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直下荊州
- 誅清
- 一袖乾坤
- 2005字
- 2025-05-28 09:00:00
荊州又稱江陵。
荊州府的府治便在江陵縣。
從夷陵出發,一路順江而下,過宜都、松滋、上百里洲即可抵達江陵。
李太白有詩云,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白帝城位于奉節縣,從奉節到江陵一日肯定是不可能的。即便是順江而下,也需要至少兩日。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三峽水流湍急,江中藏有不少暗礁。
劃船者需要十分謹慎,稍有不慎就會撞到江中暗礁,船毀人亡。
不過,忠貞營此番是從夷陵出發,已經過了三峽段,水流相對平緩。
別說一日了,便是半日即可抵達荊州。
不過李來亨并沒有因此而掉以輕心。
雖然他內心很清楚荊州清軍數量并不會很多,但是職業性的謹慎讓他提前派出哨兵前去打探消息,確保清軍不會在江中布下攔江鐵索。
這玩意對于水師的限制作用還是很大的。稍有不慎,水師戰船就會中招。
在李來亨看來,能夠避免的風險還是應該盡可能的避免。
文安之對于李來亨自然是無條件信任的,大小事宜皆是委任給李來亨。
畢竟這段時間以來李來亨的發揮十分完美,幾乎沒有拉胯的地方。
這一點文安之也是看在眼里的。
“三原候,此次攻打江陵老夫有一個想法,可否在拿下江陵城后盡可能的不要殺俘?”
文安之畢竟是一個文人,便有文人的柔軟心腸的一面。
在他看來,駐扎在江陵城中的清軍基本都是綠營兵,都是漢人。
如若他們負隅頑抗,自然該死。
但若是已經城破投降,或許可以饒他們一命?
當然他說這話時乃是商量的語氣,并沒有過于的強勢。
他也知道外行指揮內行乃是兵家大忌。
大明朝有太多文官指揮武將釀成的慘敗了。
文安之雖然精通兵法,但畢竟是紙上談兵。
許多用兵的細節他是不可能像李來亨等武將清楚的。
“回稟文督師,其實末將也是這個想法。”
李來亨朗聲說道。
李來亨的回答著實令文安之吃了一驚。
原本他以為李來亨會對他的想法嗤之以鼻,再不濟也是會委婉的拒絕。
可誰曾想李來亨竟然和他的立場一致。
這多少令文安之覺得有些好奇。
“三原候也覺得這些俘虜罪不該死?”
“倒也不能夠這么說,末將只是覺得我們適當的調整對俘虜的政策,可以使得更多的清軍士兵愿意投降。”
李來亨的考慮并非沒有道理。
事實上,清軍綠營的戰力并不比明軍高,無非是扯虎皮做大旗,背靠八旗軍吆五喝六。
實際上單拎出來,他們未必是明軍的對手。
之所以他們肯替八旗軍賣命,一方面確實是軍餉給夠了,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投降多半難逃一死,所以會頑抗到底。
但如果明軍在一定程度上調整策略,讓這些清軍綠營兵們知道他們投降能夠活命,那么或許這些清軍綠營兵們就會權衡形勢,及時放下兵刃獻城。
這對于明軍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畢竟只要攻城就肯定會死人,無非是死的多少罷了。
對于明軍而言,每一名將士的生命都是寶貴的。
這些都是明軍珍貴的資源。如今明軍和清軍實力的差距主要就體現在軍隊數量上。
如果可以憑借最小的代價消耗對方的士兵數量,而保有自己的有生力量,那么絕對是血賺的。
消耗對方并不一定要斬殺,轉換更是一記釜底抽薪的方法。
在李來亨看來,此計謀乃是陽謀,若是用的好了,絕對可以一石二鳥。
當然這個法子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
譬如萬一敵軍詐降,或者投降之后見況不對又有反復。
這種情況會造成一些很頭疼的局面。
但是李來亨覺得還是應該試一試。
“小老虎,你這說的是什么。你要饒了那些投降的二韃子?這些二韃子為虎作倀,投敵叛國,有什么好同情的。你同情他們,可他們的手上沾滿了同胞們的鮮血!”
郝搖旗聞聽此言,登時就不干了。
文安之說出這番話他是能理解的。畢竟文安之是個文人,文人總歸是矯情的,柔弱的,怕見血的。
但是李來亨可是一介武夫。
身為一只虎李過的義子,他應該明白慈不掌兵。
何況這仁慈還是對敵軍俘虜的。
這怎么像話啊!
“郝叔叔你先別急,且聽我一言。這些二韃子固然可恨,但是我們如果盡數殺俘,你可曾想過反而會激發他們的斗志,令他們拼死抵抗?這樣一來,我們自己的弟兄將士又有多少要做無畏的犧牲?”
李來亨知道郝搖旗是一個直腸子,腦袋也不轉彎的。所以他必須要讓郝搖旗先冷靜下來,再一點點的跟他掰扯。
“這...”
郝搖旗聽得直撓頭。
“道理是這么個道理,可你若是刻意的縱容這些家伙,豈不是會讓他們覺得我們人善可欺?”
郝搖旗連連搖頭道:“到時他們就可以隨意戲耍我們,見況不妙就投降,等到我們走了再舉起叛旗。”
郝搖旗說的這點其實在這個時代非常普遍。
大部分情況下獲勝一方殺俘并不是因為他們嗜殺成性,而是因為解決不了俘虜反復的問題。
一旦他們主力離開或者風向有變,這些俘虜就會換了一副樣子,著實是令人恨的牙根發癢。
所以為了從根本杜絕這種現象,獲勝一方都會選擇殺俘,一了百了,永除后患。
李來亨知道不能夠以一個現代圣母的角度去帶入古人的視角,但是他還是覺得不殺俘是利大于弊的。
“我們可以在破城后和綠營俘虜約法三章,第一次投降者不殺。但若他們投降之后再度反叛,則立斬不赦。如此一來,綠營俘虜心中便也有了底,我們也做到了仁至義盡。”
稍頓了頓李來亨話鋒一轉道:“不過,若是我們在兩軍交戰中捉到了八旗俘虜,宜就地格殺以絕后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