時候也能抽上兩口。
那現代的煙草,是來自南美洲,就算將來鄭和出去航海,恐怕也難有跨越太平洋之力啊。
煙草,對,還有紅薯,還有土豆;這些如果早些通過海外貿易輸入中國,至少能多養活很多百姓。
在王朝形成內卷之前,制度問題無法找到最優解時,讓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去海外島上種地,去做海外貿易。
如此,大明的生產力就能得到更快的發展;在無人的,人口稀少的島嶼上發展殖民地,將華夏文化順著海上和路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更遠的角落去。
如此,才有可能消化那無百年之運的胡虜,也有可能避免大明重蹈那三百年的周期律;或者將這個周期延長至五百年,甚至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