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3章 道德

道,何為道?

道從陰陽始,自悟性本真,無由行其路,飄飄自在仙。

德,何為德?

德因其行,行為其交,往來無他,同心為德。

洋洋灑灑千言萬語,歸納總結不過一字。知其道者,必知其德。

所謂“有道明君”,非帝王專指,乃有其道可明其事也。

悟道若何?

讀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有感,勤而行之,是個妙人。

思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笑之,云開月明,見得光景。

見之:

菩提確無樹,明鏡也非臺,

既然無一物,何故惹塵埃。

明了,多此一舉,有而未有,未有而有。

佛法道法皆為一法,悟道切不可因衣而有芥蒂。

萬法歸一,皆是心性,陰陽變化,盡在其中。

只觀其衣帽者,難見其本心,見不得眾生萬物,難悟道法真諦。

很多人道德經讀了多遍,仍難悟得道法,非君之過。

此書乃是證道之經,非悟道之經也。悟道在于萬物,得道在于眾生。

何為悟道?何為證道?

悟道者,心之修行也。

證道者,心之印證也。

讀之佛語三偈亦是印證也。當讀之神秀大師之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時,證之于行,觀之于塵,同為其事,同有其行,可有其明。

慧能大師之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見得空性,識得心弦,證得己心,眾生何來?

再進一步,明了自性,卻不可言。故見之“菩提確無樹,明鏡也非臺,既然無一物,何故惹塵埃”,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故智慧不可言,言之非智慧。即開篇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然,無言不可以傳,傳之言即為之非。故以非證是,是為其是。

一明者得一智慧,悟而大喜。此智慧能讓其更聰明。友問之,可得智慧?答,未得。親問之,可聰明?答,無言。

如何答之?說:“哈哈,我更聰明了!”

世人皆會以為,此人癡傻,故無言。故智慧不可傳。

還真是一個麻煩事啊。

你能說你變聰明了嗎?你能說你更智慧了嗎?聰明人不可言,的智慧者亦知不可言。稱聰明者,皆不聰明,言智慧者,皆未得智慧。

故要么言,“實無智慧”,要么言“什么都沒有”。

言而無言,心照不宣,智慧廣大,玄之又玄。

能得其智慧者,皆是機緣,能用其智慧者,無不良善。道法合于先天,眾生即是天下。君心即是天下心,君德即是天下得。

心存善念,道自心生。

通曉陰陽變化,世事盡在其中。明得本心自性,萬物和光同塵。

我本塵埃一粒,偶見這世間繁華。只言片語難言大道,難得君心清明不閑我啰嗦。

佛祖釋迦牟尼佛傳無上大道,邀來眾弟子。佛祖站于蓮臺,拈花一笑。眾弟子皆待其無上大道,佛祖拈花笑曰,已傳。唯摩訶迦葉恍然一笑,得其智慧。昔日讀之,云山霧海,嬉笑其故弄玄虛。今亦讀之,妙不可言。

我無無上智慧,卻有向善之心。

遇事知止靜為君,多言張狂躁是魔。

挫銳解紛世間事,和光同塵皆親人。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勐海县| 玛多县| 安仁县| 塔河县| 上虞市| 绥中县| 屯留县| 大关县| 平武县| 衡阳市| 顺昌县| 云和县| 旬邑县| 嘉荫县| 岳普湖县| 保山市| 阳东县| 邢台县| 郴州市| 黑山县| 芦山县| 东宁县| 新邵县| 普兰店市| 双峰县| 饶阳县| 长葛市| 织金县| 唐海县| 承德县| 安溪县| 嘉祥县| 长汀县| 辽阳市| 巨野县| 伊川县| 额尔古纳市| 涪陵区| 米易县| 陆川县| 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