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挺住才有出路
- 馮侖
- 1392字
- 2023-05-09 19:22:25
前言 這不是雞湯,是酒
在這本書里,我又說了很多話。
說了這么多話,有時候我也在想:這些話是對自己有用,還是對別人有用?是因為別人喜歡而說,還是因為自己要說才說?
我把這些話又看了看,我確信這些話不是“雞湯”,是“酒”。
這壺“酒”是干什么用的呢?
很多人經常喝酒。喝酒除了是一種社交,能帶來一種氣氛,實現一種情感上的拉近,我覺得,它似乎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醒腦。
為什么說喝酒能達到醒腦的效果?
人說話的時候有兩種意識。
一種叫自覺意識。比如說,你坐在主席臺上說話,你就得正經發言,不犯錯誤。這是一種角色的要求,你必須這樣講,你講的話一定要符合你的角色。
一種叫潛意識。做夢時說的話就反映了潛意識。
喝酒時說話是什么意識在起作用呢?也是潛意識,它是人的心理活動中未被覺察的部分。夢里說的話,醒來就會忘掉,而喝酒時說的話,其實并不會全忘掉。
在喝酒的時候,人往往會進入這種狀態:血液循環加快,身體微微出汗,眼神略微蒙眬。在這種狀態下,說的話半真半假,半明白半不明白,結果就是——我說出了部分真話,你看清了部分真相。這個時候,人說出的話里,真實的那部分,其真實的程度往往令自己吃驚,令聽者咋舌。
所以大家經常會覺得喝酒有這樣一個特別的功效:喝酒的時候,不僅能把話說透,也能把事和人看清。
這就是一個醒腦的過程。
在這本書里說的話,大體上,我覺得就是這樣一壺“酒”。你喝下這壺“酒”之后,我希望我們之間能達到這樣一個契合,那就是我說出了真話,而你看清了真相。
當然,可能也有人說,你說的難道不是“雞湯”嗎?我覺得不是。
“雞湯”是一種保健品,經常喝一點,有益無害。并且,當你真正陷入困境,或者感到極度不適,卻沒有“藥”的時候,“雞湯”其實也是一種“藥”。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孤兒在路上走,趕上下雨,他沒有傘,腳也走破了,更沒人搭理他,最后他走到一家人的屋檐下躲雨。
出于常人的善良之心,屋里的大姐把這名孤兒迎進屋,讓他洗干凈,給了他一套衣服,又給了點吃的,第二天雨停了才讓他走。
臨走的時候,大姐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是,要相信世界上有好人。
第二句是,只要你認真做事,就一定有回報,一定能養活自己。
多么普通的兩句話??墒沁@個孩子是個孤兒,在遇到大姐之前,他從沒有聽過這樣的話,于是他將這“雞湯”一樣的話,當“藥”一樣喝了下去,牢牢地記在了心里。
后來他來到一個家具廠打工。因為心里一直記著大姐的話,就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從不偷懶,再后來老板多次提拔他。最終,老板不干了,把廠子盤給了他。又過了若干年,他竟然把廠子做大了,做成了集團公司。有了錢之后,他拿著100萬現金回去看望了那位大姐。
這個故事觸動了我,我意識到要讓“雞湯”成為“藥”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喝到它的人在這之前沒有被滋養過。這個時候,“雞湯”才有用。
當然,我說的這些話肯定不是“白水”。“白水”能用來維持生命,但是談不上有營養。我們說一個人講的話像白開水,就是說這個話講得沒有什么意義,比如,說永遠正確的廢話。在這本書里,我想我不是在重復“永遠正確的廢話”。
如果一個人講的話都是真理,對驅散當下的煩惱特別有幫助,當下就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那他的話就是“藥”。
但在這本書里,我不提供“藥”。
我覺得,在這本書里,我把我了解到的真實、我看到的真相,以及它們背后的道理真誠地表達了出來,我講給大家聽,其實就是給大家斟了幾杯“酒”。讓我們干了這杯“酒”,一起來品一品。
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