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簡單相信開始
樊登讀書的緣起
企業熬過生存期后能實現快速增長,一定是踩對了某個趨勢。但是在多數人開始創業時,創始人并不完全自知這是一個風口。他們憑借的可能只是簡單相信某一件事能成的信念。
樊登讀書在2013年年底創立,到2016年年底,3年時間一共只有100萬注冊用戶,其中60萬用戶還是最后一個月因為有活動才注冊的。又用了2年時間,到2018年年底,注冊用戶數實現了10倍增長,總數突破1000萬。在這之后,每年都有超過1000萬的新增用戶。到2022年年初,樊登讀書已經擁有超過5800萬用戶。從用戶增長的整體趨勢看,樊登讀書的發展是符合指數型組織的特征的。
很多人看到樊登讀書的成功,樂于幫我們梳理和總結背后的原因。在我看來,事后總結發展規律和邏輯,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還原對于這個事情的各種親歷情境,加上自己的思考總結;第二種是先看到了事情發生的結果,然后猜測了一些原因,拼接因果,加上合理甚至戲劇性的想象,但極有可能因果倒置。
本書中關于樊登讀書的創業故事的回顧和講述,都基于我的親身經歷,但我知道,即使親歷,也難免有自我視角和選擇性記憶。我會盡可能還原真實情境,再加上我的思考,期望能給讀者啟發。
2013年10月底,我和樊登讀書的另外一個聯合創始人田君琦,在一場線下培訓活動中與樊登老師結識。在北上廣深,這種活動幾乎每天都有舉辦,可以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那天現場有100多人,氣氛熱烈,大家都非常喜歡樊登老師的授課。其間,樊登老師說他喜歡讀書,一直想做一個讀書會,把自己喜歡的書分享給別人。我覺得,我真的需要這樣的讀書會來幫助自己,應該有特別多的人也有這樣的需求。后來有人問我,你們是如何做市場調研的,是如何確定這個產品滿足市場需求的。認真說來,我們沒有做過市場調研,但我作為用戶,首先感受到了這個產品是被需要的。即便當時它并不以產品的形態出現,我仍然憑著直覺認定它是有需求、有價值的。所以,與其說是我們創造了樊登讀書這個產品,不如說是我們運氣好,發現了這個機會,把美好的體驗產品化了,也把價值價格化了。
那場活動結束之后,我和樊登老師互加了微信。我表示,我和田君琦有家技術服務公司,愿意無償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幫助他做讀書會。得知他還沒下決心開始做,我就鼓勵他說這么好的事情為什么不趕緊做呢,我們可以依托微信公眾號,讓更多的人關注讀書會,這樣就能讓更多人看到優質的書籍解讀內容。后來,僅僅認識兩周之后,我們三位合伙人就決定一起創業。創業項目是樊登讀書會[1],口號是“每年一起讀50本書”。我們向每位用戶每年收取300元會員費,交付他們的產品是每周一本書籍的精華解讀PPT,大概的分工是樊登老師負責內容生產,田君琦負責產品和技術,我負責銷售和客服。
樊登讀書會聽起來是一個極具個人IP屬性的項目,所以總有人問我為什么沒有以代運營的模式去開發項目,我當時的想法是,這個項目不只是樊登老師個人想做的,也是我和田君琦想做的。我很清楚地記得,在項目的開始,我們鄭重討論和確定過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幫助更多人讀書”的想法和300元年付費產品的雛形,樊登老師雖然已經想了兩年,但是一直沒有將其落地。這樣一個創業項目,當時充滿不確定性,除了風險,基本什么都沒有。然而我想確認的只是,我們準備一起合伙創業,風險和不確定性是我們可以一起面對的,遇到困難大家一起克服就可以了。我想的就這么簡單,樊登讀書的緣起也是出人意料地簡單。
記得我們第一次召開股東會,是在2013年的12月7日。實際上,原本不是計劃開股東會,而是討論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如何獲取種子用戶。為此,我們還準備了一沓厚厚的資料,羅列了一些找種子用戶的方法,以及營銷的定位和營銷策略。
那天,我和田君琦午后從上海出發,開車四個半小時趕到南京。當時,樊登老師在為總裁班的同學們授課,我們在他入住酒店的咖啡廳碰了頭。整整一個半小時,我們完全沒有來得及討論準備的內容,所有的討論只圍繞一件事展開:我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樊登老師提出了后來被確定為我們企業愿景的一句話,他說:“我們希望,在中國,每多一個人讀書,就多一份祥和。”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我想,這就是我們做這個事情的意義啊。它既讓我們心潮澎湃,又呈現給我們一個非常溫暖平和的畫面。在這一愿景的號召下,我們一下子變成了有共同信仰的戰友,擁有了共同的奮斗目標。
那天晚上,我們連夜返回上海,在滬寧高速上遭遇團霧,能見度不足10米,所有的車輛都打著閃光燈龜速前行,我們的車子也緩緩跟著前車。盯著前車時間久了,眼睛居然開始飆淚,其實我知道,飆淚不僅因為眼睛累,還因為我們的內心深處正泛起波瀾。后來我讓同伴在車上錄了一段視頻,因為這樣一個時刻是值得被銘記的,我記得當時我說了一句:“我們正在做一件極具意義的事情!”
樊登讀書的企業愿景其實就是這么簡單,包括后來我們選“讀書點亮生活”作為公司的口號,也是希望我們選的書能夠幫到大家,讓大家學以致用。
這么多年的企業經營中,每當我困惑,或者覺得陷入困局的時候,愿景帶來的畫面總能帶給我力量。我覺得這就是簡單相信的力量。
從簡單的彼此信任,到樊登讀書的穩步發展,我們一起經歷了痛苦磨難,也體驗了收獲的幸福感。在這個過程中,最難的其實就在從0到1的起步階段。
那么,我們究竟是如何從0到1的呢?
▍“把背包扔過墻”,先開始再調整
我們最早的產品,是把每本書的解讀做成30頁左右的PPT,每周通過郵件發給用戶。我問樊登老師,您覺得這個產品值多少錢,他說一個人300元,每周一本書,一年交付差不多52本書籍的精華解讀PPT。我心想,你都想這么清楚了,那就趕緊開始啊!可是等了一個多禮拜,什么動靜都沒有。我就打電話問他,怎么沒做呢?他說,開弓沒有回頭箭,一旦開始,就要持續履行承諾。他的話語間透露著猶疑,很明顯他還沒有完全做好準備。我說,咱們總是講一個理論,“把背包扔過墻”,對吧?哪能完全準備好呢,既然是這么好的事情,咱們就邊干邊調整吧!先給出一個承諾,才有助于咱們把事情推動起來。更重要的是,樊登老師的“背包”還在身上,可是我的“背包”已經扔過墻了——公司已經著手推廣,收了十幾個用戶的錢啦。
沉默間,大家都意識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后來我們索性不再糾結,而是把團隊內部的分工做得更加明確。樊登老師在北京,每周完成一本書的PPT精華解讀。我和田君琦在上海,我負責銷售和客服,田君琦負責打造微信上的產品平臺。此外,我們還做了一個關于產品的形象設計,算是最早的品牌形象了,是一本書卷成的一個咖啡杯,帶著書香氣,帶著我們美好的期待。
▍自己做決定,自己為結果負責
我們啟動樊登讀書的時候,短期內入不敷出,中長期也看不清方向,所以我跟身邊的親戚朋友聊起這個項目時,十個人中有九個都不理解,他們的眼神中滿是疑惑,甚至有人覺得聽起來有些荒唐,勸我不如好好找份工作。
2014年春節,我回老家過年,很激動地跟我舅舅介紹我的這個新項目,可是他聽完之后,喝了一口茶,緩緩地說:“我覺得吧,你這事兒啊,再好好想想。”
我舅舅一直被公認為我們家族中最有見識、最通達的人,年輕的時候他就走南闖北,還去過非洲。連他都不能理解我的想法,我當時就明白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性,自己給自己拿主意吧!
當你創業的時候,到底應該在多大程度上聽取身邊人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做調研來準備,要根據個人的成熟度來判斷,甚至可以說,個人的成熟度更重要。當你知道自己能夠做決定,同時又可以為這個決定承擔所有可能的后果時,你就跟上一秒的自己不一樣了。
成熟度其實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主觀判斷,這種判斷需要建立在有一定的生命體驗的基礎上。你要經人經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后,才能相對客觀地判斷自己的成熟度。孔子七十才隨心所欲不逾矩,大家倒也不必急于追求成熟度。這個世界上,當然也有為數不多的人是“生而知之”的,但是他們不是咱們普通人能夠效仿的。
自己做決定是要自己為可能的后果承擔責任的,并不容易,但是能意識到自己要去做決定,并且自己要為這個決定的后果負責任,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學會放過自己,少一點用力感
創業是一件不確定性極高的事情,可能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毫無結果。正視不確定性并且接受不確定性帶給自己的沖擊,是創業者的日常。有太多包袱的人,不管這個包袱是思想意識上的成見,還是生活中的客觀負擔,創業前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對于創業者來說,自己做了決定就要百分之百地負責。但負責并不意味著苛責。開啟一份新事業,結果不盡如人意,是很多創業者都會遇到的情況。能從不好的結果中意識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放平心態保持熱情繼續嘗試更重要。
首先不要對自己過分失望,要放過自己,保持樂觀,一定程度的樂觀其實是一種客觀。要清醒地意識到,波瀾壯闊的命運之流中,我們只能掌控自己能掌控的部分,有很多東西我們完全無法掌控,比如時局、運氣、疫情等,過于苛責自己是很愚蠢的。其次不要放過每次危機,在危機中學習、復盤,然后有所得。人在一帆風順的時候反而很難有深刻的生命感悟,要珍惜危機。過了足夠長的時間時,你會發現一些在當時看來非常大的事故,其實只是人生長河中的一個個小故事而已。年輕時候不經歷一些“事故”,年紀大了就沒有“故事”。
從0到1之后,樊登讀書也經歷了困難的時期。總的來說,解決辦法是,能省錢就省錢,能租的就不買,能借的就不租。比如,公司的辦公室,最開始是以孵化項目的名義申請免費使用創業園區的一間小辦公室;交付給用戶的PPT,我們當時請了朋友免費幫忙美化;公司用的電腦,是以500元一臺的價格從二手市場買來的。但從2013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公司依然不賺錢。公司每個月只有幾千元的收入,我們幾個人非但不拿工資,還要往里面貼補費用。這個過程中,我的合伙人、好兄弟田君琦面對的挑戰更大,因為他的妻子正居家待產,全家的收入只有他妻子的單位發的基本工資。同時,對于樊登老師來說,以前讀書是基于興趣,但自從項目開始商業化,讀書就變成了一項不能間斷的工作,是必須按周交付的產品。把興趣變成事業,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在項目入不敷出的階段,這卻是一個對于腦力、體力和心力都十分巨大的挑戰,沒有一定的信念、天賦和知識積累,是很難堅持做到的。
在我看來,一個創業者要擁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所謂“意志”,是指認準方向,并且絕不后退。我曾經在很多場合說過,在入不敷出的那段時間里,業務毫無起色,如果要結束可能是一個電話會議就搞定的事情。但是樊登老師和我們一起堅持了下來,穿越了那段最困頓的黑暗的時光隧道。所謂“自由”,是指不拘泥于打法,自由發揮。就好比玄奘取經,只有方向是確定的,但行進的方式是不確定的,可以靠走,可以騎馬,也可以搭乘各類交通工具。因此,創業對于創業者的個人特質的要求就是,既要有頓感力,百折不撓;又要有創新思維,會主動擁抱各類新的事物,大膽嘗試,并對微小的創新保持敏感。
回顧樊登讀書的創立和發展,2013年年底前后,其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段。一方面是大家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均GDP每年都在快速增加,2013年我國的人均GDP是43497元,2014年是46912元,接近8%的年增長率;另一方面是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變得完善,包括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支付的廣泛應用,微信生態圈帶來的社交范圍的擴展和信息傳播速度的提升。也就是說,這個時間段的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為我們的創業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撐,并培養了必要的消費市場。具體來說,第一,中國人均GDP的快速增加(2019年首次超過人均1萬美元),使不少人有機會不局限于物質消費的滿足,轉而對精神消費產生更多需求;第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幫助我們降低了虛擬產品的交付難度,也降低了用戶轉發分享的門檻;第三,在線支付的普及,使得用戶可以便捷地購買我們的產品。
總結起來,我一直覺得,企業能做出階段性成果,最核心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合適的時間恰好做了正確的事。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每個你決定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的瞬間,都是靠強大的愿力支持。
如果沒有那份簡單的情懷“在中國,每多一個人讀書,就多一份祥和”,我們是很難堅持到幸運來“敲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