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務會計與稅務籌劃(第8版)
- 王素榮編著
- 4061字
- 2023-01-06 18:23:54
1.4 稅務籌劃的基本方法
稅務籌劃的方法有很多,這里主要介紹恰當選擇稅務籌劃的切入點、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高納稅義務轉換為低納稅義務、稅收遞延和稅負轉嫁等內容。
1.4.1 恰當選擇稅務籌劃的切入點
稅務籌劃是利用稅法客觀存在的政策空間進行籌劃,政策空間體現在不同的稅種上、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上、不同的納稅人身份上及影響納稅數額的其他基本要素上。稅務籌劃應以稅法客觀存在的空間為切入點,研究實施稅務籌劃的方法。
(1)選擇稅務籌劃空間大的稅種為切入點。稅務籌劃可以針對一切稅種,但在實際操作中,要選擇對決策有重大影響的稅種作為稅務籌劃的重點。選擇稅負彈性大的稅種作為稅務籌劃的重點,稅負彈性越大,稅務籌劃的潛力也越大。
(2)以稅收優惠政策為切入點。國家為了實現稅收調節功能,在稅種設計時,都設有稅收優惠條款,企業如能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條款,就可以享受節稅效益。選擇稅收優惠政策作為稅務籌劃突破口時,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納稅人不得曲解稅收優惠條款,濫用稅收優惠,以欺騙的手段騙取稅收優惠;二是納稅人應充分了解稅收優惠條款,并按規定程序進行申請,避免因程序不當而失去應有的權益。
(3)以納稅人構成為切入點。企業進行稅務籌劃之前,首先要考慮能否避開成為某稅種納稅人,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減輕稅收負擔問題。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總體稅負比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總體稅負輕。但這些不是絕對的,在實踐中,要全面綜合考慮,進行利弊分析。
(4)以影響應納稅額的基本因素為切入點。影響應納稅額的因素有計稅依據和稅率。計稅依據越少,稅率越低,應納稅額也越小。進行稅務籌劃,要從這兩個因素入手,找到合理、合法的辦法來降低應納稅額。
(5)以不同的財務管理過程為切入點。企業的財務管理包括籌資管理、投資管理、資金運營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每個管理過程都可進行稅務籌劃。
在籌資管理階段,負債的利息作為稅前扣除項目,享有所得稅利益,而股息支付只能在企業稅后利潤中分配,因而債務資本籌資就有節稅優勢。通過融資租賃可以迅速獲得所需資產,保存企業的舉債能力,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也可以按規定在所得稅前扣除,減少了計稅基數。更重要的是租入固定資產可以計提折舊,進一步減少了企業的計稅基數,因此,融資租賃的稅收抵免作用極其顯著。
在投資管理階段,選擇投資方式時要考慮不同投資方式實際效益的區別;選擇投資項目時,國家鼓勵的投資項目和國家限制的投資項目,兩者在稅收支出上有很大的差異;在企業組織形式的選擇上,分公司與子公司、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采用不同組織形式的稅負是不同的。
在經營管理階段,不同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影響各期的利潤及應納稅所得額;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影響企業的所得稅稅負;對于一般納稅人來說,其采購對象是不是一般納稅人有很大的影響。
1.4.2 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優惠是國家稅制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政府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目的而對納稅人實行的稅收鼓勵。稅收鼓勵反映了政府行為,它是通過政策導向影響人們的生產與消費偏好來實現的,所以也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杠桿。無論是經濟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不把實施稅收優惠政策作為引導投資方向、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就業機會、刺激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加以利用。
稅收優惠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免稅、減稅、稅率差異、稅收扣除、稅收抵免、優惠退稅和虧損抵補。
免稅是指國家出于照顧或獎勵的目的,對特定的地區、行業、企業、項目或情況(特定的納稅人或納稅人的特定應稅項目,或由于納稅人的特殊情況)給予納稅人完全免征稅收的情況。充分利用免稅獲得稅收利益的關鍵在于:盡量爭取更多的免稅待遇,盡量使免稅期最長化。
減稅是國家出于照顧或獎勵的目的,對特定的行業、企業、項目或情況給予納稅人減征部分稅收。減稅可以是國家對特定納稅人的稅收照顧措施,也可能是出于政策需要對特定納稅人的稅收獎勵措施。充分利用減稅優惠獲得稅收利益的關鍵在于:盡量爭取減稅待遇并使減稅最大化,盡量使減稅期最長化。
稅率差異是指對性質相同或相似的稅種實施不同的稅率。稅率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客觀情況。一國境內的稅率差異往往旨在鼓勵某種經濟、某類型企業、某類行業的存在和發展,它體現了國家的稅收鼓勵政策。例如我國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基本稅率為25%,但高新技術企業適用15%的稅率,小型微利企業適用20%的稅率。充分利用稅率差異來獲得稅收利益的關鍵在于:盡量尋求稅率最低化,盡量尋求稅率差異的穩定性和長期性。
稅收扣除是指從計稅金額中減去一部分,再計算出應稅金額。稅收扣除與適用于特定范圍的免稅、減稅不同,稅收扣除普遍適用于所有納稅人。利用稅收扣除來獲得稅收利益最大化的關鍵在于:爭取扣除項目最多化,爭取扣除金額最大化,爭取扣除最早化。
稅收抵免是指從應納稅額中扣除稅收抵免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實行投資抵免所得稅政策。利用稅收抵免來獲得稅收利益最大化的關鍵在于:爭取抵免項目最多化,爭取抵免金額最大化。
優惠退稅是指政府將納稅人已經繳納或實際承擔的稅款退還給規定的受益人。優惠退稅一般適用于對產品課稅和對所得課稅。在對外貿易中,出口退稅是獎勵出口的一種措施。世界各國獎勵出口的退稅措施大致有兩種:一是退還進口稅,即用進口原料或半成品加工制成成品出口時,退還已納的進口稅;二是退還已納的國內銷售稅、消費稅和增值稅等,即在商品出口時退還國內已納稅款,讓其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從而增強其競爭力。利用退稅獲得稅收利益最大化的關鍵在于:爭取退稅項目最多化,爭取退稅額最大化。
虧損抵補是指當年經營虧損在次年或其他年度經營盈利中抵補,以減少以后年度的應納稅款。這種優惠形式對扶持新辦企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對具有風險的投資激勵效果明顯,對盈余無常的企業尤其具有均衡稅負的積極作用。為了鼓勵投資者進行長期風險投資,各國稅法大多規定,允許投資者將年度虧損結轉,即以與一定年度的盈余互抵后的差額計征所得稅。
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進行稅務籌劃時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注重對優惠政策的綜合衡量。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是多方面的,納稅人不能僅重視一個稅種,因為有時一種稅少繳了,另一種稅就要多繳。納稅人要著眼于整體稅負的輕重,從各種稅收優惠方案中選出最優的方案。
二是注重投資風險對資本收益的影響。國家實施稅收優惠是通過給納稅人提供一定稅收利益而實現的,但不等于納稅人可以自然地得到資本回收實惠,許多稅收優惠是與納稅人的投資風險并存的。資本效益如果不落實,再好的優惠政策也不能轉化為實際收益。
1.4.3 高納稅義務轉換為低納稅義務
所謂高納稅義務轉換為低納稅義務,指的是同一經濟行為有多種稅收方案可供選擇時,納稅人避開高稅點而選擇低稅點,以減少納稅義務,獲得稅收利益。
稅率的基本形式有定額稅率、比例稅率、累進稅率等。在累進稅率下,同樣是1元錢的所得,由于所處的收入區間不同,稅負是不同的。這樣,作為納稅人,完全可以通過收入與費用在不同納稅期的安排達到稅負較低的目的。如果是全額累進稅率,從高稅率往低稅率轉換的余地更大。
除了收入與費用的實現和認定對適用稅率高低有影響之外,獲利年度的確認、資本物的持有期、融資的不同方式、生產經營的組織結構等都可能使納稅義務發生從重到輕或從輕到重的變動與轉化。
1.4.4 稅收遞延
稅收遞延,又稱納稅期的遞延或延期納稅,即允許企業在規定的期限內,分期或延遲繳納稅款。納稅期的遞延有利于資金周轉,節省利息支出,以及由于通貨膨脹的影響,延期以后繳納稅款的幣值下降,從而降低了實際納稅額。
稅收遞延的途徑是很多的,納稅人從中可得到不少稅收實惠。特別在跨國公司迅速發展的今天,假定母公司位于高稅管轄權的地區,其子公司設在低稅管轄權的地區,子公司取得的收入長期留在賬上,母公司由于未取得股息分配的收入,這部分稅款自然就遞延下來了。現在只有少數國家在小范圍內對稅收遞延采取防范的措施,這對稅務籌劃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就稅收遞延來說,稅務籌劃的目標是在不違反稅法的前提下,盡量地延緩繳稅時間,這等于得到一筆“無息貸款”,并隨之得到很多額外的稅收好處。
稅收的重點是流轉稅和所得稅,流轉稅的計稅依據是收入,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是納稅人的收入減去費用后的余額。盡管推遲稅款繳納的方法很多,但可歸結為:推遲收入的確認和盡早確認費用兩種。對于費用的確認,應當遵循以下原則:凡能直接計入營業成本、期間費用和損失的,不計入生產成本;能計入成本的,不計入資產;能預提的,不待攤;能多提的,就多提;能快攤的,就快攤。
1.4.5 稅負轉嫁
稅負轉嫁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納稅人通過經濟交易中的價格變動將所納稅收部分或全部轉移給他人負擔的客觀經濟過程。在稅負轉嫁的條件下,納稅人和真正的負稅人是分離的,納稅人只是法律意義上的納稅主體,負稅人是經濟意義上的承擔主體。
稅負轉嫁分為稅負前轉、稅負后轉、稅負消轉和稅收資本化。
稅負前轉是指企業通過提高商品或生產要素價格的方法,將所納稅款轉嫁給購買者或最終消費者承擔,這是最為典型、最具普遍意義的稅負轉嫁形式。
稅負后轉是指納稅人將已納稅款向后逆轉給貨物的生產者。
稅負消轉是指一定的稅額在名義上分配給納稅人后,既不能前轉也不能后轉,而是要求企業對所納稅款完全通過自身經營業績的提高和技術進步等手段,自行補償其納稅的損失。
稅收資本化是指課稅商品出售時,買主將今后若干年應納的稅款從所購商品的資本價值中預先扣除。今后若干年名義上雖由買主按期納稅,但稅款實際上已經全部由賣主負擔。此種情況主要發生于土地買賣和其他收益來源較為永久性的財產上。
稅負轉嫁是企業進行稅務籌劃、獲得稅收收益的特殊而又重要的形式。稅負轉嫁意味著稅收負擔的終極承擔者不是直接的納稅人,而是其背后的隱匿者或潛在的替代者。稅款的直接繳納人通過轉嫁將稅負推給他人,自己只是承擔部分甚至完全不承擔任何納稅義務。納稅人實施稅負轉嫁策略,并不侵害國家利益,只是改變了稅款在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重新負擔狀況,沒有減少國家應收稅款的總量,這種行為并不違反稅法規定。
- 管致中《信號與線性系統》(第5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6小時高清視頻】
- Linux 編程基礎
- 朱大年《生理學》(第8版)考研真題和典型題詳解
- 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實務(中級)》(2010年修訂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王次炤《藝術學基礎知識》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匯編語言、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第3版)
- 新能源汽車技術(第2版)
- 機械結構設計技巧與禁忌(第2版)
- Verilog HDL與CPLD/FPGA項目開發教程(第3版)
- SPSS統計分析方法及應用(第二版)
- 財務軟件的比較與維護
- 程榮斌《刑事訴訟法》(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譚浩強《C程序設計》(第4版)章節專項練習及詳解
- 吳志宏《新編教育管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設計學概論(第五版·全彩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