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導言

關注并引導兒童的發展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教育對于成年人來說,歸根到底就是自我認識和理性的自我引導,對于兒童也是如此,但二者之間也有差別:雖然成年人也需要引導,但由于兒童尚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因此如何引導他們便成了重中之重。如果我們放任兒童自由成長,給他們兩萬年左右的充裕時間,在良好的環境中自我發展,他們也可能最終會達到成人文明的標準。但這顯然是異想天開,因此成年人必須注重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對其的引導。

對兒童進行引導,最大的障礙是缺乏了解。成年人了解自己,了解內心的愛恨情仇,簡而言之,就是了解自己的心理,已是實屬不易。想要了解兒童,并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之上去引導他們,更是難上加難。

個體心理學專門研究兒童心理,一是因為兒童心理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二是因為兒童心理對于研究成人的特征和行為也有一定的啟示。同其他心理學不同的是,個體心理學不允許理論和實踐脫節。它強調人格的統一性,研究人格在發展和表現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從這一觀點來看,科學知識本身就是生活智慧,不管是心理學家、父母、朋友還是個體本身,只要了解了這些從“錯誤”中汲取的知識,就可以將其付諸實踐,以用于兒童的人格引導。

個體心理學的這種方法,使其各項理論觀點密不可分,并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個體心理學認為個體行為是在統一人格的驅動和引導下產生的,因此個體行為反映了個體的心理活動。所以,在這一開篇章節中,我們將個體心理學的觀點呈現為一個整體,在后面的章節中,我們再用更多的篇幅,探討本章提出的各種相互關聯的問題。

人的發展存在一個根本事實,即人的心理是一種動態的、有目標的奮斗過程。兒童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在不斷努力,不斷發展,以實現對偉大、完美和卓越的追求,這一目標在無意識中形成,且無時不在。這種有目標的奮斗反映了人類特有的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同時,也主宰著人類一生中所有的具體行為,甚至還主宰著我們的思想,因為我們的思想并非完全客觀的,而是與目標和生活方式相一致的。

人格的統一性隱藏在每個人的身上。每個個體都表現出人格的統一性,而個體也塑造了人格的統一性。因此,每個人既是畫作,也是畫家。我們雖然創作了自己的人格,但技藝并非爐火純青,對自己的靈魂和肉體也并非了如指掌。

提到人格的建構時,需要提防一種缺陷:人格的統一性及其特定的風格和目標,并非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個體對生活事實的主觀看法之上。人對事實的理解和認識,并不等于事實本身。因此,人類雖然生活在同一個事實世界中,卻塑造了不同的自己。每個人都會根據個人看法來組織自己的生活,這些個人看法中有正確的,也有不那么正確的。因此,我們必須以個體的成長過程為背景,看待其錯誤和失敗,尤其要避免在個體的童年早期做出錯誤判斷,因為這些偏頗的認知會影響其隨后的人生軌跡。

讓我們來看一個臨床上的具體案例。有一位52歲的女士,總是貶低比自己年長的女性。她提到在她很小的時候,因為姐姐集所有寵愛于一身,所以她常常感到羞辱,覺得自己不受待見。如果運用個體心理學中的“縱向”觀察來分析這個案例,就會發現,這位女士從童年到現在,都存在著同樣的心理機制和心理動態,她總是害怕被輕視,每當看到別人要比自己更討喜時,內心就會憤懣不平。哪怕我們對這位女士的其他生活經歷或人格統一體一無所知,但我們依然可以依據以上已知事實來彌補我們的認知空白。在這方面,心理學家如同小說家一樣,運用一條明確的主線,包括其所作所為、生活方式、行為模式等,在保證其人格的完整性的同時,來建構一個人。優秀的心理學家甚至可以預測到這位女士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清晰地描述出與其人格“生命線”相伴而生的各種特征。

所有兒童都有與生俱來的自卑感

個體的奮斗,或對目標的追求,塑造了個體的性格,其前提是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人的自卑感。所有兒童都有與生俱來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會激發其想象力,也會促使他們改善自身處境。處境的改善會降低自卑感,乃至消除自卑感。心理學視之為一種心理補償。

值得一提的是,自卑感和心理補償機制也大大增加了人們犯錯的可能性。自卑感可能會促使個人實現客觀意義上的成就,但也有可能導致純粹的心理調適,加深個體和客觀事實之間的鴻溝。或者說,自卑感可能會非常強烈,使得克服自卑感的唯一方式就是發展心理補償機制,雖然這樣做滿足了心理上的需求,但在行為上可能完全無濟于事。

有三類兒童的性格明顯表現出補償性的特征:第一,天生病弱或殘疾的兒童;第二,從小受到嚴厲教育,處于缺愛的家庭氛圍里的兒童;第三,被溺愛的兒童。

這三類兒童分別代表了三種基本的非正常成長環境,對于研究較為正常的兒童也有所啟示。并非每個兒童天生殘疾,但令人詫異的是,很多兒童表現出的心理特征,或多或少與第一類病弱殘疾兒童相吻合,尤其是那些嚴重殘疾的兒童。而溺愛或者缺愛的兒童,他們在不同程度上也都有第一類兒童的心理特征,或者兼具以上兩種心理特征。

以上三種處境會讓兒童產生不滿足和自卑感,使其形成超越自身能力的野心。自卑感和追求卓越是人類生活中同一基本事實的兩個方面,二者不可分割。在病理學上,對于過度自卑和過度追求卓越,很難說哪種危害更大,因為二者通常按照一定的規律此消彼長。過度自卑誘發過度膨脹,毒害兒童心靈,使他們永不滿足。這種不滿足源自過度的野心,不會對生活產生任何積極影響。而且,過度的野心會逐漸與其品性習氣融合在一起,隨時刺激兒童,讓他變得極度敏感,時刻提防自己是否會受到傷害或被人輕視。

《個體心理學雜志》上有不少這樣的案例,這樣的兒童長大成人后,能力得不到發掘,變成別人眼中“神經兮兮”或者性格乖僻的人。他們做事情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這種狀態發展到極端,他們就會發展成不負責任的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無論是道德上還是心理上,他們絕對是自我主義者。我們發現,他們中的一些人逃避生活現實,無視客觀事實,為自己建立了一個新的世界。他們做著白日夢,沉溺于虛幻的想象,將其奉為現實,以期得到心靈上的安寧。借助想象構建出所謂的現實,以達到心靈與現實的和解。

社會情感是兒童健康發展的晴雨表

心理學家和父母需要觀察兒童表現出的社會情感,將此作為判斷兒童成長的一個標準。這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和決定性因素。任何擾亂社會情感的因素,都會產生不利于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可以說,社會情感是兒童健康發展的晴雨表。

個體心理學的教育方法都是圍繞社會情感展開的。為了讓孩子能為將來的生活做好充分準備,父母或者監護人不能讓孩子只與一人建立緊密聯系。若是這樣,孩子勢必不能為將來的生活做好適當的或充足的準備。

了解兒童社會情感的發展情況的一個好方法,就是觀察他入學時的表現。初入校園,是兒童面臨的最早的考驗,也是最嚴峻的考驗。在學校這個新環境中,可以看出兒童是否準備好面對周圍的一切,尤其是有沒有準備好面對陌生人。

由于不知道如何幫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很多成年人長大以后回顧學校時光時,都覺得是噩夢一場。當然,如果學校管理得當,就可以彌補兒童早期教育的缺失。好學校不能只做書本知識的灌輸者,還應當做生活學問和藝術的傳授者,應當是家庭和廣闊現實世界之間的協調者。但在等待好學校出現以彌補父母教育缺失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家庭教育的弊端所在。

由于學校環境尚不理想,所以家庭教育失誤帶來的各種問題,會在學校當中顯露出來。如果父母沒有教導兒童如何與他人交往,那么兒童進入學校后就會感到孤立無援。甚至,他們會被視為怪胎,而這種看法又會逐漸加重孩子的孤僻心理。他們在健康成長的道路上受挫,從而變成問題兒童。人們通常把這個問題歸咎于學校,而實際上學校不過是把家庭教育中潛在的問題暴露出來而已。

問題兒童在學校里能否有進步,個體心理學還沒有定論。我們能證實的是,兒童剛入學就遭遇挫折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與其說這是學習上的失敗,不如說是心理上的失敗。這說明他們開始失去自信。他們體會到一種挫敗感,開始逃避一些有意義的任務,放棄腳踏實地的努力,轉而追求捷徑和自由。他們不走世人認可的正軌,而是追尋自己的捷徑,通過獲取優越感來彌補自卑感。這條路對失去信心的人頗具吸引力,因為這樣能最快捷地獲得心理滿足。摒棄社會和道德上的責任感,打破法則,使他們更容易成功,獲得征服的快樂,這比走社會認可的道路要輕松得多。但是,不管表面看起來多么勇敢、多么無畏,走捷徑卻暴露了他們內心的膽小懦弱。這樣的人只做萬無一失的事,以此來凸顯其優越感。

就像我們之前研究的犯罪分子,他們表面上無所畏懼,不計后果,實則內心深處充滿恐懼。通過許多細微的跡象也可以看出,表面上勇敢的兒童,在沒什么危險的環境下,會暴露出內心的脆弱。例如,某些兒童在站立的時候,總是倚靠著某物,沒有挺直腰板。用傳統的方法訓誡兒童,用舊思維看待這些事,只能治標不治本。人們總是這樣教育孩子:“站有站樣,坐有坐樣!”事實上,重點不是孩子的站姿,而是他總是需要支撐或幫助。通過懲罰或獎勵,雖然可以輕易地勸導兒童改掉壞毛病,但是兒童渴望得到支撐或幫助的這一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一個好的教育者,可以讀懂這些跡象,并運用同情和理解之心,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通常我們可以從某一跡象中,看出兒童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特點。例如,兒童總是喜歡靠著什么東西,從這樣的壞習慣中可以看出兒童肯定有焦慮、依賴等心理。將他與我們熟知的其他同類兒童對比,重構這一性格特征,可以看出這就是被溺愛的孩子。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缺愛兒童的性格特點。這類兒童的性格特征在窮兇極惡者的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類惡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童年時期都遭受過惡劣對待,由此形成了冷酷、嫉妒、憎惡的性格,見不得旁人幸福。嫉妒心強不只在窮兇極惡者身上才有,很多正常人也有這種心理。這類家長不允許孩子比自己小時候更幸福。我們發現,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親生父母和孩子之間,就連沒有血緣關系的監護人和兒童之間也是如此。

這樣的觀點看法并非出于惡意,而是反映了從小就被惡劣對待的人的心理。他們長大后,還會編造出各種自認為正當的理由來教育孩子,比如“不打不成器”。這些家長總能說出很多證據和案例來證明自己有理,但事實證明,獨斷死板的教育模式是無法說服別人的,也注定徒勞無功,只會疏遠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距離。

心理學家通過探究各種不同表征并將它們關聯起來,再經過實踐建構出了個體的人格系統。借助這個系統,人們就可以揭示個體隱蔽的心理過程。雖然通過對個體人格某一方面的考察能夠揭示整體人格的某種特征,但是只有當所考察的每個方面都表現出相同特征時,結果才令人滿意。個體心理學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因此尤為要注意的是,概念框架和理論體系不能呆板、機械地生搬硬套到被研究者身上。我們研究的重點是個體,不可能從一兩種表現中就得出深刻的結論,而是要在其中發現所有的可能性來支撐我們的論點。只有成功地驗證假設,能夠從某人的行為中的其他方面找到相同的執拗和信心不足的特征,我們才能肯定地說,他的人格中包含這兩種特征。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對象并不理解自己的行為表達,因此無法刻意隱藏真實的自我。了解研究對象的性格,不能通過他對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要通過他的行為。這并不意味著他故意欺騙,而是因為一個人有意識的思想和無意識的動機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只有保持中立又富有同情心的旁觀者才能彌補這道鴻溝。這位旁觀者——無論是心理學家、父母,還是教師,都應該基于客觀事實去闡釋他人的性格。這些事實體現了個人追求,雖然其本人可能并未意識到這一點。

因此,人在回答下面三個關于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基本問題時的態度,最能展現真正的自我。第一個問題涉及社會關系,這個問題我們之前在探討對現實的客觀看法和主觀看法的矛盾時已經探討過了。社會關系也會表現為某一特定任務,即如何結交朋友,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遇到社交問題時,個體該如何處理?如果一個人說朋友和社交完全“無所謂”,那么“無所謂”就是他對這個問題的回應。從這種態度中,我們就能看出他的人格的傾向和構成。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的是,社會關系不僅僅是面對面和朋友交往,還包括這些關系的抽象屬性,例如,友誼、戰友情、真誠、忠誠等。如何處理社會關系能看出某個人對這些抽象觀念的認識。

第二個問題是人想要如何度過一生,即在社會分工勞動中,他想發揮什么作用。如果說社會問題由超越自我的“我—你”關系決定,那么也可以認為,第二個問題由“人—世界”的基本關系決定。如果把所有人當作一個整體性的“人”,這個“人”就得與世界好好相處。他想從世界中得到什么?和第一個問題一樣,這并非單方面或者個人所能解決的,而是人與世界關系的問題。在這個雙邊問題中,不由一個人說了算。成功不由個人意志決定,而與客觀現實有關。因此,人對擇業問題的回應及其回應方式,反映了他的性格和生活態度。

第三個問題源自人分兩性這一事實。個人的主觀意愿依然不能解決問題,而是要通過兩性關系的內在客觀邏輯來解決。我要如何和異性相處?這并非典型的個人觀念,而是要全面、仔細地考慮異性關系,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之道。顯然,不能正確處理愛情和婚姻問題,也顯示了某種人格缺陷。解決不當就會帶來惡果,這也可以從人格缺陷的角度來解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通過某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發現其生活的總體風格和特定目標。人的目標無所不能,它決定著人的生活方式,并通過一言一行反映出來。如果一個人的目標積極向上,且指向生活中有建設性的一面,那么,在個人解決問題的方式中,目標的積極作用就會顯現出來。所有的解決方式都會展示出建設性的意義,個體也會因此感受到幸福,感受到一種價值和力量。相反,如果目標指向消極,那么,個體連基本問題都解決不了,也就無法獲得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后所帶來的快樂了。

所有這些基本問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由于社會生活中的這些基本問題會帶來某些特定任務,這些任務只有在社會的大背景下,或社會情感的基礎上,才能順利完成,所以這種關系會越來越密切。我們從記事開始就處理這些任務,在與兄弟姐妹、父母、親戚、熟人、戰友、朋友和教師的相處中,觀察、交流、傾聽,我們的感官也隨著對社會生活的感悟而逐步完善。這些任務會以相同的方式貫穿人的一生,無論是誰脫離了與其伙伴的社會交往,他的一生都注定要失敗。

個體心理學有充足的理由認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是“正確的”。偏離社會標準必然引發與客觀規律和客觀現實之間的沖突。與客觀性相違背的沖突首先使人感覺自己毫無價值,隨之使受害者衍生同等甚至更強烈的報復心。最終,我們可以說,偏離社會標準就是違背我們每個人固有的社會理想,而這種社會理想,我們正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遵守著。

個體心理學尤為強調社會意識可以用來檢測兒童是否正在成長,因此,以此來理解和評估兒童的生活方式便變得易如反掌。兒童一旦遭遇生活問題,就會像考試一樣,能看出他們是否已做好“適當的”準備。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得知,他們是否擁有社會情感、勇氣、理解力,以及積極的目標。接下來,我們就要識別兒童積極努力的方式和節奏、自卑的程度和社會意識的發展情況。所有這些因素都密切關聯、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堅不可摧,直至弊端顯露,方才重新建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临江市| 通州区| 临江市| 中宁县| 内乡县| 珠海市| 抚顺县| 郸城县| 呼伦贝尔市| 钟祥市| 图们市| 巴林右旗| 彝良县| 锦州市| 远安县| 开化县| 宜宾市| 顺义区| 永济市| 曲水县| 南岸区| 台北县| 武平县| 巴塘县| 新和县| 南宫市| 南靖县| 光泽县| 嘉善县| 诏安县| 开化县| 安新县| 洮南市| 中阳县| 河源市| 宾川县| 英超| 尼勒克县| 元江| 江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