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鵲巢
書名: 詩經(國學啟蒙書系列)作者名: 韓震主編本章字數: 1362字更新時間: 2014-11-24 12:05:16
【原文】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注釋】
①維:無實義。②鵲:指喜鵲。③鳩:指布谷烏。布谷鳥不愛筑巢,常占據其他鳥筑的巢。④百兩:兩同“輛”。指很多車輛。⑤御:同“迓”,迎接。⑥方:指占有,占據。⑦將:護送。③盈:滿。⑨成:指結婚儀式完成。
【譯文】
喜鵲在樹上筑巢,布谷飛來居住它。這位姑娘出嫁啊,百輛車駕迎接她。
喜鵲在樹上筑巢,布谷飛來占據它。這位姑娘出嫁啊,百輛車駕護送她。
喜鵲在樹上筑巢,布谷飛來占滿它。這位姑娘出嫁啊,百輛車駕娶進她。
【啟示】
一位富家女出嫁,場面非常壯觀,滿載財物的車一輛接一輛,龐大的迎親隊伍綿延好幾里地。喜慶的音樂,歡呼的人群,在眾人的祝福聲中,她完成了婚禮。
【典故】
大禹治水為蒼生古時候,黃河經常泛濫成災。在堯為帝王時,中原一帶經常洪水泛濫,淹沒莊稼和房屋,使百姓貧病交加、流離失所。堯四處求訪治水的能人,后在眾臣的推薦下,他啟用夏后氏的首領鯀治理洪水。
鯀辦事果斷,但剛愎自用。他只知道水來土擋,造堤筑壩,堵截洪水,結果洪水依然沒有治好。鯀治水用了9年時間,直到舜繼承帝位,洪水也沒退,反而泛濫得更加肆無忌憚。舜大怒,下令革去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后來鯀就死在那里,再沒有回來。
舜面對奔騰的洪水,同樣束手無策。他征求大臣的意見。看誰能治退洪水,大臣們說:“非禹莫屬,雖然他是鯀的兒子,但德行修養大不相同,禹做事認真,為人謙遜。儉樸善良,而且智慧超常。”舜當即決定派禹去治理泛濫的洪水。
禹身負治水重任,父親的死又給了他很大壓力,因此,他下決心,一定要平復水患,拯救萬民,完成父親留下的事業。
禹不敢怠慢,他決定用疏導的方法將黃河水引走。當時,禹剛剛新婚,但他毅然離別妻子,帶著契、后稷等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
禹常常手拿準繩和規矩,小心謹慎地各處測量、勘探,同時他發動各地群眾一起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禹都在和人民一同運石伐木,開河挖渠。這項浩大的治水工程在風霜雨雪中緩慢而艱難地進行著。
一天,禹正帶人由甘肅積石山一路疏通黃河河道而下,走到黃河中游(今山西河津和陜西韓城交界地),有一座大山擋住了黃河的去路。禹看到黃河水疏通不暢,水位逐漸升高,就立即叫人將大山劈開一個豁口,黃河水立刻奔瀉而出,至此暢通無阻,禹即將此處命名為龍門。后世人為追念禹,把龍門又稱作禹門口。另外,還有一處大山,禹在那里鑿了三道門,把它們稱為神門、鬼門、人門,這也就是今天著名的三門峽。禹的足跡可以說踏遍了黃河兩岸,所到之處皆令水流暢通。無所阻礙,黃河水終于被制服了。
禹前后共花了13年時間治理黃河,他人累瘦了,指甲磨禿了,腳底生了腳墊。其間,他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天,禹治水經過自家門前,聽到妻子涂山氏生的兒子啟正啼哭不止,可他沒進去看一眼,狠了狠心,又奔向被水淹沒的河灘。
禹的使命順利完成。舜看到昔日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偉岸的輪廓,荒棄的農田變成豐滿的糧倉,百姓也都重建屋舍,過上了幸福生活,激動萬分。他召見禹,讓禹談治水之道,禹卻謙遜地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我只是采納眾人良好的建議而已。”舜大喜,他知道自己擁有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賢才,于是便把部落首領的位置禪讓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