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所有蒙童都進入了圣廟正殿。
只見殿中有一座半人多高的銅香爐,香爐中三只手臂粗細的大香正冒著裊裊輕煙。
銅香爐之后,有一個更高一些、古色古香的檀香木架子,架子上供奉著一卷好像前世影視作品中看到的“圣旨”似的卷軸,看起來十分名貴,而且散發著一圈淡淡的光芒。
再后面,對著眾人的那一面墻之前,立著一塊黑色玉壁,玉壁十分巨大,幾乎充滿了整個墻壁,光滑的玉面上刻著一個大大的“圣”字,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簡青書四處打量,卻見最前面的李綱仔細整了整自己的衣容,高聲道:“蒙童噤聲肅容,聆聽《圣紀》,熟悉眾圣事跡、體悟圣道精神。”
一股淡淡的威壓以李綱為中心向四周散開,受此影響,那些正在竊竊私語的蒙童們紛紛閉上了嘴,正襟肅立看向李綱。
李綱十分滿意,對著銅香爐拜了三拜,將檀香木架子上的“圣旨”取下展開,開始念誦。
這一念便念了大半個時辰,各種駢文驪句、生僻詞匯不斷涌出,將簡青書聽得頭暈腦脹。
所幸他前世從小就是學霸,古文基礎不錯,這一世又是個肯下苦工的記憶機器,百家典籍牢記于心,因此倒也聽得明白李綱念誦的內容。
原來,那“圣旨”便是李綱所說的《圣紀》,其主要內容便是以夸張和藝術化的手法,詳細描述圣道源起與發展,歌頌歷朝歷代涌現出來的圣道英雄和大人物。
因此,它不僅僅是一本圣道的記錄之書,還可以稱得上是一本歷史書,記錄了不少圣痕大陸的歷史轉折與重大事件。
讓簡青書驚異的是,前任是個書呆子,除了死記硬背百家典籍之外對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他之前只是隱約覺得圣痕大陸的歷史和前世古中國的歷史很相似,但按照《圣紀》的描述,不僅僅是相似,簡直就是翻版。
《圣紀》在描述中稱,遠古時期,圣痕大陸災禍不斷,火山遍布、洪水泛濫、地震頻發,不僅天降巨石、地生烈焰等時有發生,而且世間沒有光明,人、妖、蠻、魔混居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之中,紛爭不斷。
之后古圣降生,造日月星辰分白天黑夜,尋得一絲自然火種造就光明;再然后先圣出世,誅惡獸治洪水驅妖逐魔,天下基本安穩,隨后才誕生了禹夏、殷商兩大王朝。
殷商末年,紂王受妖妃妲己迷惑,以酒為池,懸肉為林,荒淫無度,濫殺無辜,引百萬妖蠻入住都城朝歌,大肆封官許愿,并將深得民心的朝廷三公鄂侯、九候、西伯侯盡數定罪。
鄂侯被曬成肉干,九候被剁成肉醬,八十二歲高齡的西伯侯姬昌則被紂王下令永久囚禁于羑里古城,人族岌岌可危。
不料姬昌在古城獲得古圣帝羲和八萬字《連山》、古圣帝姜神農四千三百字《歸藏》的傳承,靜思七年融會貫通,進而寫成千古奇書《易經》,破碎虛空回到封地西岐,將《易經》傳給次子姬發,隨后駕六龍寶車升天。
姬發苦修《易經》,實力快速壯大,為免人族覆滅,在太公姜尚的輔佐下,聚大軍出西岐伐紂,一路摧枯拉朽,連連擊敗殷商守軍,直逼朝歌城下。
紂王聞聽,驚怒交加,急忙率領百萬殷商及妖蠻精銳出城迎戰。
當時紂王軍中有十一位蠻王、十七位妖王,開戰之時齊聚陣前,呼來狂風暴雨,喚起地動山搖,天空之中雷球滾滾不絕而下,西岐軍隊措手不及,損失慘重。
眼看大軍即將遭遇滅頂之災,姜尚立于中軍,左手甩出寒江金絲釣,鉤住一個個雷球,右手揮動厚土陰陽旗,聚集大地之力護住三軍將士。姬發則駕亢龍甲車御空而出,手捧《易經》不斷誦讀。
姬發誦讀不絕,《易經》中的文字一個個飛出,最后變成一座座巨大的黑色山峰,輪番轟擊紂王大軍,妖王蠻王召喚而來的狂風暴雨也被《易經》之力裹挾,化作萬千風刀雨劍,反而卷殺向紂王軍隊。
牧野之上,血流漂杵。
最后,十七位妖王被斬殺、十一位蠻王也只逃出了兩位,妲己不知所蹤,紂王于鹿臺自|焚而死,周朝得以建立,姬發自稱武王,追尊姬昌為文王。
周朝建立后,分為西周、春秋和戰國三個階段,無數杰出之士苦研《易經》,并結合諸多古圣先圣事跡加以體悟,創造出許多圣道流派與宗門。
儒家儒士、兵家兵士、法家刑士、名家辯士、墨家游士、道家術士、醫家醫士、農家農士、雜家雜士、縱橫家策士、陰陽家易士……士子慢慢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在此過程中,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兵家孫子、墨家墨子、縱橫家鬼谷子等等一大批圣人、亞圣、半圣不斷涌現,他們不僅著書立說,游歷四方,廣收門徒,傳道授業,還創辦了曲阜書院、墨家離宮等一批圣學之地,圣道學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直到戰國末年,兵圣秦無道聯手兵家與法家,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霸秦帝國,自認功蓋古今,稱“千古第一始皇帝”。地球上古中國的嬴政沒有出現,歷史開始有了許多似是而非的變化。
始皇帝秦無道將所有權力集于一身,先滅號稱匯聚天下士子及圣者的“稷下學宮”,后又搜盡世間兵器鑄十二座金人鎮于都城,以彰顯功績威懾各方,之后更是焚《詩經》《尚書》,坑殺術士,天下震動。
有與人族交好的東海龍族大圣痛惜《詩經》《尚書》被毀,圣道遭受重創,以萬里雷音責問始皇帝。
始皇帝開始時不發一言,繼而被喋喋不休的龍族大圣所激怒,提起御筆御紙親書《黃帝陰符經》中兵家圣言一道:“天發殺機,易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并將圣言扔向東海。
============
【注】:“焚書坑儒”在《史記》中的記載是“焚《詩》《書》,坑術士”,而非焚毀天下之書、坑殺天下儒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否真有其事在史學界也存有較大爭議。書中據此作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