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飛并未出去,只在鴻蒙道場中感悟大道法則。
到了他這個境界,外出歷練幾乎無用了。
他已經是洪荒最為頂端的戰力了,出去歷練毫無作用。
這也是為什么那些大能經常閉關感悟的原因了。
“想不到,我也成為傳說中的一教之主的大能之士了!”
時光悠悠。
滄海桑田。
林飛在鴻蒙道場中,看人族的演化。
人族朝代的更替。
伏羲用人皇印匯聚人族氣運。
此刻他經過修煉,已經成為了華夏人文始祖。
成為三皇之一。
同時,三皇之一的燧人氏,神農氏也在此時崛起。
而伏羲在人族的人文這一方面。
對人族的貢獻真是太大了。
相傳伏羲有非常多的發明創造,涉及漁獵、文化、社會制度等各個方面
伏羲發明了漁網,改變了漁民們原始的徒手捕撈方法。
相傳伏羲是從蜘蛛的結網捕蟲行為中受到啟發,故而將繩子編織成網。
鉆木取火的成就主要是歸結到燧人氏身上的。
傳說燧人氏用工具不斷鉆木頭,最后成功的取火。
鉆木取火術的發明,使部落人族可以隨時食用熟食,提升了生活質量,給人族帶來更健康的飲食方式。
同時,掌握了火,人類就可以更好的利用火來服務自己,例如防御野獸、冶煉加工。
可以說,火是人類文明的加速劑。
伏羲定下了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象征著繁殖的行為,是人族延續下去的必要行為,這是生靈對生命輪回的樸素的愿望。
伏羲創造八卦,這是他流傳下來的故事中最有戲劇性、對后續神話傳說影響最為重大的一個。
人類一直希望自己可以預測未來,或是借助神的啟示,或是掌握神授的技能。
所以在各個文明中,常見的是負責和神明溝通的祭司,以及利用各種巫術的巫師。
在華夏文明里,這兩類人都不是最主流的掌握預言話語權的人。
通過后世的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的理論,擔任中國朝堂上預言家角色的——也就是中國的“天命”的代言人的,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
而解讀預言的重要方法就是相傳由伏羲創造的八卦。
這兩者因為周文王得到了統一。
相傳伏羲是在渭水畔,苦苦思索宇宙的規律,想以此來改善部落族人的生活。
因為他的精誠所至,河對岸的龍馬山從中迸開,八卦圖由此浮現于世,伏羲于是洞察了天道法則的諸多奧秘。
自此之后。
人族誕生大量的強者。
其中,最為代表的就是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三皇和五帝的合稱。
三皇分別指的是伏羲、燧人氏、神農氏,而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
三皇五帝,實際上并不是指的真正的帝王。
而是指在原始社會中農后期出現的,為人類歷史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的統稱。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領袖有黃帝,炎帝。
竟然漫長時間的演化發展。
人族首領帶著人族披星戴月,砥礪前行。
其中,最開始的人族領袖,都是禪讓制。
最為關鍵的一個人物出現。
那就是大禹。
大禹終結了禪讓制,開創了世襲制。
對此,林飛并未出手干擾,這是人族發展的必經之路。
他不會出手干預。
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
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
其父鯀被帝堯封于崇。
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
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
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
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
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
后來,禹與伯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
他視察河道,并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
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 。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
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
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
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中。
經過十三年治理,終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了如指掌。
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
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
但是大禹之后。
建立了夏朝,并未將天子之位禪讓出去。
而是讓自己的兒子繼承。
從此,人族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
鴻蒙道場中,林飛看著這一切。
并未干預。
林飛笑了笑。
自語道:“想不到,這竟然和歷史是如此的相似!這個時候就是夏朝了!”
“相比,封神量劫也不遠了吧!”
林飛的目光穿過無盡的虛空。
仿佛看見了無盡的劫云而起,他有一種預感,這一次的量劫,比以往還要更加的殘酷。
而三清的關系,也已經惡化了。
闡教的宗旨,是闡明大道。
闡教教主是玉清元始,對于除了人族之外的種族,都是一副看不起的樣子。
而通天的截教,則是有教無類。
闡教和截教的弟子門人,也時常爭斗,這也讓他們的矛盾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