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 中華雄風(fēng)
- 火冰
- 2353字
- 2007-01-01 20:12:00
宇文長空的話音還未落,就被“砰”的一聲悶響所打斷。
聲音是對面樓里傳來的,并不算特別大,在這一片嘈雜聲中也就剛剛好能讓宇文長空和崔應(yīng)元聽的清清楚楚,讓正在喊大喊殺的眾人愣了那么一剎那而已。
可就這一聲,把宇文長空和崔應(yīng)元二人著實嚇了一跳,下意識的往旁邊躲了那么一下。旁人也許不知道那一聲悶響是怎么回事,見多識廣的宇文長空和崔應(yīng)元聽起來卻耳熟的緊。當(dāng)他們倆個聽到這聲悶響時,腦海里不約而同的想到:“火槍!有人在朝這邊放火槍!”
他們兩個是這兩幫人的頭,對面樓上的人如果要用火槍的話,當(dāng)然首選目標(biāo)就是他們二人。可是很快他們就發(fā)現(xiàn),他們的判斷失誤了。
那是燃放火器的聲音沒錯,可跟放火槍時的聲音比起來好像又有點不一樣,聲音也似乎小了不少。更重要的是,人家的目標(biāo)似乎并不是他們兩個。不然這么近的距離,即便擊不中及時閃避的他們,他們身后這么多人中怎么也沒有一個中槍的?難道放的是空槍,里面根本就沒裝鉛子或鐵砂什么的?
他們兩個還沒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一聲長而尖銳的哨聲就緊接著直刺他們兩個的耳膜。這哨聲聽起來像是竹哨的聲音,可這音量這穿透力,那比普通竹哨強的多的多,讓不少人有捂住耳朵的想法了。
當(dāng)然,他們兩位是絕對不會去捂耳朵的。這不光是形象問題,更重要的是剛開始根本來不及捂耳朵;爾后這惱人的噪音源則一直以極高的速度遠(yuǎn)離他們,所以也無需再捂耳朵了。
噪音源離去的速度實在是快了點,快到崔應(yīng)元根本就來不及看清楚那是個什么東西,只覺得一個小黑點直沖云霄而去。即便是眼力素來就不錯的宇文長空,也只隱約覺得像是非常小巧的響箭一類的東西。至于說是響箭一類的東西,除了那個東西的形態(tài)有點像一支小箭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它所制造出來的噪音。
這個小東西制造出如此大的噪音,其一個直接后果是:凡是在門外還沒沖進(jìn)屋去的人,都昂著頭忙著搜尋它的蹤跡去了。一時間,好不容易才沖進(jìn)門去的那幾個“幸運”的錦衣衛(wèi),倒變成沒有后援的孤軍了。就這么一會的工夫,奉命守住大門的熬陽劍下,又多了一條亡魂。
本來嗎,這也就耽誤一會的工夫。可偏偏那個吸引人眼球的小東西在迅速竄到高空后,突然炸開了花。雖然還是大白天,爆炸產(chǎn)生的火花還是足以讓附近幾條街的人都看的清清楚楚。至于爆炸的轟鳴聲,那比起先有氣勢多了!雖然爆炸點在高空,可離爆炸最近的房子窗戶,仍給震的直顫悠。要不是現(xiàn)在還是晴空萬里,說不定還有人以為是打了個炸雷呢!
這一下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爆炸聲,愣是把很多人給搞蒙了。外面的錦衣衛(wèi)忘了往里面沖也就算了;里面的錦衣衛(wèi)不知道外面出來什么事,這一分神可就懷了。他們分了神,早見識過這玩意的熬陽可不會分神啊!唰唰兩劍,趁著他們這一分神的工夫,熬陽又輕松干掉了兩個錦衣衛(wèi)。
“那是什么?他們是在向城外的同伙求援?”崔應(yīng)元望著天空,像是在自言自語。
宇文長空點點頭道:“應(yīng)該是江湖幫派內(nèi)部聯(lián)絡(luò)用的響箭和煙花炮仗。能將響箭和煙花炮仗合而為一,還造的這么小巧,即便是以火器聞名江湖的江南霹靂堂——也不過如此。”
宇文長空后面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就是不知道這東西是不是御劍門自己造的。”由于職業(yè)的關(guān)系,宇文長空這個總捕頭對于江湖上的事情還是比較了解的。如果這東西不是江南霹靂堂造的,而是御劍門自己弄出來的,那么對于這個一向低調(diào)的幫派,他可得重新考慮一下他們的實力了。
崔應(yīng)元則冷笑道:“哼哼,這玩意造的好又怎樣?這可是大白天,不像深夜里煙火和聲音可以傳出老遠(yuǎn)去。他們城外的同伙能不能收到他們的求援信號,還不一定呢!”
崔應(yīng)元的最后兩句話,正是盧智所擔(dān)心的。
剛才樓上的第一聲悶響,是點燃的火yao噴管將瞬間將信號箭高速噴射出去所發(fā)出來的聲音。這種 “信號箭”是他親自設(shè)計的,所以他一聽到這種有別于火槍的聲音,就知道是風(fēng)云飛按他的命令在燃放求救用的信號箭。
這種小巧的信號箭的箭羽部分是四個對稱的小竹哨,這種小竹哨的尾部都有一個只能朝后面打開的瓣。這樣當(dāng)信號箭被火yao噴管內(nèi)的高壓氣體高速噴上天空時,這些瓣將堵住竹哨防止漏氣,使信號箭得到更高的動能;而當(dāng)信號箭依靠慣性高速飛行時,這些瓣將朝后打開以起到箭羽的平衡作用,同時小竹哨也將會被流過期間的空氣“吹”響。這還不夠,在信號箭升到接近它的極限高度時,作為箭體的炮仗將會爆炸,同時以光和聲音作最后的信號傳遞。
四個小竹哨被高速流過期間的空氣同時“吹”響,聲音尖銳而富有穿透性,可以傳出很遠(yuǎn);箭體是盧智仿照一種被稱作“大雷鳴”的炮仗造的,爆炸時的聲音也夠大;另外箭體爆炸時產(chǎn)生的火光,在黑夜也可以在很遠(yuǎn)的地方看到。這三條合在一起,在這個時代的確算的上是一種絕佳的發(fā)信號方式。
不過,畢竟這是在繁華熱鬧——同時環(huán)境噪音也不小的市區(qū),聲音的傳播距離自然要大打折扣;而且在大白天,這種小小的煙火式的火光也并不是很醒目。遠(yuǎn)在城外的第二小隊,是不是能夠看到或者聽到他們發(fā)出的求救信號箭,那可就說不準(zhǔn)了。
如果他們多帶了幾只信號箭的話,倒是可以一次連放個三支、五支的,至少可以提高被人看到或聽到的機會。可惜,雖然信號箭的體積并不大,盧智他們總共只帶了三支來。其中一支在盧智這兒;另一支放在楊易其身邊;剩下一支在盧智的四個護(hù)衛(wèi)身上——也就是風(fēng)云飛剛剛放的那支。
楊易其帶的那支信號箭是指望不上了。如果剛才放出去的那支信號箭沒有效果的話,再放也很可能是浪費。這最后一支信號箭,盧智想來想去還是覺得留到晚上再放更有把握一點。
只是,崔應(yīng)元調(diào)集的大隊錦衣衛(wèi)用不了多久就會趕來參戰(zhàn),他們能撐到晚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