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珅其人
和珅(1750—1799),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族正紅旗人,后改隸正黃旗。
由于《宰相劉羅鍋》等影視劇的流播,人們對和珅已經不陌生了。不過,和珅其實相貌“俊秀可觀”,并不是“戲說歷史”中矮矮胖胖、丑陋奸猾的形象。他也頗有才學,甚至那位對中國抱怨甚多的英國使臣馬戛爾尼,也對和珅頗有好感。
從無名小輩到“二皇帝”
乾隆十五年(1750),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統常保家中。三歲時母親因難產而去世,臨終時產下弟弟和琳。父親常保在和珅九歲時亦因病去世,幸得一位老家丁和父親一位偏房保護,和珅、和琳兩兄弟才能免于被趕出家門。后來和珅考上咸安宮,他學習刻苦,得到老師吳省欽、吳省蘭的喜愛。成年后,又得到直隸總督馮英廉的賞識。馮說他機敏且善察言觀色,相貌白晳而英俊,少有大志,他日前途不可估量,遂將孫女嫁給了他。
和珅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參加科舉考試,但名落孫山。經馮英廉推薦,以文生員入宮承襲三等輕車都尉。乾隆三十七年授三等侍衛,并被選為補粘桿處侍衛。翌年做了乾隆的儀仗隊侍從。
乾隆四十年十月,和珅擢為乾清門侍衛。十一月再升為御前侍衛,并被任命為正藍旗滿洲副都統。
此后又升任戶部尚書、議政大臣、御前大臣,又授領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充四庫全書館正總裁,兼理藩院尚書事,賜雙眼花翎,充國史館正總裁、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

和珅畫像
至嘉慶元年時,乾隆帝已經進入垂暮之年。他上朝時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慶的旁邊,因為只有和珅才能聽明白乾隆在說什么。所以每天上朝滿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攝政。滿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聽取”乾隆說話,自己下判斷,因此清人都稱和珅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慶沒有實權,真正握有實權的是乾隆與和珅。
不僅如此,乾隆還把自己最寵愛的十公主(固倫和孝公主)下嫁給他的兒子豐紳殷德,并且把海淀自怡園賜給他。可見乾隆皇帝對他的寵信和倚重之深。
這樣,問題就來了:乾隆皇帝并非昏庸之人,乃一代明君,為何被和珅蒙蔽了雙眼呢?
和珅為何得寵
對于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有這樣幾點,大致是可信的。
其一,和珅確有才學,而且善于在關鍵時刻顯露自己的才華。
他一生讀書甚多,精通滿、漢、藏、蒙四種語言,諳熟四書五經,工詩詞,有《嘉樂堂詩集》傳世,亦精書法。他還對文史典籍有一定研究,宋刻元槧,一眼即識。其藏書處“致齋”,收藏頗豐,藏書印有“大學士章”“致齋和珅”“子子孫孫永寶之”等。閑時常與文人學士談文論藝,以“騷人”自居,據說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曹雪芹的《紅樓夢》,還是因為和珅才得以存世。關于和珅與《紅樓夢》的關系,有個“版本”是這樣說的:《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在文字獄盛行的乾隆時代,起初被列為禁書,只有前八十回本在文人間暗中流傳。和珅對此書情有獨鐘,他自覺與賈寶玉有相似的身世,也非常欣賞其“情種”的風流。和珅在風流方面是一把好手,他贏得芳心的女人中不僅有民間的絕色、皇帝的禁臠,甚至還有西洋美女。他被賜死后,跟隨他十多年的當家寵妾長二姑,以及色藝雙絕的名妓吳卿憐、豆等或投繯自盡,或墜樓而亡,成為和珅失勢后對他最情深義重的人,與墻倒眾人推的官場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女性難免讓人想起晉代“綠珠墜樓”的典故。因此,和珅對《石頭記》前八十回讀得如癡如醉,還命文人高鶚續寫后四十回,并明令其續寫的基調不要過于凄慘,甚至對當朝要有所頌揚。續成后,改名《紅樓夢》,然后借惇妃之手薦于乾隆帝。乾隆帝閱后,覺得該書文采斐然,并無違逆之處,便準予刊行。《紅樓夢》于是流布天下。
他的這些學問、才華,都在他的仕途升遷中發揮了作用。
還是在當三等侍衛時,有一次乾隆聽說犯人跑了,隨口吟誦了《論語》中的一段話:“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侍衛們皆莫名其意,唯和珅接茬:爺謂典守者不能辭其責也? 乾隆大驚,頓時對他刮目相看,破格提升其為一等侍衛。后來有一次乾隆在看《孟子》,因天色已暗看不清書上的注,就命和珅掌燈。當時和珅就問皇上是哪一句,乾隆告訴他之后,他就把書上的注全背出來了。這讓乾隆再次對他刮目相看。還有一次,是在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收到西藏六世達賴的文書,因為沒帶譯官,無人能讀懂。乾隆急召和珅。和珅日夜兼程,三天時間趕到承德。譯完文書,乾隆非常高興,決定在承德給六世達賴蓋一個喇嘛廟,并把這項工作交給了和珅。和珅親自設計和監工,乾隆非常滿意,最后還親筆寫了題記:又一次給和珅一個滿分。
他常常與乾隆帝一起作詩,對乾隆帝詩詞風格十分熟悉,所以和唱時很能合乎乾隆的審美趣味。乾隆很多時候就命他即景賦詩以代替自己。在和珅的《嘉樂堂詩集》中,就有不少是奉乾隆之命而作的。乾隆到晚年時,也經常讓書法甚佳且風格相近的和珅代筆。所以有人說,現在人們見到的故宮中很多對聯,很難分清是乾隆的御筆還是和珅的代筆。同樣,和珅之所以能充任四庫全書館正總裁、國史館正總裁和文淵閣提舉諸職,自然也是和他有較高古籍鑒賞水平分不開的。
其二,和珅很有才干,也很會來事。
在政事的處理上,他很老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成功地處理了云南總督李侍堯的案子。乾隆五十八年(1793),他代表清政府與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周旋,也贏得了不少口碑。馬戛爾尼評價他“白皙而英俊,舉止瀟灑,談笑風生,真具有大國宰相風度”。副使斯當東亦說:“和中堂的態度和藹可親,對問題的認識尖銳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他也擅長理財。例如,乾隆三十八年(1773),23歲的和珅任管庫,他很快就學會了理財,令他所管的布庫存量大增,而前幾任都因為管理不善而被罷職。又如,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準備進行第六次南巡,和珅利用自己的關系,下令各府進獻資金,結果國庫未花一分錢便完成了南巡的準備,這使因國庫吃緊而愁眉不展的乾隆龍顏大悅。還有,乾隆帝效仿乃祖康熙,辦過三次千叟宴。第一次由于老人們等待乾隆略久,導致菜肴涼冷不甚成功。第二次由時任內務府總管的和珅籌措。他改掉舊式個人小火鍋,發明使用至今的大火鍋加煙囪,熱乎乎的宴席讓數千位老人吃得眉開眼笑,給乾隆帝掙足了面子。第三次為慶賀嘉慶帝登基舉行千叟宴時,乾隆仍命和珅掌管。
其三,和珅善于揣摩乾隆的心事,擅長投其所好。
在乾隆日益昏聵的老年,越來越聽不進忠言,又好大喜功,自詡十全老人,認為自己能夠比得上祖父康熙、父親雍正,而和珅就用此來麻醉乾隆。而且,和珅知道乾隆深深地愛戴他的母親,所以就竭盡解數來討好皇太后。表演最成功的一次是在皇太后歸天的時候:那時,和珅不是像其他大臣一樣說幾句無關痛癢的哀悼之詞,而是時刻陪在乾隆身邊,痛哭流涕,一連幾天,茶不思,飯不想,從而贏得了乾隆內心深處的好感。就這樣,和珅能根據乾隆的心事辦事,并把皇帝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情辦。久而久之,乾隆就不知不覺地把和珅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了,信任、重用自然就不在話下了。

和珅錄二程集句
其四,和珅開始為官時比較有自知之明,拒絕一切賄賂,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潔的印象。
另外,據野史和民間傳說,和珅相貌酷似因乾隆而被處死的年貴妃,也是他得寵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于乾隆與年貴妃的傳說
和珅的得寵和離奇的結局,不僅一直是一個清史研究的話題,也是數百年間野史傳說的一樁談資。乾隆與年貴妃的傳說,就是其中頗為傳奇的一個。
《清朝野史大觀》一書載:
清世宗雍正皇帝有一個妃子(年貴妃),相貌姣艷。太子弘歷將成年,一次有事入宮。經過年妃身邊時,見其對鏡梳理,便從后邊用兩手去蒙她的雙眼,和她鬧著玩。年妃不知是太子,大為驚恐,便拿起梳子向后擊去,正中弘歷前額。弘歷悄然離去。第二天,弘歷前去拜謁母后,母后見他額上有傷,問明其故后大怒,懷疑是年妃調戲太子,立即賜年妃死。弘歷大為驚駭,想為其鳴冤,卻又沒有勇氣。他急切地回到書齋后籌思再三,以手指蘸了朱墨,快步前往年妃住所,在投繯白綾即將咽氣的年妃頸上打上指印,并許愿二十年后三生石上再續前緣。

和珅書扇面
后來,和珅當了乾隆帝的儀仗侍衛。乾隆初看和珅,覺得似曾相識,但一時又想不起來,心中卻放不下此事。回宮后,猛然憶起二十年前年貴妃那件舊事,頓覺和珅與年妃相貌極似。因而秘密將和珅召入宮中,俯視其頸,見他當年按在年妃頸上的指印猶在。自此以后,他對和珅就完全另眼相待了。
這則野史傳說,當然不能當作史實來看。事實上,那時年貴妃是不可能和乾隆有染的,她身為貴妃,而且已經生病。而乾隆到宮時才15歲。乾隆的生母也并非皇后,只是一名妃子——熹妃鈕祜祿氏(后來成為孝圣憲皇后),根本不可能去動高高在上的貴妃。不過,也不是一點影子也沒有。有研究者考證,乾隆喜歡年貴妃、和珅長得酷似年貴妃應該是可信的。在北京恭王府(當年和珅的府邸)里有和珅、年貴妃的畫像,二人確有幾分相似。

年貴妃畫像
“其興也勃焉,其敗也忽焉”
小人得志便猖狂。和珅發跡以后,私欲膨脹,有恃無恐,排除異己,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收受賄賂,貪得無厭。他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鋪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
就這樣,一個巨貪,一個巨蠹,在堂堂天朝的心臟里產生了。他究竟貪了多少財產? 說法不一,《清朝野史大觀·和珅家財》等野史載,其總財產是“二十億兩”多,薛福成《庸庵筆記》提供的數字是二億三千萬兩,而一般資料多稱,和珅被下獄后,抄家抄得白銀八億兩。就以八億兩這個數字而言,已經非常驚人了,乾隆年間清廷每年的稅收不過七千萬兩,所以時人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多行不義必自斃。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八太上皇乾隆駕崩,嘉慶帝令和珅總理喪事。五天后,嘉慶帝宣布和珅二十條大罪下旨抄家,并將其囚禁。鋃鐺入獄的巨蠹,第一次嘗到了凄涼、冷清、饑餓、刑罰的滋味,但他仍執迷不悟,在正月十五寫的《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中,還認為自己是“懷才誤此身”:
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挨曉,墻高不見春。星辰環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余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憐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與更倶永,恩隨節共新。圣明幽隱燭,縲紲有孤臣。
正月十八日,嘉慶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處“賞賜”他白綾一條。懸梁自盡前,他又提筆作絕命詩一首:“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留取香煙是后身。”
年僅49歲的和珅謝幕了,他留下的這首絕命詩,卻耗盡了無數史家特別是附會者的心血。很多人把此詩集中在和珅的前身和后身上,說和珅的前身是乾隆寵愛的妃子馬佳氏,而后身便是世所不齒的慈禧太后。其意是和珅為了報仇,而化為女身來惑亂清朝。此說雖屬附會,卻也反映了人們對和珅與慈禧的痛恨。
當然,和珅留下的還有乾隆皇帝賜給他的城中府邸慶郡王府(即后來恭親王奕的恭王府)和海淀這邊的淑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