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學史1(修訂本)
- 游國恩等主編
- 1553字
- 2023-03-14 15:22:05
說明
本書是為高等院校中文系編寫的中國文學史教科書,為了適應教學需要,本書在取材和章節安排上力求符合教學實際。在內容上,希望能給予同學以比較全面系統的文學史知識和正確的歷史觀念。本書的編者力圖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原則來敘述和探究我國文學歷史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給各時代的作家和作品以應有的歷史地位和恰當的評價。但是限于我們的水平和能力,我們在本書中所已經達到的和我們企圖達到的還有很大的距離,同時也要指出,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我國文學史還只有簡短的歷史,有關中國文學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還有待于文學教學工作者、文學研究工作者長期深入細致地研究討論,才能得到解決。
為幫助教授本門課程的同志進一步了解本書,這里特就全書的結構、材料安排的一些問題說明如下:
文學的概念是隨著文學的發展而逐漸明確起來的,正確認識文學對象或劃分文學范圍,對研究文學史有實際意義。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努力依照各個時代文學發展的實際狀況勾畫出它們的面貌,同時還注意到各種文學形式的發展和相互影響,以及它們的源流演變。本書除有專章論述文學藝術的起源外,對各種文學形式的發生發展都有所論述,說明它們的發展線索和繼承關系。也正因如此,同時注意到在文學發展最初階段,散文中的文學作品和歷史、哲學著作常常很難劃分,就是兩漢以后,在一般學術論著和實用文章中也有很多富有文學意味的散文,因此,本書在先秦文學中敘述了歷史著作和諸子哲學著作,兩漢以后敘述了少數對后世文學有影響的學術著作、歷史傳記和政論文。
文學思潮的論述是文藝思想史的專門任務,但因為一個時代的文學思潮,或表現為文學的創作,或表現為創作的風尚,或表現為理論的批評,都和各個時代的文學發展有極密切的聯系,對文學創作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本書對文學思潮的發展也作了適當的論述。
本書敘述上古至“五四”運動以前的文學,即通常所說的古典文學部分。至于分期,目前史學界尚有爭論,有些同志雖然提出了一些新的分期辦法,實際上做起來也有困難,因此,我們仍按照北京大學一九五五級集體編著的《中國文學史》分全書為上古至秦統一的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代文學、元代文學、明代文學、清初至清中葉的文學、近代文學——晚清至“五四”的文學等九編。除末編按社會形態劃分外,其余則基本以主要封建王朝作為分期的標志。在我國封建社會漫長的發展中,封建王朝的更替,往往是長期階級斗爭的自然段落,它或多或少為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帶來了若干新的特點,它也對文學的發展起制約作用,影響著一個時代的文學風貌。因此,盡管以主要封建王朝作為分期標志,不是嚴格的科學劃分,但它也有助于我們掌握我國文學的發展,我們還是采用了這種辦法。
本書由游國恩(北京大學)、王起(中山大學)、蕭滌非(山東大學)、季鎮淮(北京大學)、費振剛(北京大學)主編,并按歷史順序分別由游國恩主要負責先秦兩漢部分、蕭滌非主要負責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王起和季鎮淮主要負責宋元明清近代部分。編寫工作采用個人執筆集體討論的方式進行,最后由主編審查定稿。參加執筆和集體討論的還有廖仲安(北京師范學院)、孫靜(北京大學)、李修生(北京師范大學)、沈天佑(北京大學),他們還參加了全部或部分定稿工作。此外吳文治(中國人民大學)、鄧魁英(北京師范大學)、裘漢康(中山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研究生陳鐵民、孫玉石、張菊玲、李銀珠、李靈年、李有德、孫文光也參加了初稿的寫作,圖書資料工作由施于力(北京大學)擔任。
馮至同志最后審閱了全稿,提出不少寶貴意見。還有一些同志也給予我們很多幫助。在這里,特向他們表示感謝。同時,我們也希望本書出版后,能得到更多同志的批評指正。在編寫過程中,我們還參考了國內學者的有關論著,吸收了它們的研究成果,文內未一一注出,在此一并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