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神話密碼作者名: 朱大可本章字數: 10字更新時間: 2023-06-08 11:58:03
第一章
《山海經》探秘
《山海經》的瑰麗世界
《山海經》的神奇動物今何在
在好萊塢電影《神奇動物在哪里:格林德沃之罪》里,出現了《山海經》里面的神獸——騶吾。《山海經·海內北經》中有這樣的記載:林氏國有一種珍奇的野獸,大小跟老虎相仿,它有老虎的身軀、狻猊[1]的腦袋(狻猊是一種神獸,身上有五種顏色的斑紋),尾巴比身子還長,性情溫和,騎上它可以日行千里。[2]騶吾非常有仁愛之心,它甚至不忍去踩踏草地,也從來不吃活的動物。好萊塢電影第一次引用《山海經》中的神獸,說明這本古老的中國奇書,正在成為世界公認的神奇動物百科全書。
只要對《山海經》進行簡單的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它的第一類神奇動物是神或者精靈,比如《山海經》里非常有名的神獸陸吾,長著人的面孔、老虎的身子和爪子,還有九條尾巴,就像九尾狐那樣,但實際上它的原型是印度財神俱毗羅(Kubera)。
俱毗羅的長相非常丑陋,有三條腿、八顆牙齒,肚囊大得像孕肚,全身披掛著各種俗氣的首飾,所以印度人不太喜歡他。神奇的是,他卻掌管著世界的財富,原先他還有一輛空中交通工具,叫夢幻戰車,后被他的同父異母兄弟搶走,無奈之下,他就把自己陳放財寶的庫房,遷移到了喜馬拉雅山一帶,也就是今天的岡仁波齊山,跟空中花園“玄圃”融為一體。陸吾實際上是中國的第一代財神,在后來的歷史演變當中,他慢慢地消失了,被后起的趙公明或者關羽所代替。
《山海經》中的第二類神奇動物是一些妖獸,比如九尾狐。這種狐貍有九條尾巴、四條腿,叫聲很像嬰兒,有時也會吃人。但是反過來,《山海經》也鼓勵人去吃九尾狐的肉,因為只要你吃了它,就能獲得辟邪的能力。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給《山海經》注釋的時候就說太平年間九尾狐出來,那是代表著祥瑞。九尾狐在中國歷史上,時而是祥瑞的代表,時而是妖孽的代表,它的形象似乎是很不穩定的,所以吃它的后果,估計也是不太穩定的。
《山海經》中的第三類神奇動物是一些古代可能存在過,或今天仍然存在的真實動物,甚至很可能是上古生物圈的活躍分子,比如《南山經》里描寫的鹿蜀,長得像馬,頭部是白色的,身上的斑紋就像虎斑一樣,還長了一條紅色的尾巴,叫起來就像人在唱山歌。這個形象的原型很可能是非洲斑馬或霍加狓。
還有夔,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獨腳怪獸,它在儒家著述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大荒東經》里描寫它形貌像牛,青色的皮膚,頭上沒有長角,只有一足,但凡它出入水中,必然帶來風雨,而且叫聲如同雷霆一般響亮。黃帝甚至用它的皮來制作鼓面,發出無比響亮的聲音,可以直達五百里外,威震天下。
從《山海經》里的插畫來看,夔的形象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澳大利亞袋鼠。實際上,它表現的或許是袋鼠的側視圖。因為袋鼠的上肢比較短小,在繪畫中很容易被忽略掉了,而且從側面看去,另一側的肢體也被遮蔽了,結果就出現了圖像學上的“一足效應”,并由此蛻變出“夔”的獨腳獸形象。而且夔出現的地點,是“東海流波山”,距離中國海岸七千多里(按秦漢制),那大約是大洋洲所在的位置。
澳大利亞還有一種生物,叫作鵸?,也是《西山經》里描寫過的。這種鳥,“其狀如烏”(長得很像烏鴉),但三頭六尾,有一個奇怪的特點是“善笑”。吃掉它以后,人就能不再夢魘,還可以防御各種兇災。這很像是澳大利亞一種特別的鳥類——笑鳥(Laughing Kookaburra),它的形體跟渡鴉相似,會仰天發出“哈哈哈”的瘋狂笑聲,聽上去令人毛骨悚然,猶如魔鬼。
另據《北山經》記載,有一座山叫涿光山,囂水發源于此,水里有一種鳛鳛魚,形狀有點像喜鵲,長著十只翅膀,叫聲也跟喜鵲相似,人們可以用它來防火,而吃掉它可以治療黃疸病。在貴州遵義地區有條叫習水(鳛水)的河,鳛鳛魚正源自那里。我在當地做文化考察時意外地發現,當地的鳛鳛魚居然就是神話生物[3],但也可能是曾經真實存在的動物。
問題在于,中國人如何能掌握這些來自全世界的資訊?要是上古時代的中國是一個封閉自足的社會,這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假如當時的中國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社會,這個疑問就很容易得到解答,因為置身于全球規模的人口流動與遷徙之中,只要透過當時的移民和商人,《山海經》作者就能輕易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風土人情以及各種奇異動植物的知識。他(們)是出色的消息采集者,記錄了來自全世界的各種“小道消息”。
看完上述的文字,也許你們會產生一個新的疑問:為什么那些神奇動物如今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呢?我想,至少有三種原因:第一,那些動物至今仍然存在,只是我們無法認出它們;第二,神奇動物的滅絕,首先是一個神話界本身的事變——鑒于神話本體的滅絕,棲居于神話中的那些神怪,當然也就隨之而去;第三,現實世界出現了大量吃與被吃的現象,這是更直接的原因,作為捕食者的人類,無疑吃掉了很多的神奇動物。
必須注意的是,《山海經》每卷結尾之處,作者都在重申獻祭的儀軌,它讓《山海經》看起來很像是一部巫術指南。例如用一個玉璋,加上祭祀用的豬羊雞犬,還有品質良好的稻米,把它們一起埋在地里,又考慮到神明作為尊貴的客人,不能讓他們在降臨時站著,所以還要備好干凈的白色茅草,作為他們的座席。這些都是《山海經》給出的具體指導。
不僅如此,在涉及神奇動物的時候,它還會給出這個動物的長相、發音特點、具有何種魔力,而吃了它或許會有什么好處,要么用于消災免難,要么用于治病,這些功能都與巫術相關。事實上,對于以巫治病的古人而言,越是神奇的動物,它所擁有的巫力就越強大。《山海經》是關于“進食術”的權威指南。
《人類簡史》告訴我們,智人在走出非洲、走向全世界的過程中,短時間內大規模地毀滅了大量物種,尤其是大型獸類。早在人類發明文字和鐵器之前,智人已使全球一半以上的大型獸類完全消失。法國的考古學發現證明,智人甚至可能吃掉了跟自身比較接近的尼安德特人,并把他們的牙齒做成了項鏈。人類才是神奇動物的終極殺手。在考古學和歷史學之外,《山海經》從神話學的角度,向我們證實了這個遙遠的傳說。
通過《山海經》的當代研究,我們已經發現,它不僅是記錄神話傳說的文獻,還擁有更豐富的屬性。這部中國最重要的神話典籍,不僅滿載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也記錄了全球的風土人情和宗教儀軌。它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上古時代的中國,絕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