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啟功說唐詩

第一講 唐代詩文概述

一、如何研究唐代文學

在具體講唐代詩文之前,先要談一談如何進一步研究唐代文學的問題。我的想法是:

第一,現行的幾種古代文學史教材有一定的局限,因此雖不可不讀,也不可“太”讀。只讀這些個教材,不看那些作家的全部作品是不行的。我們要真正了解一個時代,了解作家及流派,要讀文學史教材以外的東西,才能大有所為。

第二,要居高臨下,不要被某些人的議論所嚇住。研究作家作品,要總的來看這個作家在這個時代起了什么作用,和前代、后代發生什么關系,“有比較才能有鑒別”。不看六朝詩、宋元詩,就沒法評論唐詩,例如“初唐四杰”在詩歌史上的地位。

第三,“時代背景”與文學藝術的成就非常有關,但究竟是怎么一個關系?背景上一些事情并非當時所能奏效,就會有所反映的,有些非得經過一段“消化”才能反映出來。現在所編的文學史(教材)很容易處理不好題材所反映的背景與當時的消化程度的關系。

第四,題材的反映是當時的,而藝術成就、藝術手法卻不是當時即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施肥、開花、結果的關系,結果了,而土壤中的肥料已經看不見了。杜甫反映“安史之亂”的詩篇大家稱“詩史”,但杜甫能寫出這樣的詩來是漢魏六朝、初唐給了他一次又一次的肥料,他一次又一次地消化。決非安、史一亂,杜甫就寫(得出來)。

第五,一個段落、一個時期的文學,有一個時代的風格問題。但“段落”可能不宜“一刀兩斷”。尤其是唐代文學,不宜截然來分什么“初唐”、“盛唐”。初、盛、中、晚,是封建王朝政治上的盛衰,與文學有關,但絕非“同步”,關系是復雜的。“盛”時,并不見得那些人(作家)立刻就可以寫出來。一個動蕩、禍害的時期,當時反映出來較容易些,所謂“窮而后工”;而和平、舒適的生活,則不容易寫出好東西來。所以李、杜寫“安史之亂”相對容易。但是藝術手法的發展則需要積累的過程。五代、隋末動亂平息了,唐統一了天下,而初唐人文化教養的成就卻是隋統一的功勞。故盛唐的李、杜是隋+初唐醞釀出來的。盛唐的澆灌又反而使晚唐的人得到好處,白居易、韓愈都是明顯的例子。韓愈詩所反映的情況正是唐代二次統一后的大氣魄,從某種角度來看,他的詩比他的文還要高明。當時有韓詩那樣成就的作家能有幾個?白居易的詩能做到“老嫗能解”,也是經過了多少過濾、沉淀,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們把《元氏長慶集》和《白氏長慶集》一比較就可看出,前者混雜如一鍋雜米粥,什么都有;后者則如濾清之糖水,絕少渣滓。正如民間曲藝藝人“皮兒厚、皮兒薄”之行話——皮兒薄則一聽就明白,反之就隔了一層乃至多層了。

杜甫的“三吏”、“三別”等寫愁苦之事與情,很動人;寫高興的只有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因為表達了一種希望,故充滿了歡愉之辭。而韓愈、白居易也有不少是反映實際生活的。過去的批評家輕視中、晚唐文學,我以為是不對的。晚唐詩寫得非常細膩,如趙嘏、許渾、司空圖,詩的“精密度”已達到了很高成就,這正是“安史之亂”后再度一統開出來的花。故而我說初、盛、中、晚的“段落”不宜死板地看。

我曾寫有一條筆記:“唐以前的詩是長出來的;唐人詩是嚷出來的;宋人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后詩是仿出來的。”嚷者,聲洪實大,出于無心;想者,熟慮深思,行筆有忌。而晚唐的許多詩也已經經過了周密思慮,如趙嘏的詩句:“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兩句詩的最后三個字的平仄為兩仄夾一平(|—|)和兩平夾一仄(—|—),即在熟練的律詩基礎上來了一聯常用的拗句。又如許渾的詩句:“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兩句最后三字亦是兩仄夾一平和兩平夾一仄。他們不作古體,卻要留一點拗句。他們的確也“想”了,可見晚唐人作詩是如何細膩。

啟功先生書《論詩絕句·白樂天》

司空圖的《詩品》雖系文學批評,其實本身就是詩,二十四首四言詩。

宋以后詩盛行模擬之風,什么笑話都出。如漢樂府有《鼓吹鐃歌》,其中的“衣烏魯支邪()”是襯字,但是明朝人(前、后七子)仿作樂府《鐃歌》,連這些襯字也模擬,難怪要被錢謙益一個個臭罵一通。

二、關于唐文

關于唐文,我簡略地講四個問題。

1.唐朝的駢體文

大家知道,駢體文在漢魏六朝時期盛行。漢賦求大,往往過分堆砌辭藻。六朝小賦則靈便得多。到了唐代,又向前發展了一步,場景、事理均運用自如。“四六體”逐漸成熟,律賦也定型了。在《文苑英華》中有大量的這類唐賦。為什么能這么繁盛呢?許多書用“形式主義”、“宮體”一筆抹煞。有的則說是“因為皇帝喜歡”。其實,那些賦皇帝也未見得能懂。駢體文在唐朝為什么那么盛?有什么好處?還值得推究。

六朝以來有“文”、“筆”之分。“文”是圖案、紋飾,說明有裝飾性,才能叫“文”。文章除了表達思想、交通語言外,還要有裝飾,所謂“踵實增華”,但逐漸積累,越積越多,不免累贅。為什么要四、六對稱呢?古代著文,并無標點。漢代讀書,文邊有√號,表示是一句,但大多并無句逗。四六對稱,自然停頓,則有代替標點的作用。可見在作為“交通工具”的使用上也有便利作用。此外,駢體文又有它(形式)美的一個方面,念起來自然會得到美的感受,而不是人為的。

宋朝有“品字箋”,是官僚往來的官樣駢體文章,旁邊附一個簡帖、一個名帖,因三個疊在一起成品字形,故稱(見之于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于是,駢體文的優越性又被它的大量流弊所掩蓋,也就逐漸衰敗了,故韓愈講要“文起八代之衰”。以“筆”救“文”,“筆”也就起來了。最初,“筆”是不能與“文”相比的,后來它起來了,擺落浮華,這是好的。可是又有許多不便的地方,有許多艱澀的東西。經過韓愈、柳宗元等人的努力,逐漸規整、圓熟。但是到了清末,又形成了“桐城謬種,選學妖孽”。至此,“文”、“筆”的末流都不行了,被五四運動所反對,因為它們又成了另一個套子、框框了。在唐朝,另外還有一類文章,一般文學史很少提及,在唐初就有,看似駢體形式,但非四六相對,實際上是駢、散兩者的折衷,對后世頗有影響。如劉知幾的《史通》就是這樣的文章,有駢文的形式,散文的作用,兩者之折衷。又有孫過庭的《書譜》,也是這樣的文章。既概括又透徹,這就厲害了,非常純熟。到了晚唐,陸贄有《陸宣公奏議》,比《史通》又解放一些,句子更活,更淺易,但有上句必有下句。這種文章一直到近代還有人在作。它也被明清的八股文所吸收。不了解八股文,沒法了解明清文章,所以我們不能否認它的歷史作用。這不僅是形式的問題,因為當時有需要。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

2.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的出現與其前、之后均有關系,并不是一下冒出來的東西。唐前期的陳子昂、獨孤及、元結已有這樣的文章,帶有復古的企圖。為什么要“復古”?有人說是“以復古當革新”,那為什么要這樣呢?我覺得有人是有意識地以復古來革新,也有的并非一定有意識。唐初有的作家也模擬《尚書》、《左傳》等;還有的人認為駢四儷六不莊重。北周的蘇綽為皇帝模擬《大誥》,文字太古奧,不知所云了。唐朝樊宗師也是這樣,韓愈稱贊他“惟古于辭必己出”,而這恰恰是樊文最失敗處。他的文章原有一百卷,現在只留下了兩篇半(見《樊紹述集》)。這才是真正的復古,但恰是自取滅亡。后來有的模古、擬古,客觀上則起了否定當時流弊的作用。

韓愈有意識地推尊樊宗師,說明他未必沒有復古意圖,但他不敢照那樣辦理,否則,他的“諛墓金”也得不到了。他稍微注意到了群眾,注意到了別人能否看懂。可見“復古派”未必有意識真要復古,而有些真正復古的人則不能真復得了(像韓愈,未嘗不想復古,但又不能或不敢那樣去復古)。我們要恰當地評價“古文運動”,這是件很細致的事,它的效應很大。它的原始企圖如樊宗師,做不到便成了韓愈,這樣反倒好了。

3.唐傳奇

現代陳寅恪先生在一九四九年前寫了許多文章,也講了唐傳奇。他講:唐代傳奇這么盛,是因為進士考試的“溫卷”(第二次呈給主試官的卷子)都用次一等的作品,這就使得傳奇盛行。這種解釋還不夠全面。唐代正統文章是碑、傳、墓志一類的官樣文章或大篇的賦,而真正反映社會生活真實情況的則用一種輕松的或祭祀的文章來擔任,就往往用小說體(似乎是不太負責任的傳說,反倒真實),這就是傳奇。它不受約束,這是傳奇流行的主要原因。它的故事傳說又往往來自民間,有說唱,真實、活潑、生動,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成就。傳奇的文章也不是沒有吸取古代好的東西,進士“溫卷”要讓考官看出“史才”、“文才”,但也不全是如此,因為寫傳奇者并不都那樣官迷心竅,又因為他要寫的事情也不能用那些官樣文章來表達。當然官修史書里也有“史才”、“史筆”之說。如南北朝史中大多是官樣文章,其中有些好的,被《資治通鑒》吸收去,使《資治通鑒》成為“故事匯編”。中國古代小說的精華都在史書之中,要看“二十四史”,更首先要看《資治通鑒》。如其中寫李泌的,實際上是從一篇《鄴侯家傳》的傳奇而來。傳奇與史書有關,是在于它吸取了《左傳》、《史記》、《漢書》中寫人物的文學手法。《聊齋》就是有意模擬《左傳》、《史記》的。這類作品,除魯迅先生整理的《唐宋傳奇集》之外,還可以搜集、補充些東西。

4.唐代文學與外來的影響

當代有一種思潮,認為中國文藝,以致整個文化都是外來的,自卑感太強。反映在文學研究中,說唐朝文學受印度佛經影響;連雕刻、繪畫也全受印度影響。結果敦煌藏經洞的材料一發現,便沒法解釋了。如“變文”(“變”對“經”而言)的發現,有人講是從佛經“經文”而來,又把許多俗賦(如《韓朋賦》、《燕子賦》)也一股腦兒說成是“變文”,其中心思想是認為“外來”的。有價值,實際上是土產。佛經變文,故事講的是印度事,形式卻是中國的土產。唐朝的佛經翻譯文學,正是用中國的文學語言來翻譯佛經。如西域鳩摩羅什譯本與玄奘譯本一比,后者要好得多。因為唐朝宰相“兼潤經史”,一潤色,則民族化了。因此,談翻譯文學,應該講是中國文學家的再創作。如玄奘譯的《心經》最后有幾句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當時不譯咒)后來有唐人改譯成:“究竟究竟,到彼究竟,到彼齊究竟,菩薩之畢竟。”就不再神秘了。這是音譯——意譯——詩句的過程。所以說,佛經的中文翻譯,也是再創作。

啟功先生書王維《竹里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州市| 驻马店市| 汉中市| 白水县| 镇雄县| 凤凰县| 乌海市| 日喀则市| 长岛县| 湖北省| 灵台县| 莱西市| 武安市| 宁阳县| 临夏县| 黄石市| 会宁县| 弋阳县| 慈利县| 阿拉尔市| 安达市| 茂名市| 孟连| 鸡西市| 连州市| 榆林市| 个旧市| 西盟| 海淀区| 华池县| 四川省| 陕西省| 林西县| 浏阳市| 宁陕县| 易门县| 东兴市| 东安县| 英德市| 新巴尔虎右旗| 聂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