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不起眼的店,一位不起眼的老人,我問:“爺爺,你做這個已經多久了?”
他笑了起來,眼睛瞇成了一條線,他顫巍的伸出手,比了個六。
我問:“六年了?”他搖搖頭,手繼續練著泥,他緩緩的開口:“六十年有余。”我和貓你望我我望你,傳承下來的不僅是手藝,還有這種堅持下來的毅力與熱愛。我把鏡頭給了他動作上的特寫,我說:“爺爺,可以教貓做這門手藝嗎?”
他聽了先是一陣吃驚,然后又開口笑:“貓怎么做?”
我示意讓貓下去,貓似乎懂我的含義,沒錯,一只會做陶瓷的貓,傳出去怎么想,我和貓都知道,這是一個絕對的流量密碼。老人笑著說:“這貓能懂你的意思,是只聰明的貓啊!”說著轉身手一洗,拿出泥,我問:“這可是上等的泥土高嶺土?從山洞里發掘,再提煉可是要比九九八十一難還要難。”
高嶺土,提煉中只占百分之一至十五,是制作瓷器的重要成分。歐洲十六世紀以后,瓷器開始成為時髦器具,在十八世紀后逐漸歐洲人民為瓷器而瘋狂,拍賣的價格越提越高,甚至有人為了擁有瓷器借債,不惜傾家蕩產,白皙光澤,印著青花的圖案,人人為它癡迷,中葉時期,歐洲一些人士用盡一生也沒能找出制造的原材料,這種純白的瓷如何打造,如何制作也制作不出它的一半美貌。歐洲人民知道這是傳于神秘遙遠的東方國度——中國(China)。或者說那時,整個世界都愛上了瓷器。當時的清政府不允許外國人出遂,提出表明了兩個十分“充分”(荒唐)的理由,一防止外鄉的粗暴風氣侵染天朝禮儀之邦,二是防止中國的秘密泄露于西方,而其中之一的秘密就是瓷器的制作工藝過程,無謂更是添加了它的神秘,如月球一般的神秘異域,至少說我們都明白月球的樣子,可他們對于中國卻是完全的陌生。
老人點頭表示贊同,他說:“這種高嶺土取得很難啊,雖說井德震的先天有這樣的瓷器的原資源原材料,高領山離這里遠山洞里的氣溫比外面低很多,我兒子就從那里滑了下去,剩我現在一個老頭咯。”
我的心梗了下,不禁感慨偉大勞動人民為非遺傳承的貢獻,精神。瓷器的背后隱藏著多少的艱辛與犧牲。
我用攝像機對準了貓與老人,我問:“這是轆轤車對吧。”
他笑答道:“太官方了,我們這里稱它車盤,你是做了功課的吧。”
我也跟著笑,點頭表示默認,鏡頭回到貓,她帶著一副小手套,防止沾上貓毛,學著老人的動作,開始拉坯,一步一步跟著老人的步伐,印坯,利坯,曬坯,每一步都是關鍵。閑下來時,我與老人討論著陶器的歷史,從灰青石到發現的巖石,同樣的工序,制造了一種純白的石。而后我剪輯所拍的視頻,標題——貓也會做陶瓷。運鏡,音樂,配音,一切就緒后,發送了視頻,效果比想象的好,從三千流量到三萬流量再到幾千萬。爆炸似的,引來群人的討論。
【我還不如一只貓!】
【博主,你這貓肯定是假的吧,寄過來我看看。】
【這年頭貓都會做陶瓷了。】
【大家不覺得這也是在傳播中國非遺文化嗎?】
【樓上的,我智齒】
……
我和貓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形勢目前為止是按照我們想的發展的,不過評論下有人夸贊,有人反駁。
【這貓被迫賣藝的吧。】
【文化也不是像你這樣傳播的啊,哪有讓貓來的。】
【拍段子吧……】
……
這些類似的評論也同樣讓我和貓腦脹,可惜只有我能聽懂貓說話,如何傳達貓想說的……
貓說:“唯一的方案就是用行動證明。”
經過曬后,便用竹、骨或鐵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這次,我們采用的不是用短視頻傳播,而是用直播的方式,進來的人越來越多,五十,五百,五千,人人都在關注貓如何制作陶瓷,僅僅一天時間,話題沖上了熱榜。
“花紋刻出后,便開始施釉,普通圓器采用醮釉或蕩釉,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經施釉后才能進窯燒造,為提高瓷的可塑性,白云母是制作陶瓷的重要原料。”隨著貓與老人的腳步,終于來到窖前,鏡頭再次移到貓,它將陶瓷制品遞給老人,隨后裝入匣缽,匣是陶瓷制品焙燒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為了防止瓷坯與窯火的直接接觸,避免污染,對于燒制白瓷更是最為有利。燒窯時間的過程大約一晝夜,溫度的控制把握尤為重要,大約在1300度。先砌窯門,點火燒窯,用松柴作為其燃料,把椿工需要測看火候,掌握窯溫變化,決定停火的時間,在這關鍵的步驟中,我們都耐心且緊張的等候,直播間里的人達到了三萬,人數還在不斷地往上漲,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直播間里的人不斷地發出評論。
【說拍段子的打臉了吧,人家是說干就真干!】
【我說那些認為貓被迫做的都來看看,這貓臉上哪有不樂意,臉都快笑天上去了。】
貓:……
【這樣傳播文化更有意思啊!】
局勢總算是挽轉回來,我一邊拍一邊介紹:“燒制后的下一步,可以再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等,從已燒好的成瓷釉面上描繪紋樣、填彩,再入紅爐用低溫燒烘,溫度約700—800度,完整的瓷器就做好了。”
貓做的是一個花瓶,白瓷上加上幾分青花,小巧玲瓏,一股清流。給了一個鏡頭特寫,直播里的人又開始沸騰,再把鏡頭轉向老人,老人做的為一個赤色的碗,以珊瑚紅釉為主,端莊而又大方,碗上呈現的有兩只黃鶴,清雍正,美得典雅,美得傳統,美得讓人沉醉。
此時,直播間已經有了二十萬人,不禁感慨互聯網的強大,關掉了直播間,我們與老人道別。
“真的感謝您這兩天帶我們制作陶瓷,東漢以來,幾千年的文化一定會傳承下去!”我說。
他轉頭往屋里走去,拿出兩個嬌小玲瓏的瓷器,兩個小人,一個小人身上刻的是荷花衣裳,手里捧著一朵花,歪頭輕笑著,一個雙手握拳,表情肆意張揚。他把兩個人裝起來,遞給我,讓我拿走。
我說:“爺爺這就不用了,我們還該謝謝您教我們大家做陶瓷工藝!”
他硬塞給我說:“哪里的話,我這把年紀還有人能跟著我學我高興還來不及,還要感謝你們為這項工藝進行傳播!”
簡單的說了幾句后,我和貓走在路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以前的采訪一直是粗略的走過,卻沒深入的了解其中的美麗與奧妙。
隨后又采訪了四家陶瓷店,通宵做完剪輯,累的趴在床上,盡管累,但我此時此刻卻享受這份累,我現在終于懂得了為什么那些人盡管如此的艱難如此的曲折,卻還是要奮不顧身地投入這項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