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惠州衛要發兵去剿殺張安之時,廣州府從化縣的明軍也迎來了長寧軍的攻襲。
從化是座小城,周長也才兩里,城高一丈五,城厚約一丈,城中居民不過千。
三千多長寧軍洶涌而至,只一波沖擊便攻破了從化城門,殺入了城中。
明軍只有一千人,面對三倍于己的敵人,根本就生不起抵抗之心,在敵人沖過來時,有人下意識的丟下了武器。
一個兩個三個,武器落地的叮叮當當聲中,夾雜著降聲一片。
就這樣,從化縣落入了長寧軍手中。
屠珅覺得,如果別處明軍也如此不經打,那他駐守從化,便要錯失很多功勞。
確實,明軍大多孱弱,南方更甚,可若說功勞易得,那也過于樂觀了。
肇慶府,廣寧縣地界。
前來攻打廣寧縣城的長寧軍共有兩千余人,因不熟悉路途,他們便在當地找了個向導。
“阿叔,你知道去長寧縣城的路嗎。”
“知道啊,往北,過了那山就到……”
向導是個中年漢子,很和善的一個人,又豪爽,與長寧軍兵丁聊得很開心,所以便熱心的帶路。
而這批長寧軍大多都是些新兵,十人中便有八人是在廣東募來的兵員,所以對向導也很熱情。
新兵沒上過戰場,訓練得也不夠多,還帶有著尋常百姓的淳樸。
他們在向導的領路下,快速前行。
新兵張元亮也在這支隊伍中,他跟在隊伍后面,不時的打量著兩旁風景。
低矮的山嶺,樹木成林,花開滿地。
這里,是一處小山坳。
“前面,過了這座山再走兩里,那有個野果林,生有有一種野果子,很甜……”
向導豪爽的指著前方大笑,令得聽了這話的新兵們都樂呵呵的往前跑。
這一跑,后面的人不明所以,便也跟著跑。
領隊千總感覺有異,忙停下腳步,喝令老兵帶好隊伍。
“停,都回來……”
“喂,你個龜兒大的,別跑。”
“歸隊……歸隊……”
在老兵們的喝罵聲中,鬧哄哄的新兵停了下來,聽從命令尋找起了自己的上官。
而就在這時,山嶺上驟然生變,密集的身影從嶺后、樹后、地上顯現出來。
是明軍。
他們有些身穿軍衣,有的卻是平民裝束,但人人都有武器在手,十個中有五個拿了弓箭,猶如殺神般拉弓搭箭。
咻咻咻!
霎時間,箭矢劃破空氣的阻力,密密麻麻的朝著嶺下的長寧軍射來。
“啊……”
“敵人來了,哎呦……”
措不及防之下,長寧軍被弓箭射倒一片,慘叫痛呼一聲賽過一聲,在山嶺間連綿回蕩起來。
“撤,撤……“
領頭千總的話猶未說完,便被一支箭矢插進了咽喉。
主將身隕,副千總接過兵權,繼續下令撤退。
第一次上戰陣的張元亮,第一戰便兵敗,根本就不知道該怎么辦,只能隨著隊伍亂糟糟的往外山坳外擠。
在逃出山坳時,他回身望了一眼,發現那些沒能逃出來的戰友,請降的、被射殺的,比比皆是。
“此戰,我軍損失六百余……”
這是在逃出山坳后,整頓隊伍時,張元亮聽得副千總朱仁沉痛的話語。
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可這次,是敗在了明軍與大明百姓的勾結下。
也是敗在長寧軍自身不夠警惕上。
三水縣城外江畔,長寧軍水兵千總白常燦剿滅了一伙有五百人的水匪。
水匪在河道上其實挺常見,但如此龐大的水匪并不多。
“說出身份,饒你不死!”
白常燦冷漠的看著跪在腳邊的水匪頭目,沉聲喝問。
其實,此人他認識,乃是廣海衛新會千戶所千戶陳用,他族姐便是嫁予此人,算是姻親。
“小的……小的……是三水人,叫陳誠,父親犯了事,就帶著我……當了水匪,已經當了七年了,若將軍不棄,我愿鞍前馬后……”
“如此說來,你是朝廷要犯?”
白常燦目光微閃,心頭一動,接受了這伙水匪的投誠。
其他長寧軍千總副千總也覺得,如果對方是朝廷要犯,便可收為己用。
夜里,白常燦尋了一無人之處,小心翼翼的看起了陳用給他帶來的書信。
“清遠白氏,武功傳世……白廷用為國護疆,屢平倭患……白元潔一代名將,忠肝義膽,御倭撫苗,功勛至上……,只不知,何獨燦玉要反?”
落款,是現任兩廣總督張鏡心。
白常燦手上一緊,將書信扯爛,拋入河中。
白家世代為大明所重用,這是白常燦知道的,如果不是家人被林真控制,他也不會就這么改了門庭。
如今,兩廣總督的信,讓他心生漣漪,陷入了兩難境地。
再叛回去,是否可行,族人的處境,又如何改變?
白常燦心中被愧疚感充斥著,難以自處。
而這封信,也才是第一封。
他知道,只要他不將陳勇的身份上報林真,還會有第二封過來。
廣西梧州,兩廣總督府。
如今也才四十七歲的兩廣總督張鏡心,剛與一眾廣西文武官員商議過出兵鎮壓長寧軍的策略。
兩廣總督本是是因羅旁山瑤亂而設,總督府也設在了梧州,待兩廣總督成為常置后,兩廣總督衙門便遷至了肇慶,或是有時駐于廣州。
而張鏡心也打算過一段時間前去廣東,入駐廣州,就近指揮戰事。
就在這時,有人送來了一份急報。
是關于陳勇被白常燦收用之事。
“好,很好,此乃破賊之良機也……”
張鏡心心懷大暢,要來紙筆,給白常燦寫下了第二封信。
張鏡心明白,單靠白常燦是不可能打敗賊軍的,需要里應外合才行,只有這樣,才能趁勢將賊軍剿殺在清遠。
所以,張鏡心一邊等待白常燦的回應,一邊下令調集兵馬。
而也是在這段時間內,另一處戰線,惠州衛北上明軍與南下的張安部長寧軍相遇了。
六月二十五日這一天。
雙方碰了頭,二話不說就來了一場激戰。
惠州衛明軍來了五千,長寧軍三千五,近萬人在山嶺間的河谷地展開了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