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底線
- 三十歲以后的沉思
- 孫策大人
- 1269字
- 2022-12-14 00:05:36
人都是有底線的。人生于世,都應該有自己恪守的行為準則,沒有行為準則的人生,就像是脫韁的野馬在草原上狂奔,隨時都有陷入沼澤的危險。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枷鎖限定了你的行為邊界,但是又保障了你在邊界內的絕對自由。
在社會生活中,人的底線無非就三條,法律、道德和自我要求。關于底線的遵守,有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先滿足法律要求,其次滿足道德要求,再次滿足自我要求;另一種思維方式則是,先守住對自我的要求,如果不行就守住道德底線,實在不行就一定要守住法律要求。這兩種思維方式,我更喜歡后者,因為在后者看來,如果僅僅守住了道德底線也意味著自己已經在自我要求的防守上失敗了,而第一種思維方式,可能會覺得只要不觸犯法律就算是小小的勝利,殊不知那只是對個人道德的最低要求而已。
一個人對自我的要求是跟個人修養息息相關的,它高于道德對個人的要求的。自我要求與個人的崇高理想理想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崇高的理想,整日渾渾噩噩,無所事事,那也談不上會有高于道德的自我要求。自我要求很重要,當一個對人生有了深刻思考之后,就會明白自我要求的力量遠遠大于道德和法律的約束。
道德是整個社會的行為標準,而人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遵守社會的道德約束理所當然的。中國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根本,對于一個人道德的重視程度遠遠超出西方文化。在中國社會中,一個人的成就想要被肯定必須以這個人的道德水準為前提,而對那些行為卑劣、沒有個人操守的人,即便他獲取再高的成就,也不會被社會所接受。
社會對于個人最嚴格的約束就是法律,法律是對道德的最低要求,換一種說法,只有極為不道德、突破了道德底線的行為才會被法律所約束。所以,違法絕對不是因為運氣不好,而是自己的惡劣行為,才必須以法律的手段來制約。我相信沒有人愿意去觸犯法律,因為一旦觸犯,自己很可能會失去寶貴的自由和時間,并且沒有回旋的余地。
底線是一點點被突破的,個人在底線的防守上不應該存在僥幸心理。任何事情,一定會有東窗事發的那一刻,所以一旦有可能會突破底線,就要意識到它可能帶來的后果。底線的突破會讓人上癮,這是人的天性,難以恪守個人底線的人更難以抵抗人類的天性。這種天性從小時候偷吃糖果開始,一直到成年都會保留,每天偷吃糖果的小孩子不會考慮蛀牙的危害,只有在牙齒已經壞掉,疼痛難忍的時候才開始嚎啕大哭。突破底線的行為,一定是一個負和博弈,而這博弈后的失敗方,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自己的家庭、事業、名譽。在每一次需要思考底線在哪里的時候,要深入思考一下突破底線后自己可能失去的東西,是否是自己能承受的。在社會上,因突破一次底線而身敗名裂、妻離子散的大有人在,當你在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徘徊的時候,要想清楚,你是否愿意冒險成為其中的一員。
一個人所犯的錯誤終將需要自己來承擔,而想要彌補突破底線后所造成的傷害,又何其之難。但是,任何時候任何事,只要活著就一定還有機會。想要彌補之前所犯下的過錯,關鍵在于你是否真正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并且愿意付出一切去彌補它,而這個彌補的過程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之久,但是只要肯努力就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