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柴米貴
- 明末王侯
- 走地蟬
- 2122字
- 2023-05-19 06:09:00
劉文耀驚道:“開銷這么大?以前朝廷一年在九邊重鎮的投入,也就五百萬,咱們這么點人,怎么比九邊還費錢?”
劉安苦著臉道:“大哥你是甩手掌柜,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九邊重鎮沿襲了多年的積淀,軍械城防、兵丁屯墾一應俱全,一年五百萬只是軍餉的費用,而咱們郁洲島是真的一窮二白,要啥沒啥,完全是從白地上起家,大到煤鐵軍械,小到被服針線,樣樣都要花錢,還有探查消息,給杜太監的打點費用,采買硫磺硝石等,也花費不少,而且光出不進,要是繼續照這個速度下去,恐怕撐不到年底。”
劉文耀點了點頭道:“這樣啊,咱們底子太薄,前期花費大也正常,等撐過最開始的這一段就好了,不過光出不進也不是回事,徐管事有沒什么好的辦法?”
聽到點名自己,徐茂財忙道:“侯爺,我們經商無外乎開源節流,用在郁洲島也合適,海洲鎮初創,節流暫時還不現實,那只能開源了,而咱們這里現在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鹽了,組織人手敖海煮鹽,販賣到河南、湖廣一帶,利潤可觀?!?
“既然有利,那就沒其他鹽商盯著這一塊?”
“當然有,遠的不說,離咱們最近的揚州鹽商就是大明數一數二的大鹽商,霸占著十多個省份的鹽路,但自李闖席卷北方后,半數鹽路幾乎斷絕,為了彌補損失,只得大幅抬高鹽價,多摻砂石,以次充好,只要咱們能平價買賣,定能分得一杯羹?!?
“那好,這個就交給你去辦,也別只限于鹽上,其它只要是能掙錢的買賣,一并攬上,人手不夠就找劉安?!?
徐茂財點頭應下,但劉安還有難處:“大哥,我才疏學淺,應付這么大一攤子實在是有些力不從心,這里離南京不遠,文風極盛,是不是找些青年才俊來為您分憂?!?
劉安其實才十五歲,對于他這個年紀,肩上的擔子的確重了些,劉文耀也想過招攬些文人士子來分擔他的壓力,可經過遺詔一事后,海州早已“惡名昭著”,雖然通過各種渠道廣貼招人告示,開出豐厚的條件,卻根本無一人來投。
又因為和司禮監的杜勛關系甚密,被無數東林人士歸為了閹黨一流,雖然大明已淪落為半壁,但延續了好幾朝的東林與閹黨之爭,卻從未斷絕。
“這個事情難辦啊,你大哥我成了東林黨口中的閹黨,還是權奸手下的走狗,但凡讀過點書的都避而遠之,只能是你先頂著,待找到合適的人才后再說,不過咱們也不能干等,先多找些能寫會算的商行店鋪的掌柜伙計用著,再把十來歲的半大小子都收攏起來,教些簡單的識字算學,這個年紀學東西快,挑選其中聰慧,學得快的也大膽地用起來?!?
徐茂財道:“如果只是識字會算的,我倒是有條路子,以前在龍游商幫的時候,手底下也有些能寫會算的心腹之人,受我牽連,肯定過的不如意,不如我去信招他們過來?!?
“好,只要是能頂的上用的,有多少我要多少,來了也不會虧待他們,按管事的待遇安置,還有,硫磺硝石采買的怎么樣了,光說發展火器了,可咱們的火器營還是個空架子,甚至連火藥都沒有,說出去非讓人笑掉大牙不可?!?
“潮汕那邊的商幫已經聯系上了,近日應該就會有準信,等采買回來,怎么也在半個月之后了,不過我從其它地方將就著差湊了些,已經交給劉參軍了。”
劉安接話道:“數量倒是不少,能有個幾千斤,但成色差太多了,不是受潮就是雜質太多,得過了細篩才能用,不過匠作營那里有了好消息,咱們自己打造的頭一批火銃,今天就能出爐?!?
早在一開始,劉文耀就把所有的工匠與民戶分開,專門成立了匠作營,不僅承擔各種民用物品的制作,還負責打造火器。
“哦,終于造出來了,等這里的事完了,就帶我去看看?!?
待其他人都領命下去各忙各的,劉文耀和劉安來到了軍堡南,位于郁洲山深處的一個匠造場,這里是專門建造用來打造軍械火器的,非常隱蔽。
空地的木架子上,整齊地碼放著十只新打造好的火銃,劉文耀隨手拿起一桿,掂了掂,分量很足,彎曲的木質銃托也很趁手,銃管上還嵌著準星照門,以確保射擊的精準。
負責火器打造的管事叫黃貴,四十多歲,頭發已經花白,身體還算精壯,是從京師里所帶來的匠戶中手藝最好的一個。
“侯爺,這些是照著您給的樣子打出來的,絕對的精工細作,我這就演示一番,讓您現場看看成效?!?
黃貴命人在五十步外豎起一塊木耙,然后拿起一桿新造的火銃,熟練地清理引火孔和引藥鍋,倒入引藥,再從前端倒入發射藥和鉛子,抽出通條搗實,點燃火繩,三點一線,對準五十步外的木耙扣下了龍頭扳機。
第一銃脫靶了,黃貴有些尷尬,連忙又再次裝填,重復上述動作,結果第二銃也沒打中,如是再三,木耙子上依舊空空如也。
黃貴又拿起一桿之前在天津繳獲的八旗‘漢軍’火銃,放了一銃,結果好巧不巧,命中了,鉛丸深深嵌進了木板。
黃貴滿臉尷尬地解釋道:“侯爺,我黃家世代都是工部的匠戶,小人更是十來歲就進了王恭廠,經手的火銃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可以保證東西絕對沒問題,只是這火銃的精度向來不佳,能不能中全靠運氣,五十步外十能中一二,就算是燒了高香了,所以這玩意都是至少上白桿齊射,方能顯出威力?!?
一、二、三、四...
劉文耀沒有說話,而是依次拿起兩種火銃,心中默默數著點數,對著五十步外的木耙射去,同樣沒中,并且射擊裝填的速度比黃貴還要慢一些。
對于火銃,劉文耀也研究過一陣子,知道這種前裝滑膛槍的弊端,為了裝填方便,鉛丸要比銃管內徑小很多,這樣發射后,在銃管內就會形成跳彈,雖然有準星照門等精度輔助裝置,但依然很難瞄準,而且鉛丸飛出后還會受到風向的影響,精度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