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人民的名義: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著作權案始末
- 金杰
- 5483字
- 2023-05-19 19:36:45
二、周梅森憤怒了
11月3日晚上,南京下著小雨,天氣本不是很冷,但晚上卻刮起了一陣風,讓人感到有一絲絲涼意,街上華燈初放,路上行人匆匆而過,像是在躲避突然而來的冷風。
周梅森正在自己的書房里創作,他坐在電腦旁聚精會神地敲擊著鍵盤,隨著鍵盤的敲擊聲,一串串文字在電腦屏幕上蹦跳著:“電視劇《人民的財產》第一集……”周老師正在創作繼《人民的名義》小說和電視劇之后的又一部力作,電視劇《人民的財產》,剛寫了不到一萬字。他休息一下拿起手機,看到一個朋友給他發微信告訴他,有人告你《人民的名義》抄襲他人小說《暗箱》。周老師以為看錯了,自問自答,誰抄襲誰?我抄襲別人的小說?《暗箱》是什么小說?從來沒聽說過呀?這不是胡說八道嗎?他停止創作立刻上網搜了一下,網上連篇累牘報道他創作并擔任編劇的《人民的名義》電視劇和小說抄襲他人《暗箱》的新聞。他一下子震怒了!周梅森拍案而起,憤怒地在地上來來回回走了好幾圈,血壓一下子就上來了。妻子擔心他的身體,趕緊提醒他先別發火,身體要緊,先把情況搞清楚。周梅森怒吼道:“我能不發火嗎?!說我抄襲,你不抄襲我就不錯了!《暗箱》是個什么小說,我怎么沒聽說過?”周梅森情緒異常激動和憤怒,一時無法平靜下來,正在創作新劇的心境一下子就被攪亂了,他無法創作下去。
也難怪周梅森發怒。在中國作家里,周梅森是個傳奇般的人物。他早年做過礦工,下井挖過煤,又在海南炒過房,曾經掛職當過官。他寫了部小說曾惹來一堆麻煩,十幾個廳官告他狀,面對這些自動對號入座的現象,周老師無奈地解釋道,那是小說,不是報告文學,怎么能自己對號入座呢?他是一位高產高質的作家,1978年發表處女作《家庭新話》,1980年調任《青春》雜志任編輯,1985年成為江蘇省作協專業作家。他早期創作的中篇小說集《莊嚴的毀滅》《沉淪的土地》《軍歌》,長篇小說《黑墳》《大捷》至今都是精品。后來他又轉向政治小說創作,由其創作的電視劇《忠誠》《人間正道》《中國制造》《至高利益》《絕對權力》《國家公訴》《我主沉浮》等作品,都深刻地反映現實,震撼人心。截至目前,已發表小說60余部,長篇電視連續劇10部,累計1200萬字。其創作的作品多次榮獲國家圖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50個重點獻禮文藝項目、人民文學獎、紫金山文學獎、中國數字出版創新獎、中國電視飛天獎、中國電視金鷹獎等全國性大獎,與小說同名的電視劇曾經每播必火,霸屏了好幾年。尤其是表現檢察官的《國家公訴》,人們評價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檢察題材影視作品。因此,在文學創作界周梅森被譽稱是官場小說的“常青樹”。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海報,編劇周梅森(金杰/提供)
百度上這樣評價他:創作追求一種氣勢磅礴的史詩效果,常常以當代意識投射和觀照歷史,從而在整體意義上的歷史悲劇氛圍中,筆飽墨酣地寫出人的生態和心態。但可惜,后來涉案劇泛濫,特別是反腐題材劇粗制濫造,導致有關部門出臺了種種規定,從此這類題材的影視作品沉寂了長達十年之久,周梅森也就不碰這類劇了。但涉及反腐題材的小說,他卻一直寫寫停停,一寫就是十年,只是放在抽屜里不愿意拿出來,他覺得已經不是時機了,拿出來也是發表不了。因此,積累如此豐厚的周梅森,說他抄襲,那簡直是無稽之談。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創作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從創意的提出到劇本的創作,從尺度的論證到審核的通過,可以說是歷經曲折,反反復復,個中磨難,鮮為人知。盡管如此,也完全不涉及抄襲之說。三國時劉備“三顧茅廬”拜諸葛,而今在《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誕生的曲折路上,也有過一段范子文“三顧茅廬”的故事。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第一出品人范子文(左)、
編劇周梅森(中)、金杰(金杰/提供)

金杰(左)與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劉新建的扮演者高亞麟(金杰/提供)
范子文,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專職副主任。他兼任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亞洲微電影學院客座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范子文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機關團委書記、政治部宣傳部文化工作處處長,檢察日報社黨委辦公室(人事處)主任兼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副主任,檢察日報社工會主席等職務。
范子文是著名的影視項目出品人、策劃人,代表作有:電視劇《國家公訴》《人民的名義》《歸去來》《因法之名》《巡回檢察組》《突圍》,電影《我是檢察官》《青春檢察官》《檢察風云》《燃燒的玫瑰湖》,網絡劇《真相》《今天不是最后一天》,網絡電影《河豚》,微電影《心律》《起飛》《老樹》《古寨新傳》《公開聽證》等。50集電視劇《歸去來》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列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劇目,43集電視劇《巡回檢察組》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分別榮獲“飛天獎”“白玉蘭獎”“金鷹獎”等獎項。策劃出品的微電影《起飛》《古寨新傳》《公開聽證》等先后榮獲中央政法委“平安中國微電影微視頻微動漫比賽”十大微電影獎、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筑中國夢”主題原創網絡視聽節目征集推選和展播活動優秀節目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獎”最佳作品獎、中國濰坊(峽山)金風箏國際微電影大賽最佳作品獎等。范子文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8年6月編印的《中國電視劇60年大系·人物卷》,榮獲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第六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十佳影響力人物”稱號、第三屆中國濰坊(峽山)金風箏國際微電影大賽“最具影響力人物”稱號。特別是由其發起并擔任第一出品人的55集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成為新時代現象級文藝作品,推動了現實題材影視劇高質量發展的步伐,為此榮立個人一等功和集體一等功,榮獲“2017工匠中國年度影視策劃獎”唯一殊榮。

范子文榮獲“2017工匠中國年度影視策劃獎”(金杰/攝)
“2017工匠中國年度影視策劃獎”給范子文的頒獎詞這樣寫道:
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中國精神和法治理念作為創作靈魂,努力從檢察機關司法辦案資源中汲取營養,組織創作了一系列檢察影視精品,得到影視界高度認可和廣泛贊譽,個人和所在的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分別獲得一等功榮譽。其組織創作播出的影視作品《人民的名義》,獲得收視和口碑“雙豐收”,成為現象級文藝作品,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沒有范主任就沒有這部劇。我們之前一起做過《國家公訴》,有共患難的基礎,而且他堅信《人民的名義》可以做。在制作的各個過程中,他一直在默默地協調。這部戲有今天,范主任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貢獻。”著名作家、編劇周梅森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懇切地感慨道。

范子文(左四)和《人民的名義》導演李路(右三)在2017第二屆工匠中國年度影視策劃獎頒獎盛典上(范子文/提供)
周梅森與范子文是老朋友,2003年,根據周梅森同名小說創作的電視劇《國家公訴》,那是周梅森與時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政治部宣傳部文化工作處處長的范子文的第一次合作。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整治涉案劇,反腐劇受到牽連,從此退出電視臺黃金檔,進入十年沉寂。
2014年,范子文走馬上任,擔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專職副主任。最高檢影視中心隸屬于最高人民檢察院,是全國檢察機關的影視制作機構,擔負策劃、拍攝和制作法治題材和檢察題材電視專題片、電視欄目和電視劇及影視宣傳報道。
范子文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回憶道:“2014年我到任的時候,屬于涉案題材的反腐劇還沒有很明顯的回歸跡象。當時中央的反腐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但還是沒有人敢做反腐題材。當時我們已經意識到,反腐工作肯定要有影視作品去呈現,也就是我們說的影視作品要反映現實。”
當年底,范子文代表最高檢影視中心找到周梅森,他給周梅森打電話說:“周老師,我們邀請您出山,再寫一部

著名作家、編劇周梅森創作的
電視劇《國家公訴》海報
(金杰/提供)
能夠反映社會現實和當下形勢的反腐題材電視劇。”周梅森一聽要寫一部反腐大劇,二話沒說一口拒絕了,他甚至連范主任的解釋都不聽。周梅森的拒絕并非沒有理由,他對《國家公訴》電視劇的創作和審查記憶猶新,想當年他創作的《國家公訴》電視劇,在審查過程中被要求修改了八九百處,此前他編劇的另一部反腐題材電視劇《絕對權力》,更是經歷了七次大的修改和八個月的嚴格審查,用周梅森的話說“差點兒被斃”,如今還要創作反腐大劇,談何容易?
周梅森不想再碰這類題材的電視劇,他對審查過關心力交瘁,劇里涉及哪類機關和哪類人員,都需要層層審查。本來是文學作品,可還是有人對號入座,只要有一方提出異議你就得改,否則你就別想過關,他不相信還能允許這樣大的反腐題材的電視劇出籠。范子文自然吃了閉門羹,但他了解周梅森,他知道,周梅森是一個具有創作激情的作家,有好的題材他何嘗不愿意創作呢?他也非常理解周梅森,可是理解歸理解,最高檢影視中心得有所作為啊,范子文只好再次拜見周梅森。周梅森連連搖頭,他不客氣地回絕范子文說,你腦子沒發燒吧?別瞎耽誤工夫了,這類劇根本就不可能寫,費錢是小事,關鍵是費力、費時間,就是寫出來了,到頭來也不能過審,有什么用?周梅森對范子文說道,你來我這喝酒聊天都可以,要我寫反腐電視劇免談。范子文也不氣餒,只好“三顧茅廬”,再次拜見周梅森,并反復向他介紹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的決心,傳達中央紀委向相關部門提出的要求,希望能以文藝作品凝聚人心、匯集力量,推動反腐敗斗爭深入進行,強調了中央紀委宣傳部調研組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座談會上,希望最高檢影視中心加強反腐題材影視劇的創作和生產。
面對范子文的“三顧茅廬”,周梅森似乎感到范子文這次來所說的,好像是動真的了,不然范子文不會這么執著。同時,周梅森聽到檢察院的領導講述查處案件的驚心動魄的故事,不禁又燃起了他的創作激情,他終于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答應了。此時,距離他創作《國家公訴》已經過去十多年了,檢察院早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另外,這里還要說的是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問世后,根據國家司法改革的部署,檢察機關內部的反貪和反瀆部門,都轉隸歸屬新設立的國家監察委員會,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真是成了檢察機關反貪污賄賂局的絕唱。
周梅森不是一個書齋里的作家,是一個歷經風雨的社會觀察家,是一個在嚴酷現實生活里淬煉出來的作家,是一個勤奮寫作并用文學干預生活的人。
曾跟隨周梅森采訪和體驗生活的記者宋世明介紹,周梅森老師創作《人民的名義》的“這些素材全是真實案例,我們沒有看過任何一本別人的所謂官場小說,沒有參考過任何一部影視作品,當時既無相似作品,也沒時間去看。周老師曾經說,國內能讓我去買書讀的作家不超過十個。這話盡管有些傲氣和傷人,但是對于他這個輩分的作家來說,是真心話。所以我出了書從不送他”。

周梅森(左)、導演李路(中)、范子文(右)
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開機儀式上(范子文/提供)
《時代周報》這樣報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五年間,中國反腐從“依然嚴峻復雜”到“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這樣的變化離不開頂層設計,而中國反腐劇在歷經十年沉寂之后再次高調復出,同樣離不開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動。
《時代周報》還稱,李京盛、毛羽,前后兩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李學政,金盾影視中心主任;范子文,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專職副主任;翟泰豐,原中宣部副部長——這五位共同組成了《人民的名義》的“幕后推手圈”。以至于翟泰豐去世后,周梅森發自內心地撰文悼念他:翟老,一路走好!
2015年3月,身在美國的李路導演得到《人民的名義》的立項消息后,連忙趕回國內。他先找到周梅森,一番詳談后,在周梅森的支持下,李路向最高人民檢察院毛遂自薦。有誰能知道,有關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劇本的論證會、研討會又開了多少次?周梅森后來告訴記者:“在電視劇送審之前,我告訴李路導演,做好刪5集、修改1000處的準備,結果這次送到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十天全部審完,過程很順利,獲得的評價也不錯。”這點確實出乎周梅森意料,審查專家給了八個字:石破天驚,蕩氣回腸。
周梅森創作嚴謹,積累豐厚,說他抄襲剽竊,對于一位愛惜羽毛的著名作家和編劇來說,那就是對他莫大的侮辱和詆毀。尤其是這部凝聚了周梅森以及眾多人心血才播出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被人說成是抄襲和剽竊,他怎么能受得了?
周梅森忍無可忍,他要回擊,他要質問對方,你有什么根據說我抄襲你的小說?此時,得到消息的記者也頻繁地把電話打到了周梅森這里,欲采訪他的記者接踵而至,周梅森的創作被徹底地攪亂了。
2017年11月4日,《新京報》記者這樣報道:“《人民的名義》被訴抄襲 編劇周梅森回應:作品純屬原創,保留反訴權利。
從昨晚開始,關于《人民的名義》被訴抄襲一事在網上流傳。消息稱……上海浦東法院已正式受理×某某起訴《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及制片單位等八被告,侵犯其原創作品長篇小說《暗箱》著作權侵權案……”
當周梅森在網絡上看到這個消息后,他告訴《新京報》記者:“這部作品純屬我個人創作,我閱讀的范圍、時間和精力都非常有限,我不知道《暗箱》是一部什么樣的小說。”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劇照(范子文/提供)
“所謂抄襲的說法不值一駁,我保留反訴的權利。”周梅森說。
周梅森公開發表聲明:“我向社會宣布,我的作品均出于原創。歡迎全社會對我的作品進行舉報。我的一切作品,只要是抄襲的,查實一部,我個人獎勵10萬元。”
一位積累豐厚,創作高產,出版多部經典作品的著名作家、編劇,不用發表聲明,就已經得到業界和大眾的公認。現在居然在媒體上發表聲明,足見周梅森氣憤至極,無法忍受這種毫無根據的濫訴。如果說《人民的名義》的播出讓人看了蕩氣回腸,而此刻周梅森的聲明,更是回應得霸氣,回應得自信,回應得讓人感到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