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春潮涌動,百花競妍。湖湘文壇藝苑傳來喜訊,我省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劉樂權歷時八載、披覽查閱資料上百萬字,數易其稿而撰寫的《音樂家尹曉星評傳》(以下簡稱《評傳》),已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發行。當我捧讀作者第一時間相贈的這部裝幀精美、內容豐富,散發著油墨芳香洋洋灑灑22萬余字的著作時,我感到手中的書沉甸甸的,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部適用于人生勵志、藝術守正的活本教材。綜觀《評傳》全書,我認為有如下突出特點:
立意高遠,主題鮮明。大凡寫作,都需要立意,需要表達明確的主題思想,否則不能稱之為寫作。介于傳記與評論之間,且夾雜著作者評述的一種帶有文學評論色彩體裁的人物傳記更是如此,它必須要有高遠的立意,鮮明的主題,熔歷史性、學術性和思想性于一爐,具有濃郁的學術研究特征。尹曉星最初只有中師文憑,后來取得了兩所大學的文憑,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大學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主評委?!对u傳》一書,以傳主的人生軌跡為描述評價主體,對其學識造詣、藝術堅守、人格淬煉、品行修養、業績創造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公正客觀的描述評價,充分揭示出書中所承載的藝術守正、立心力行的深刻主題思想。
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对u傳》中所評傳主早逾古稀之年,他15歲發表歌曲處女作,后來創作了21部歌劇,發表了300萬字的音樂藝術評論,創辦了46種音樂刊物,榮獲了160余項(次)音樂創作獎,如今已在樂壇藝海遨游打拼了60多個春秋,要把傳主人生履歷中豐富、精彩的閃光點寫進書中,面臨的困難可謂巨大。作者卻不為困難所懼,動筆寫作前首先披覽查閱上百萬字的資料,從中抽絲剝繭,理清思路,劃分層次,緊緊扣住傳主生命進程中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以及家庭熏陶、社會環境影響這根主線,進行構思謀篇、取舍素材、提煉主題、劃分層次,遵循“傳中有評,評中有傳,評傳結合”的評傳寫作基本原則,由此生發開去,環環相扣,順理成章。
材料翔實,評價準確。評傳,作為傳記的一種,具有評議性、學術性、公正性三大特點。要寫好人物評傳,首推的一點就是材料要翔實,只有材料翔實了,評價才能準確,才能更好地體現評傳的評議性、學術性和公正性。《評傳》一書傳主涉足多個藝術領域,擁有多個文藝社團領導頭銜,但作者只擇其“音樂家”一點為《評傳》定位,這個定位是十分準確精當的。然后根據這個定位進行選材,著重選取傳主在音樂創作、音樂評論、音樂編輯、音樂組織、音樂研究等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事跡實例。在所選取的材料中,有的是傳主的自述,有的是別人給予傳主的評價,有的是社會產生的廣泛反響,而更多的是本書作者在“夾敘夾議”過程中對傳主的科學、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血肉豐滿、真實可信、令人欽敬的傳主。
語言質樸,雅俗兼顧。著書立說,動筆之前勢必要考慮書是為誰而寫,寫出的書又是給誰閱讀的?!对u傳》一書的作者在具體寫作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書籍出版后讀者的各個層面,既可供專業人士做學術研究,又可供普通大眾閱讀欣賞;既有專業的學術性,又有知識普及的通俗性。因此語言文字頗具特色,即語言質樸卻不乏文學色彩,專業理論深奧卻通俗易懂,人物故事冗長卻生動有趣,《評傳》雅俗兼顧,少長皆宜,充分說明作者熟稔音樂專業知識,熟悉湖湘乃至全國現代當代音樂發展史,且能準確把握評傳體裁的寫作要領,具有高超的語言文字駕馭能力。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不完美性?!对u傳》一書也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書中有些章節,所舉例證牽涉到作者本人與傳主的直接交往時,作者便拋開原來敘述評論用的第三人稱,而改用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對傳主進行評說,這就造成前后人稱不統一的小小紕漏。但瑕不掩瑜,絲毫不影響《評傳》一書所傳遞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以及該書所傳遞的正能量。
【原載《湖南工人報》2022年3月23日“悅讀在線”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