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冒險
- (美)約翰·布魯克斯
- 1788字
- 2023-05-30 15:15:51
1
市場波動
人性反應實驗室
股市中上演的一幕幕堪稱有錢人的日間冒險連續劇,如果沒有起伏漲跌,股市也就不能稱為股市了。每位對華爾街傳說感興趣的公司董事會成員應該都聽過下面的故事:老摩根(J. P. Morgan)的一位對股市一竅不通的朋友曾冒失地問他,市場下一步將會怎么走,這位偉大的投資家直白地回懟道:“它會波動?!背穗S時波動,股市還有諸多鮮明的特點。證券交易擁有經濟上的優勢和劣勢,例如,其優勢之一是可以幫助資本自由流動,從而為工業擴張提供資金,不過,它同時也為倒霉、魯莽和易受騙的人提供了異常便捷的方式,讓他們迅速虧掉自己的錢,這無疑是其劣勢。除此之外,證券交易的發展還創造出一整套社會行為模式,包括習俗、語言和對特定事件的可預測反應。而真正讓人感到非同尋常的,是自1611年世界首個重要的證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一個露天庭院里建立以來,這種社會行為模式由興而盛的速度,以及直至20世紀60年代這種行為模式(當然其間出現了一些與時俱進的變化)仍然主導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事實。當今美國的股票交易已成為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龐大產業,涉及數百萬英里[1]的專屬電報線、可在3分鐘內讀取和復制整個曼哈頓電話簿的計算機,以及超過2 000萬的股票投資者。表面看來,這與17世紀區區十幾個荷蘭人在簡陋的市場中冒雨討價還價的場景相去甚遠。但是,它們的主要標志大致相同。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不經意間成為揭示新的人性反應的實驗室。同樣,紐約證券交易所也是一個社會學試管,為人類這個物種的自我認知做出了永恒的貢獻。
有關最早從事股票交易的荷蘭交易者的生動記錄,可以參見一本名為《亂中之亂》(Confusion of Confusions)的書。這本書是由約瑟夫·德拉維加所著,他是阿姆斯特丹市場中一位大膽冒進的投機者,原書最初于1688年出版,哈佛商學院幾年前再版了該書的英譯本。至于今天美國投資者和經紀商的行為特征,只要考察他們在1962年5月最后一個星期的活動(當時股市經歷了劇烈的波動),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因為就像所有股票交易者一樣,他們的行為特征在危機時期會急劇放大。5月28日是星期一,包含30只行業龍頭股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當日下跌了34.95點,創下自1897年道瓊斯指數開始編制以來的第二大跌幅,僅次于1929年10月28日38.33點的下跌幅度。5月28日一天的交易量達到了935萬股,創下證券交易所有史以來第七大單日交易量。5月29日,星期二,在經歷了令人心驚膽戰的早盤后(大多數股票在星期二早盤的交易價格遠低于它們星期一的收盤價),市場突然轉向,以驚人的活力向上猛攻,最終以道瓊斯指數大幅上漲27.03點的業績結束了當日交易,盡管這個漲幅并沒有打破紀錄。不過,星期二的股票交易量創下了紀錄,或是接近創紀錄,當日共有1 475萬股股票易手,創下歷史第二大單日交易量,僅次于1929年10月29日略超1 600萬股的單日交易量。(20世紀60年代后期,超過1 000萬、1 200萬,甚至1 400萬股的單日交易量變得司空見慣,1929年的交易量紀錄最終在1968年4月1日被打破,并且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交易量紀錄一次又一次被刷新。)隨后,在星期三股市因陣亡將士紀念日休市之后,到了5月31日星期四,股市完成了漲跌循環,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當日上漲9.40點,成交量高達1 071萬股,為歷史上第五大成交量,略高于本輪暴漲暴跌開始前的水平。
這場危機在三天之內即宣告結束,但毋庸置疑,對其進行全面剖析花費了更長的時間。德拉維加對于阿姆斯特丹交易者的一個觀察是,他們“能非常聰明地制造各種理由”來解釋股票價格的突然上漲或下跌,顯然,華爾街的專家們需要調動他們的全部聰明才智,來解釋為什么在一個極好的商業年景行至中游之際,市場突然出現有史以來的第二大暴跌。專家們提出了諸多解釋,其中一種解釋是肯尼迪總統當年4月對鋼鐵行業計劃漲價的彈壓;除此之外,這些分析不可避免地經常會將1962年5月與1929年10月進行比較。且不提這兩次暴跌中最令人恐慌的日子都恰逢當月的第28天和第29天(這對某些人來說,無疑是一種神秘而不祥的巧合),單純從股價變動和交易量數據來看,也能讓人看到這兩次暴跌的相似性。不過人們普遍承認,兩次暴跌鮮明的差異性遠比相似性更具說服力。在1929—1962年間,對交易行為的監管和對客戶賒購股票額度的限制使得一個人很難(實際不可能)在交易所虧掉所有的錢。換言之,在20世紀這兩次崩盤之間的33年里,德拉維加在17世紀80年代給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起的綽號(他稱之為“這個地獄賭場”,盡管他愛極了這個地方)顯然并不太適用于紐約證券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