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智慧醫療:賦能醫療產業數字化轉型
- 姜娓娓 胡松鈺編著
- 1760字
- 2023-03-28 18:24:33
前言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醫院總數為36570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國內醫院的最高級別)僅有1651個,而且大多分布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患者想要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不得不奔波前往這類能夠提供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醫院。這一方面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另一方面,由于此類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有限,無力接待過多的患者,自然無法帶給患者理想的就醫體驗,容易導致醫患關系緊張。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國的醫療行業必須進行改革,目前可行的改革路徑是借助5G、人工智能、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等技術,共同推動智慧醫療落地。
以5G為依托的智慧醫療以醫院現有的人力資源與醫療設備為基礎,借助高速率、低時延、廣連接的5G網絡為患者提供實時、遠程、高移動性、數字化的醫療服務,切實提高醫療效率與病情診斷的準確率,并推動醫療資源下沉,切實解決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居民看病難、看病貴,醫療效率不高、質量欠佳等問題,帶給患者優質的就醫體驗,提高醫院的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借助先進的物聯網等技術,患者與醫護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可以展開良好的互動,改變過去以疾病治療為主的傳統治療模式,滿足人們預防性、個性化的醫療需求。
智慧醫療的落地將為醫療行業改革帶來廣闊的空間。例如,在智慧醫療環境中,醫院可以對身體健康的個人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基因缺陷,盡早提示健康風險;醫院可以借助醫療大數據創建病癥模型,輔助醫生快速、準確地對患者病情做出診斷;醫生可以借助納米級智能手術機器人對患者開展精準無創手術;慢性病患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家庭醫生進行日常護理;偏遠地區的患者可以借助遠程醫療在家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但智慧醫療是建立在各種技術基礎之上的,例如遠程醫療、遠程手術對網絡傳輸速率有很高的要求,傳統的移動通信網絡很難滿足這一要求,因此,智慧醫療建設與5G、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相結合勢在必行。
我國利用5G助力智慧醫療落地有著天然的優勢。2019年6月,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頒發的5G商用牌照,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5G時代。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142.5萬座,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覆蓋所有地級市城區、超過98%的縣城城區和80%的鄉鎮鎮區。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實測,我國5G用戶的平均下行數據速率超過500Mbit/s,數據傳輸時延縮短至1~10ms,使很多在4G網絡環境下無法實現的醫療場景有了實現的可能,例如遠程手術、高清視頻遠程會診、遠程醫療教學、AI輔助診斷等,為智慧醫療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除了快速發展的5G技術的支持,為了加快智慧醫療建設,我國的政府部門出臺了很多政策。2018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試行)》,對未來5~10年我國醫療行業的信息化建設提出了要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對“互聯網+”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藥品供應保障、醫療保障結算服務、醫學教育和科普服務、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等做出指示,要求醫療行業盡快實現醫療信息的互通共享,建立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標準體系。
在2020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關于組織實施2020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寬帶網絡和5G領域)的通知》中,“面向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5G智慧醫療系統建設”被列為重點事項。除了國家層面的政策,一些省市也圍繞“5G+智慧醫療”發布了利好政策。在政策與技術的雙重支持下,一批5G醫療應用示范項目落地,一些醫院開始嘗試遠程診療、遠程急救、遠程超聲、遠程慢性病管理、遠程教學等實踐,不斷積累經驗,為智慧醫療、遠程醫療的推廣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書立足于我國醫療體系變革的大背景,從技術架構與實際應用兩個層面出發,結合醫療機構與領軍企業的實踐成果,從5G+智慧醫療、智慧醫院、AI醫療、大數據醫療、區塊鏈醫療、數字孿生醫療、醫療機器人7個維度,對以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依托的、面向未來的智慧醫療進行了全方位探究。
本書對智慧醫療產業的闡述,與諸多實際應用案例相結合,并輔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極大地降低了理解難度,不僅適合醫療行業的管理者、相關科技企業的從業者閱讀,也適合對智慧醫療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閱讀。
作者
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