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漢諾壩組玄武巖
崇禮區的地質比較復雜,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張家口市區有地質博物館(正式名稱是中國地質博物館張家口分館),到那里可宏觀了解張家口一帶的地質構造、礦產分布、地層劃分。我曾專程去過三次,只有一次成功進入。一次因為記錯日子人家不開門,一次因為找不到停車位,不斷轉圈,最后時間不夠了。在張家口市內找車位停車比在北京還難。
關于崇禮的地質,如果有什么一定要記住的話,一條大斷裂和一個地層命名需要關注一下。
冀北地區最大、最著名的斷裂帶是“尚義—赤城—古北口—平泉斷裂帶”,沿北緯41度緯線東西走向,長達150千米。1998年1月10日張北6.2級地震,2016年3月18日崇禮3.1級地震,2016年6月23日尚義4.0級地震,2018年2月14日張北3.2級地震,均發生在此斷裂帶附近。該斷裂帶還穿越太子城冬奧會場館地區?。ㄖ茉铝岬?,2019)
有這條大斷裂帶也不全是壞事,它有利于成礦。紫金礦業的東坪礦區就恰好位于這條斷裂帶上。出產黃金,與此斷裂帶有關系。這條大斷裂帶起著分隔作用,通常北高南低,也有例外。北京北部東西向條帶中,有許多地名帶“壩”字:土邊壩、漢淖壩、柳條壩、塞罕壩、嘛尼壩等,還有直接稱壩上、中壩、半壩、壩下的。
崇禮區的西北角,草原天路西出口附近,有一個重要地質遺跡。雖不是什么“金釘子”(中國有11枚,列世界第一)地層剖面,也有一定科學意義。這附近的漢淖壩村(現名新窯子村)與地質學上的“漢諾壩組”直接相關(注意:用字不同),“漢諾壩玄武巖”英文為Hanoorpa basalt,當然是先有村莊后有地質學相關命名。漢諾壩組主體部分是玄武巖,分布在蒙古高原東南邊緣,有東西兩區。東區在赤峰—康保斷裂東部:赤峰、圍場;西區分布于建平—承德—赤城—尚義深斷裂的西段:張家口和大同。(王慧芬等,1985)20世紀30年代之前,燕京大學地質系蘇格蘭長老會地質學家巴爾博(George Brown Barbour,1890—1977)對此研究最細。他的長篇論文1929年10月用英文(附中文摘要)印行為“地質專報甲種第六號”(Memoirs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Series A,Number 6),論文標題為“張家口附近地質志”(The Geology of the Kalgan Area)。英文橫排在前,侯德封譯出的中文摘要豎排在后。1932年美國《地質學雜志》還評論過這篇論文。巴爾博的報告中包含多張地質剖面圖、照片及兩張彩色地形圖(均以西溝北部的“南天門”為中心),還包含一張樸屬植物Celtis barbouri種子化石的素描圖。此古植物,是美國古植物學家錢耐(Ralph W. Chaney, 1890—1971)以巴爾博命名的,可譯為巴氏樸樹。“樸”字讀pò。周口店遺址中也出現過這種植物種子(Chaney,1935)。1925年錢耐為美國自然博物館派到蒙古的中亞科考隊成員之一,后來與中國學者(包括胡先骕)多有合作。
巴爾博當初認定漢諾壩組為漸新世地層,到1959年中國地層學家仍然沿用。1962年采得新化石,才確認為中新世,但也有爭議。20世紀80年代K-Ar年齡測定為18百萬年—24百萬年,屬于中新世早期到中期。其中堿性玄武巖稍早,拉斑玄武巖稍晚。按現在的認識,漢諾壩組屬于第三紀中新世地層,主要分布于張北、康保、圍場等地,在太行山區的蔚縣、陽原、井陘、臨城等縣也有零星分布,以玄武巖為主,夾少量安山巖、火山角礫巖、凝灰巖、泥巖、頁巖及褐煤層,幾十米到幾百米厚。地層劃分:E3到N1,其中E3表示古近紀漸新世,N1表示新近紀中新世。巖石夾層中富含植物化石,包含槭屬、榿木屬、樸屬、水青岡屬、香蕨木屬等30個屬的植物。
燕京大學的這位巴爾博教授在中國現代科學史上有一定地位,韓琦教授對此有專門研究。巴爾博先后在愛丁堡大學、燕京大學、辛辛那提大學任教,著名的“泥河灣層”命名也與他有關。我大學本科雖然學地質,卻無緣見到他。巴爾博三個兒子中的二兒子所從事的工作與我后來的專業有關系,也來北京大學做過講座,我們見過一次。他就是伊安·巴伯(Ian Graeme Barbour),1923年10月5日生于北京,2013年12月24日在美國去世。全家1931年離開北京,伊安先在英格蘭讀中學,1943年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又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給費米當過助教。之后他去卡爾頓學院(Carleton College),從事“科學與宗教”的教學與研究, 1999年獲得坦普頓獎(Templeton Prize)。我的同事蘇賢貴翻譯過他的著作《當科學遇到宗教》。為何同姓父子,中譯不同呢?是學科不同、交流不夠導致的。類似現象很多,比如法國一著名學者在中國數學、力學和物理學界譯作龐加萊,在哲學界譯作彭加勒。
漢諾壩玄武巖是我國新生代裂隙式噴發的典型,構成蒙古高原的東南緣。玄武巖由拉斑玄武巖系列和堿性玄武巖系列巖石組成,前者較多,通常周期性互層噴出。從大的格局看,與歐亞板塊內部的斷裂有關(邱家驤等,1986),也有人認為與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有關,兩者未必矛盾,可能只是不同尺度下探究的結果。
地球“下地殼”(lower crust)深度較大,目前無法直接探測。由玄武巖漿快速帶到地表的“下地殼”包體(捕虜體),可以提供有關“下地殼”的直接信息,這方面的研究比較熱門。根據捕虜體巖石學、地球化學、地震波速等研究,漢諾壩地區殼-幔邊界大致如下:①上部“下地殼”,25—33千米,主要由長英質麻粒巖組成。②下部“下地殼”,33—40千米,主要由鎂鐵質麻粒巖相斜長輝石組成;③殼-幔過渡帶,40—45千米,主要由榴輝巖相石榴輝石巖、輝石巖和尖晶石二輝巖橄欖巖等組成。(樊祺誠等,2005)
距離漢諾壩不遠處的張家口萬全區大麻坪橄欖石礦床比較出名,它與吉林蛟河的一處礦床一起,構成中國僅有的兩處橄欖綠寶石礦。1979年大麻坪曾出產一粒236.5克拉的橄欖石,琢磨后重130克拉,取名“華北之星”。兩處礦床的成礦構造、溫壓條件、巖石學特征相似(劉瑞,2001)。
從張家口大境門向西北方向行進8千米到“菜市村”,然后一直向北,先后經過土井子村、壩底村,可到達漢淖壩村。其中最后一段從壩底村到漢淖壩村,海拔有巨大提升,這段路的東側栽種了較多的松樹,野生沙棘也很多,生態很好。2021年3月19日,作者在這里看到,雪還未化盡,路邊基本上是栽種的新疆楊和低矮的野生沙棘,后者經歷一個冬天,果實已經由橙黃變成黃白色。壩頂海拔高但很平坦,漢淖壩村西側便是長約5千米的隆起的漢諾壩組玄武巖,村南路邊立有藍底白字牌子“去漢諾壩地層剖面”。山梁上只有幾株榆樹和一株較大的旱柳,剩下的就是貼地生長的小草了。穿越村莊向西翻過山梁,有一處采石場,在這里可以觀察玄武巖埋藏地下部分的情況。這里的玄武巖節理發育一般,極少見到規則的六棱柱體。
玄武巖石堆中偶爾有翠菊。歸納來看,在隆起的漢諾壩地層只可見到三種稍大一點兒的植物:榆樹、旱柳和翠菊。下山進村時,作者在開化的雪地邊看到壓平的鳶尾科馬藺。春天這里的野花應當很多。打聽了一下,村莊現存住戶只有30多家,村北不遠處新開張了一家現代樓房民宿,路邊多處打了廣告。村中許多人家養了驢,估計是用來拉車的。也有養綿羊和牛的。
在漢淖壩村,兩頭驢橫在村中央的“張庫大道”上,攔住了去路,倒是很溫順。當我從村莊向南走去找車時,驢子還跟我走了一段路。從漢淖壩村向北到草原天路入口一段,道路較平坦,沿途沙棘頗多,也能見到干枯的秦艽、麻花頭。

漢諾壩地層中出土的巴氏樸樹種子化石,巴爾博繪,選自:Barbour, 1929.

燕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巴爾博1929年發表的長篇論文《張家口附近地質志》封面。

巴爾博1927年繪制的張家口地層柱狀圖。圖中漢字為本書作者植入。

自然形成的“南天門”拱頂,巖性為中生代侏羅系粗糙的凝灰質流紋巖,距今約2億年。巴爾博1929年的論文中收錄了此拱的照片,91年后觀察,此處地貌幾乎沒有變化。出大境門沿Y023至南天門,再沿富民路向北可達。此拱的北部接近崇禮區的西南邊界。2020年10月18日攝于“張庫商道·檀邑溪谷”旅游文化度假區。

南天門組(早白堊世,后稱為“南天門群”)礫巖風化,巖塊從高處崩落,然后進一步風化為細膩的紅色黏土。攝于“菜市村”西南側山梁新修山路旁。

張庫大道上壩底村廢棄的房屋,已經長出榆樹和芨芨草(中間)。

張庫大道上壩底村廢棄的房屋,中部兩間是用黃土建造的仿窯洞。這樣的房屋冬暖夏涼,現在新建房子不應當完全拋棄傳統智慧。2021年3月19日。

漢諾壩玄武巖。2021年3月19日。參見4.16節(第240頁下圖)。

漢淖壩村南側路邊的一個標牌,指示漢諾壩地質公園的“漢諾壩地層剖面”的位置。此地層的名字與此村名字“漢淖壩村”有關。

漢諾壩玄武巖石塊上的殼狀地衣。

漢諾壩的一處長城遺址。2021年6月4日。

漢諾壩地層剖面山梁附近最大的一棵樹:旱柳。分枝較多,上面有一鳥巢。蒙古國或內蒙古自治區吹來黃沙,天空陰沉。2021年3月19日。

漢諾壩玄武巖石塊中的菊科翠菊。2021年3月19日。

漢淖壩村西側山梁西坡一處采石場,能看到漢諾壩組玄武巖發育不很完美的柱狀節理。

漢淖壩村里一戶人家,門口有一頭驢。2021年3月19日。

漢淖壩村(圖片右前方)西側山梁處的羊群。草地下面就是漢諾壩玄武巖體,地表有許多露出來的玄武巖石塊。2021年6月4日。

在漢淖壩村,兩頭驢橫在“張庫大道”中間。2021年3月19日。

漢淖壩一帶野生沙棘較多。2021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