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東佩服歸佩服,但是眼下兩人尚是對手,能不能逃脫生天,還是兩說,不由小心應對。
再瞧了瞧護在波才身側的管亥,司馬東放棄了偷襲的想法。
只是,此人手中的刀離司馬東也太近了,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若是一言不合,司馬東絲毫不懷疑此人會亂刀砍下,故不敢再挑黃巾的死對頭來講。
“京兆趙岐,在州郡里任職,因廉直且嫉惡如仇而讓人害怕。與元明真人編撰的《三輔決錄》聞名天下,可謂英雄。”
波才略微驚訝于司馬東的涉獵,本以為他會只講些名人名將,沒想到文學上有造詣的人不僅了解,也拿出來品評了。
隨即,他輕蔑道:
“此人隱居而沒有箕子的操守,任官沒有伊尹、呂望的功勛,皓首窮經,不過又一個‘楊雄’罷了。”
司馬東聞言有些抓耳撓腮,看系統在自個兒眼前的提示僅這幾個人,這些都不行,難道系統想要自己輸掉這局?
輸了會咋樣?自己和獵戶兄弟和高順、戚鄰會被俘虜,或殺或降,只能聽天由命了。
不是說不可以當山賊,真到那時候,自己山寨門都出不了。在這個前期游戲資源相當重要的游戲里,如果困在山寨里,不啻于慢性自殺。
突然,司馬東眼前一亮,剛剛黃巾軍,不,是黃巾賊還提到了教主。
那不如……
“吾聞巨鹿人張角,乃得道之人,四處奔走解民眾于倒懸、救病困于窮途,知天下之弊病舍己而揭竿,乃仁人義士也。”
張角之所以能結聯數十萬人,是因為這數十萬人甚至更多人,是當時社會里最底層最難熬的一批人。這些人缺衣少食,有為地主耕作全年,上繳了足夠糧食自己反而養不活一家人的,有被侵占田產的,有養不起小孩而棄嬰的,有付不起醫藥硬扛的,有衣不蔽體的。
這些人遇到有良心的父母官,尚能溫飽,遇到民事糾紛也能得到公正對待,但是東漢末期,政局混亂、貪官暴吏橫行。
這群本應肩負父母官責任的人都沆瀣一氣、魚肉鄉里,不僅沒有幫助底層獲得生存的必需品,反而要爭奪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
底層尚且如此,上層忙著爭權奪利,先是黨錮之禍,漢朝天子失去了士人的大部分力量支持,把一些位置讓給了無能的宦官勢力,這群人像蛀蟲一般,在大漢朝東西南北徹底埋下隱患。
后是朝廷財政的逐漸吃緊,國家財產都被那些依附得勢者的腐朽的買官者、裙袖者分割完畢,在西邊的羌亂連年下,朝廷甚至發出了“棄涼州”的朝議。
北方烏丸、鮮卑也不斷南下劫掠,南邊勾結蠻族造反,東境的山越也蠢蠢欲動。漢朝政府面對著嚴峻的內外部問題。
于是在這個背景下,張角發起的互幫互助的太平道,是贏得了絕大多數人支持的教義。
起事的時候,很多官員直接投降或者故意棄官而逃。
不以成敗而論,說他是當時民心所向,絕不為過。
波才聞言,身子又是一顫,扶劍的右手不由再度緊緊一握。
這也是他當時甘愿拜入張角教下的原因。
就如高順,本來是正常的合法公民,因為上面一句話,就算自己過往衛國戍邊、揮灑了熱血,有功于大漢,但是仍然避免不了被打入奴籍的命運。
從推動社會進步來講,張角是足夠稱英雄的。
“哎,教主深謀遠慮,可惜武略不足,惜敗于涿郡劉備之手,而后病沒于軍中,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教主為千萬生靈而慮,卻是當得英雄之名。只是可惜起義失敗,為官府所不容,只書其暴不聞其義。”
“若非聽聞教主身隕,我波才豈會逃入深山。”
張角亡故后,他兩個弟弟雖有些本事,但可沒有統合三十六方教徒的能力。
就比如張角失利于董卓劉備之手而病故,尸骨未寒之際,張寶氣的當場下了毒咒,詛咒那兩人必定創業無果、死于半途。
本來兩軍對陣刀劍無眼,誰也怪不了誰,但是你這怪到對方將領身上就有些過了。況且張角也沒死戰場上,是回去病死的。
只是可惜了董仲穎和劉玄德,白白挨了這一道。
早看穿張角兩個弟弟的波才,剛渡過黃河,看著大河濤濤,只覺無路可走,落得率領殘余部眾投靠山賊的結局。
直至今日,聽聞教主仍被當世人記得,心中有些寬慰,也感嘆于世事無常。
困于深山,有志難伸,讓波才有些索然無味之余,對于突如其來的人事充滿了耐心。
教主已經逝世多年,當年他的尸骨還是自己派人悄悄收攏的。
司馬東看他不反對也不贊同,只是說時世不同,有些猶豫。
“這……”
司馬東思索再三,只得拿三國演義的劇本。
“幽州劉伯安,可為英雄乎?”
波才回道,
“劉虞雖系宗室,寬厚有恩于北州百姓,乃楚得臣之忿,兼宋襄公之愚,實為不知因果、沽名釣譽之輩。”
“如孫堅、韓馥、袁術、劉焉等輩皆何如?”
波才笑道,
“除劉焉算是有志之人,不過心懷異志,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
司馬東聞言,內心驚訝不已。
心想在此信息如此落后的時代,眼前人還能對天下各路英杰了如指掌,真是奇才!
不過,孫堅怎么也成小人了?此時他還未與路中餓鬼袁術有勾連,也沒刺殺刺史、太守的事跡,怎么成小人了?
似乎看出司馬東的心思,波才語氣不復冰冷,溫和道:
“孫堅此人乃手下敗將,若非當年未找到他,恐怕已是一具枯骨了。”
“此人輕剽好戰,不拘禮法,好利忘義。若是兩軍對戰尚無其余說法,只是居于廟堂恐會為人所不齒,最終輕率而亡也并非不可能。何足為英雄!”
司馬東本來多了個心眼,沒有光顧著自說自話,見雙方漸入佳境,波才也被調動起來,便將表演的話筒交還到波才手里,滿臉慚愧道:
“舍此之外,東實不知。”
波才道:
“夫英雄者,起于青萍之末,成于微瀾之間。”
“今天下英雄……”
話拖著長音,波才上下打量著司馬東,
“今日觀之,前有矯詔天下的曹操,今有夜問英雄的司馬如正也。”
司馬東聞言一驚,隨即笑道:
“天下人都知道他矯詔,卻泰然自若的曹孟德自然是英雄,東不過初出茅廬為友奔波而已,如何當得?況且眼前尚有一人為何不提。”
“才是不是英雄,才自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