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宋前士人的師法觀念

史稱孔子門徒三千,賢者七十二。前四史以降,諸正史列傳,有不稱傳主家世而備述其師承者。如《晉書·許孜傳》載:“許孜,字季義,東陽吳寧人也。孝友恭讓,敏而好學。年二十,師事豫章太守會稽孔沖,受《詩》、《書》、《禮》、《易》及《孝經》、《論語》。”[1]《梁書·孔僉傳》載:“孔僉,會稽山陰人。少師事何胤,通《五經》,尤明《三禮》、《孝經》、《論語》,講說并數十遍,生徒亦數百人?!?a id="w2">[2]《魏書·范紹傳》載:“范紹,字始孫,敦煌龍勒人。少而聰敏。年十二,父命就學,師事崔光?!?a id="w3">[3]類似例子不勝枚舉,此尤見其時對師承之重視。宋前士人從恪守師道尊嚴到認為聞道有先后,其師法觀念在不斷變化,但尊師重教是主流。我們試從其“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的師授尊嚴、“專相傳祖,莫或訛雜”的師法與家法等問題略述宋前士人的師法觀念。

一 “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的師授尊嚴

《禮記·曲禮》曾談及先秦時代“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的師授原則[4],規定學者登門拜師求教,要求老師不得屈尊受求學者之召上門傳道。在時人看來,師、道是合一的。韓愈《師說》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其秉持的也是此觀念[5]?!秴问洗呵铩駥W》對此專門分析道:

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其人茍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疾學在于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操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強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6]

這里強調了尊師與重道的統一,強調求學者本身對“道”的向往與追求。客觀上,確立了師道尊嚴,另一方面也讓更多的求學者能接受名師的教導。宋前士人更多地偏向于前者,這一觀點被他們反復強調并實踐。而自《禮記》以至韓愈,皆對師道尊嚴有所闡述,亦可知該觀念流傳不絕。

《韓詩外傳》記載孟嘗君曾請學于閔子,使車往迎閔子。閔子不應,對道:“禮有來學無往教。致師而學不能學,往教則不能化君也。君所謂不能學者也,臣所謂不能化者也。”[7]他所演繹的正是前引《呂氏春秋·勸學》的內容。東漢時,會稽人包咸習《魯詩》《論語》,“因住東海,立精舍講授。光武即位,乃歸鄉里。太守黃讜署戶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咸曰:‘禮有來學,而無往教?!曀烨沧訋熤?a id="w8">[8]。包咸傳授學問,也是專立精舍,以候來學者,而太守征其為屬官,召其授子,包氏就以師道尊嚴之禮堅拒。

若有師長不守此原則,門下弟子亦盡力規勸。王莽為大司馬,召王仲子,仲子欲往。他的學生郭憲諫阻曰:“禮有來學,無有往教之義。今君賤道畏貴,竊所不取。”仲子曰:“王公至重,不敢違之?!?a id="w9">[9]郭憲諫阻其師的理由也是強調“道”之不可輕賤,亦即認為“師道同一”,王仲子若應召前往授道,就自行降低了“道”的地位。這種觀念甚至影響到了看空一切的佛門。劉宋時,彭城王義康請釋慧睿法師“入第受戒。睿曰:‘禮聞來學?!x康大慚。乃入寺虔禮以奉戒法”[10]

正因為“有來學,無往教”的師授觀念,當時馬融、鄭玄、陳寔、包咸、李充等一大批儒者經師居家或立精舍傳道。至于宋代,該觀念仍然受到人們的認可,“慶歷中,石介在太學,四方諸生來學者數千人,群亦自蜀至。方講官會諸生講,介曰:‘生等知何群乎?群日思為仁義而已,不知饑寒之切己也?!娊宰⒀鲋=橐蝠^群于其家,使弟子推以為學長”[11]。石介在京師,何群與諸生不遠千里而來求學。石介雖館何群于其家,仍使諸弟子推群為學長,何群作為弟子依然是到老師所在處求教,此即“來學”。宋初著名的胡氏華林書院,四方之士來此游學者常數百人,一時吟頌其學堂之朝臣三十有幾,“紛紛游客豫章回,俱道華林就學來”即當時景象[12]?!熬蛯W來”,亦即“來學”的直接陳述。

只是除去“來學”,“往教”亦屢見不鮮。如王向,曾在滁州管理某鎮事務。有書生教學生,未能收到薪酬,便“自往詣之,學子閉門不接,書生訟于向,向判其牒曰:‘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先生既已自屈,弟子寧不少高?盍二物以收威,豈兩辭而造獄?!瘯恢毕蚺?,徑持牒以見歐公,公一閱,大稱其才,遂為之延譽獎進,成就美名,卒為聞人”[13]。該例說明,宋人依舊推崇尊重師道,主張先生不屈就,但先生往教已非新鮮事,王向、歐陽修則站在師道尊嚴的角度,皆認可“有來學,無往教”觀念。

“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的原則,確立了師授的基本模式,進而影響士人求學、師說傳授等諸多問題。到宋代,士人們依然執文就謁,向執牛耳的名師巨匠請益問學,不能不說是這一傳統的延續。

二 “專相傳祖,莫或訛雜”的師法與家法

兩漢經學,恪守“師法”“家法”?!皫煼ā边@一概念首見于《荀子》,荀子對師法之要求可謂嚴苛,他說:“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朝士大夫遇諸途不與言?!?a id="w14">[14]在荀子看來,對師法不稱不傳,即為背叛,而背叛之人將遭受世人唾棄。荀子的觀點在《呂氏春秋》中得到延續,其文云:“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于朝,君子不與交友?!?a id="w15">[15]

至于兩漢經學,“師法”與“家法”便是一對極為重要的概念,受到學者們的重視。丁進先生、蔣國保教授均對這兩個概念作出細致的分析[16],筆者自認在該問題上不能有更多發明,故撮其文之要,兼以拙見,略述如下:

漢儒所謂“家法”之“家”非有血緣關系才稱之,而是“諸子百家”之“家”。故而李零先生說:“一師數傳,可以有很多家。本來,諸子分宗立派,不止儒家,墨家也有很多派,但漢代,唯獨經學講家法,迥然不同于諸子和其他書?!?a id="w17">[17]清人王鳴盛提出“蓋前漢多言師法,而后漢多言家法”“守其一家之法,即師法也”“不改師法則能修家法矣”等說[18]。

丁進先生通過對《后漢書》關于“師法”“家法”的運用實例分析認為:師法主要流行于西漢中后期,側重指五經博士的學說,也可指與五經博士有直接關系的博士先師之說;后人在原有師法基礎上可以擴充,但不可改;在一定時期、特定條件下,學者可以自創師法,另立門戶?!凹曳ā狈Q呼起于東漢中后期,而大盛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多數情況下指五經博士的學說,具體指稱五經博士章句、經和其他解說文字;家法指某經有某氏之學,不指某氏之下復有某氏之學。后漢學術語境中,師法、家法兩詞可以混用[19]。

師法、家法多指五經博士的學說,但也可用于天文、歷算等專門之學的師承。如:“前郎中馮光、司徒掾陳晃各訟歷,故議郎蔡邕共補續其志。今洪其詣修,與漢相參,推元課分,考校月食。審己巳元密近,有師法”[20],“河平疏闊,史官已廢之,而漢以去事分爭,殆非其意。雖有師法,與無同。課又不近密。其說蔀數,術家所共知,無所采取”[21]。但不論所習是何種學問,漢人都強調對師說的追隨、恪守。孟喜改易師法,“博士缺,眾人薦喜。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22]。有人“顛倒《五經》,毀師法,令學士疑惑”,甚至被認為“宜誅此數子以慰天下!”[23]可見,在當時的語境下,師法、家法承傳之嚴。

漢武帝立五經博士,本來就是選取師承有序、學術影響較大的派別。五經博士中又以《易》的師承淵源最為久遠?!稘h書》記載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以授橋庇子庸,至于漢初田何授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而丁寬又授田王孫[24]。此種見諸載籍的師承譜系,說明漢人對師承有著與家譜類似的執著,而后漢尤甚。自光武中年以后,“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篤焉。其服儒衣,稱先王,游庠序,聚橫塾者,蓋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經生所處,不遠萬里之路,精廬暫建,贏糧動有千百,其耆名高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25]。此段文字中,“編牒不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一句特別值得注意。編牒的出現,說明當時對師承已經有相對嚴格的管理,人或從學,必入師承之譜牒。師生傳承,不會出現冒名之事。這種萬人系牒的師承盛況,在北宋極為罕見。胡瑗號稱弟子數千,能追索名姓者不過寥寥。

那么,漢人何以如此堅持師法、家法呢?蔣國保先生認為:

從“師法”之不排斥兼(本門)諸師說到“家法”之排斥兼(本門)諸師說,說穿了就是“家法”較之“師法”是更為嚴格的身份認同。其目的就是杜絕不具備這一身份的人擔任某名分下的博士官,而將擔任某名分下博士官的權利只給予某博士親授的弟子。[26]

說到底,漢人師承譜系的嚴格、恪守師說之執著背后,藏著一個大大的“利”字。至魏晉玄學興起,五經博士官不再如此重要,人們對師說也就不再苛求。鄭玄之所以能成為經學大宗師,實際上是兼收別家、融合眾長所致。故而隋唐時,師法觀念又有新的變化。

三 “學不常師,志在遐遠”的師道新說

韓愈說出了唐人的師道新主張。他在《師說》中認為:“圣人無常師……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a id="w27">[27]道與師是合一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以他主張:“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a id="w28">[28]言辭之中標舉著不專師一人的旗幟。老師有傳道的天職,而弟子學問精進后不必不如師。繼續推論,則學問精進后的弟子,若要更上一層樓,顯然就要再拜新的老師,因此轉益多師才能有所成就。

老杜“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的句子,道出了唐人的師法觀念。轉益多師,亦即學不專主一家,兼采眾家之長。該觀點在唐初即得到人們稱許,陳子昂《昭夷子趙氏碑》就贊趙元亮“元精沖懿,有英雄之姿。學不常師。志在遐遠”[29]。學不常師,在陳子昂筆下是值得與英雄氣質、遠大抱負一樣贊頌的精神。不專奉一師,也就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在此過程中,師承更不如血緣家譜一般能逐一按索。師授關系也出現了新氣象。

至中唐,白居易、韓愈諸人更是倡言轉益多師,不主一家之說。韓愈認為“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30]。他從先圣處尋找立論依據,指出無常師才是確切的求學態度。而柳宗元則主張,以五經為取道之原,但“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31]。這里更是以前賢遺編為師,學其長處,采其精華。不但學術、文學要學不常師,一些在當時看來是技藝的行當,也需不主常師。白居易《記畫》說:

張氏子得天之和,心之術,積為行,發為藝。藝尤者其畫歟?畫無常工,以似為工。學無常師,以真為師。故其措一意,狀一物,往往運思,中與神會,仿佛焉若驅和役靈于其間者。[32]

繪畫不從常師學工,而是師其心、師萬物。這里雖然離開了師承的話題,但其不主常師的精神依舊是相通的。

不主常師的主張,在現實世界的實踐即體現在學者不遠萬里追尋明師,以求學問。盧照鄰敘述自己求學歷程說:“遂閱禮而聞詩。于是裹糧尋師,褰裳訪古,探舊篆于南越,得遺書于東魯,意有缺而必刊,簡無文而咸補。入陳適衛,百舍不厭其棲遑;累蠒重胝,千里不辭于勞苦?!?a id="w33">[33]南至越,北之魯,尋師探古,可見詩人求師之艱辛。而其所到處之廣,亦足證其無常師。

“學不常師,志在遐遠”的觀點在宋代也得到認可,晁補之有“竊以治非一道,三代之所同功;學非一師,百圣之所并宇”的說法[34]。至于其實踐,我們翻閱《宋元學案》時遇到的那眾多分立于不同學案的士人,便是轉益多師的典范,文士兼師數人者亦屬常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晃| 芜湖市| 蒙城县| 长丰县| 临武县| 修武县| 独山县| 莫力| 墨玉县| 萨嘎县| 前郭尔| 托克逊县| 东城区| 巴楚县| 塔河县| 乌海市| 霍城县| 连州市| 长海县| 乌恰县| 许昌市| 平谷区| 腾冲县| 长岭县| 金堂县| 阜南县| 泾阳县| 怀化市| 西吉县| 八宿县| 鸡西市| 利川市| 安塞县| 香河县| 化州市| 疏勒县| 将乐县| 晋宁县| 尼勒克县| 莱芜市| 佛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