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因為沒有多少人看,所以我也不打算寫我和一只貓2了,寫這篇短小說的目的就是因為現在的一個現狀,很多人都知道有這些文化,但是漸漸的,人們開始逐漸淡忘,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不只是知道有,還能知道它的一些簡單工序,在文章里我只是粗略寫到,在文章中,我提到了文化這兩個詞,而且提了很多遍,我希望大家都能對文化自信,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國外的文化也可以,兼容并包嘛)然后這是我整理的一些關于陶瓷類的一些資料,如果有興趣的寶寶們可以看看!
首先是步驟過程:
第一個練泥:從礦區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鐵錘敲碎至雞蛋大小的塊狀,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狀,淘洗,除去雜質,沉淀后制成磚狀的泥塊。然后再用水調和泥塊,去掉渣質,用雙手搓揉,或用腳踩踏,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勻。
第二個拉坯:將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
第三個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體內形弧線旋削而成的,將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后脫模。
第四個利坯:將坯覆放于轆轤車(也稱車盤,文章中有寫)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里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
第五個曬坯:將加工成型后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第六個刻花:用竹、骨或鐵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
第七個施釉:通常包括釉下裝飾和釉上裝飾兩種基本類型。普通圓器采用醮釉或蕩釉。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經施釉后才能進窯燒造。
第八個燒窯:首先把陶瓷制品裝入匣缽(這里也有寫,貓將陶瓷制品遞給了老人),匣是陶瓷制品焙燒的容器,以耐火材料(這里的耐火材料當然文中也有寫)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與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尤其對白瓷燒造最為有利(溫度為1300度左右)。
第九個彩繪: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填彩,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溫度大約為700—800度)。
這里則為搜集的資料:
陶瓷,即陶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干燥、焙燒等工藝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就發明了陶器,中國瓷器也因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
中文名:陶瓷
外文名:china, ceramics
原料:非金屬礦物
用途:制作各種器皿
時間:公元前8000-2000年
陶瓷歷史背景: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有著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早在歐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術一千多年前,漢族就已經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一,而中國瓷器因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
陶器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巖、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發展:
磁山·裴李崗文化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磁山·裴李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該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盤、豆、三足壺、三足缽、雙耳壺等,器物以素面無文者居多,部分夾砂陶器飾有花紋。
河姆渡文化
1973年首次發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該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為黑陶,造型簡單,早期盛行刻畫花紋。
母系社會遺址
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SX省XA市郊的半坡遺址都發現了大量做工精美,設計精巧的彩陶。這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屬于母系社會遺址,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
奴隸社會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已明顯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瓷器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這是舉世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白陶的燒制成功對由陶器過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后,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漢魏晉
到了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東漢以來至魏晉時制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我國白釉瓷器萌發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隋朝瓷器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
唐三彩
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有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出現標志著陶器的種類和色彩已經開始更加豐富多彩。
宋名窯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制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蕭窯、耀州窯、磁州窯、JDZ集賢沐古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耀州窯(陜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
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皿JDZ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工具介紹:
所謂的轆轤車(也可以為陶車),JDZ也把它叫做車盤(文章里有寫,老人說的話)。它是手工圓琢器、模利、匣缽成型操作所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工具,可用于拉坯、利坯、挖坯、修模及施釉等。民國《江西陶瓷沿革》載:“本鎮做陶車之木工,均長此技。凡制瓷業者,陶車之購置或修理,均惟此木工是賴。“轆轤車在新石器時代即有萌芽,其時所謂的轆轤車轉速很慢,稱之為慢輪。到殷商時代,轆轤車的構造有了明顯的改進,轉速大為提高,從而成為快輪。東漢時期,轆轤車的構造又進一步得到改進,此時的轆轤車在立軸和轉盤之間已使用了一個瓷質的軸頂碗,進一步提高了轉速。轆轤車的改進提高了陶瓷制品的質量,促進了瓷業的發展。制造車盤的材料沒有鐵,不會污染坯泥。車盤分濕車、干車兩種。濕車拉坯、做匣,干車利坯、剮坯、打箍、修模。琢器業所造的坯件越大,車盤也越大,直徑1.34米至1.6米不等。陶車由車盤、頂子碗、輞腳、蕩箍、車樁等部分組成。車盤直徑1-1.3米,以中間窄、兩邊寬的三塊木板鑲成。盤底中心嵌上一個頂子碗,碗內上釉,碗口朝下,由深埋在地的車樁頂著。陶車構造看似簡單,但對其要求很高,首先必須保持平衡水平,其次必須保持轉速。唐英的《陶冶圖說》記:“車為木盤,下設機局,俾穩轉無滯則所拉之坯方免厚薄偏側,故用木匠隨時修治。“為防車盤旋轉時東倒西歪,緊靠頂子碗的口沿,安有四根垂直的輞腳,輞腳下端,內安一個比車樁外徑稍大的瓷質蕩箍,外加一篾箍使蕩箍緊固。車盤經試驗平穩,再套在固定好了的車樁上,用攪車棍在轉盤上一撥,便會旋轉起來。印坯是圓器的定型工序,就是將略干的水作坯套在統一規格模具上,通過印制拍打,使坯體規格化、統一化的制瓷傳統工序。印坯模即內范,是很重要的工具,JDZ瓷工俗稱其為“死人頭“,它是印坯操作的專用模具,其用途是圓器成型過程中器物內壁的定型和光滑。印坯模用制匣用的原料(山土)制成,干燥后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吸水性。等到印過的頭道坯曬得四成干就必須趕緊收坯,決不能太干,也不可太濕,否則都對制瓷不利。印二道坯很關鍵,不能從太陽下收進來就印,要等到坯體變涼了,水分揮發和分布得均勻才印。印二道坯要刷死坯口沿,依坯肩緩緩拍打,使坯體表面光潔、厚薄一致。每印好三四板坯,就必須換一個模具,被換下的模具要通過整修后,放在太陽下曬干再用。印坯模制作方法簡單,但制品要求高,主要原因是坯體在燒成時會發生收縮,通常“一尺之坯只得七、八寸之器“,所以必須事先精確計算好印坯模的尺寸。這就要求修模工匠必須熟悉窯火和泥性,必須精細加工,“凡一器之模,非修數次,其尺寸、款式燒出時定不能吻合“。因此制作印坯模不叫“造“,而稱之為“修“。利坯是指將坯覆放于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在使坯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掌握著整個瓷器整體形狀的確實利坯師傅。學利坯首先要學會“拍餅子“就是把一塊圓形的瓷土餅放在旋轉的利坯車上,用手把它拍正,使它的圓心和機器上的圓心對稱,這樣在旋轉的時候不會擺動。行話叫“拍死“。其次就是學銼刀,特別是新買來的刀,叫開鋒。一把下來食指肯定起水泡,銼刀一般都要學幾個月,只要是練得多就銼的好,銼的好就好用,話說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好用干起活來就又快又順手。利坯刀具是利坯操作必備的工具,開始用竹片制成,后改用鐵器。利坯刀有多種多樣,每個制坯工所用的刀具不下十余種。制作刀具以鐵為材料,經爐火煉燒打造成一定的形狀;再進行淬火,增加刀具的強度和硬度;然后還需進行挫制,以增加刀具的鋒利程度。制刀工匠必須具備相應的技藝,所制刀具才能適應利坯生產的需要。其中板刀用的最多,一般是粗略的修正造型,后期再整體修整都能用到。還有種條刀是細長的,主要用于小件造型,比如手伸不進去的瓶子里面需要修整,就用條刀放進去修。還有挖刀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挖的,主要用于大件造型里面的修整,手可以伸的進去。用起來主要靠腕力固定穩住,板刀用起來坐著的時候靠手肘壓住膝蓋來穩住刀。《考工記》云:“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不僅指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其巧奪天工的作品亦得力于工匠手中的工具。對于陶瓷手工藝的思考,在審視制作過程之前,必須先考察它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
JDZ的優秀匠人們結合特殊的地理環境,特殊的制瓷技藝以及特殊的工具,共同構成了JDZ特殊的陶瓷文化,流傳至今。目前,JDZ傳統制瓷工具制作技藝已被列入JX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以傳承。【該材料于網上下載,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