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
知曉這件事后,小青閉目安靜了一會兒,似乎是在確認著什么,隨后睜開眼道:
“那還是把它也關進舍利塔里面,讓他倆一塊兒安靜待著好了。”
這位意圖一統仙界大地與九幽的梅山大圣,日后與她也是互為競爭關系的阻道者,自然用不著對其下屬客氣。
夏啟點了點頭,繼續閑聊了會兒后,起身提出了告辭。
離開之前,他詢問對方是否要隨他一道南下,前往少林寺。
小青欣然答應下來,還讓他把羲也一并叫上。
根據她的說法,招妖幡目前確實是在少林寺內那只白澤身上,但妖皇殿本不應該這么早就開啟。
所以此物應該是袁洪偷偷溜進去以后,再移交給對方的。
身為“妖圣傳人”,討回這件被毛賊偷竊的妖族至寶并代為保管,也是她應有之義。
至于夏啟這邊,因為時節馬上就要冬至了,所以打算給底下的學生們放個長假,在家開開心心過個好年。
這樣他也可以安心外出,沿途游歷,增廣見聞,看看葛州以外的風土人情了。
彼此意見達成一致后,夏啟先是回了趟草廬,收拾好東西,并叫上了羲。
接著又去山腳下的學生家里,挨門挨戶通知完畢。
做好這些準備事項后,他和羲就前往了小青的居所,打算稍后一道前往東市買馬。
結果去時便發現對方早已備好了一乘內飾精致且華麗的馬車,以及一匹膘肥體壯的駿馬。
見狀,夏啟和羲彼此相視一眼,還沒等他開口,沉默寡言的羲便主動坐上了車夫的位置。
小青似乎早有所預料,自顧自登上馬車,合攏了車門。
啪的一聲輕響,羲揚起馬鞭,馬車由靜轉動,向著街道盡頭駛去。
得,太陽神君不會真有什么把柄落在了妖圣手上吧……
看著這一幕,夏啟不禁搖頭失笑,旋即也翻身上馬,慢悠悠跟了上去。
……………
兩個月后,秦州南部的大地上已是積雪消融,初春之象盡顯。
天朗氣清,湛藍通透,浮云點綴,少林寺下也是一派好風景。
山腳來往之人眾多,形成頗具規模的集市,上山要道入口立著一處牌坊,上書“蓮臺山”三字。
夏啟也是一襲尋常游客打扮,腰懸長劍,衣襟微飄,雙手負后,悠然前行。
過去這兩個月時間里,他在沿途游覽各處盛景之余,也順路除掉了諸多正在興風作浪的作惡之輩,基本都是些叫得上名號的左道中人。
是以在領取他們的懸賞花紅時,他本人也不可避免的打出了些許名氣。
但這未嘗不是夏啟有意為之,同時也不乏六扇門乃至世家門派內的仙跡成員暗中幫忙運作,才能將這些戰績迅速廣為流傳。
此番除害揚名,一是為了磨礪自身劍法,順帶搜集五德之氣;
二是嘗試留下一個口口相傳的名號,為日后修煉“報身”早做準備。
所謂報身,簡單來說就是依靠天地果報來接近大道的修煉辦法,越是與大道同步,越是有莫大神通,到了最后,身化此道,紀元不滅,壽元不盡。
當然,也會受到自身大道的局限,必須遵循對應規則。
道德、功德、福德、陰德、圣德,此五德之氣的本質,皆是自身所行所為得天地大道對應之報而來,亦是與報身之法同理。
只不過修練報身與正常凝聚法身不同,非是慢慢自成一界,由內控外,而是借助果報反饋,體悟到真實,行為愈發靠近天地某種法則,并與之融合。
因此報身在傳說以前只能在當前天地無處不在,天涯咫尺,所以對于夏啟而言,最好就是以真實界內打出的名號作為承載基礎。
至于修煉報身時,需要身心和行為必須嚴格貼近回報來源,宏愿亦不能有絲毫違背,否則立刻跌落等諸如此類的限制,在夏啟看來倒也不算什么。
畢竟有得有失,才是必然,更何況他還可以借助道德天尊的“一氣化三清”之法,類似佛門“斬三尸之法”那樣斬出相應分身,避免此類限制影響到本體。
至于為何要嘗試此道,則是因為他所打算凝聚的,并非那些被人熟知的佛門功德報身、道門福德法體之流,而是以“人道”圣德為主的報身!
如今他身懷妖圣的全本“鳳凰涅槃訣”以及少林“大夢真經”殘篇,又有羲這位修煉了五太五德之道的絕頂高手從旁指點,外加小青手里的妖圣槍供其感悟體驗。
幾經研究后,他對于此道也算有了一定把握,哪怕未來需要自開道路,也不乏為之一試的信心!
…………
就在夏啟打出自身名號,剛來到秦州地界后不久,他便收到了一封少林寄來的請柬。
請柬為空聞方丈親筆,內容大致是為表感謝,請他單獨前往少林寺一趟。
夏啟思考一番后,并沒有拒絕這位當世天榜第三高人的盛情邀約,于是暫別了小青和羲,先行一步,來到了蓮臺山腳。
真實界內的少林執掌南晉武林牛耳多年,本身又是佛門禪宗,因此并未派遣弟子守于山腳,以示此山非其獨占。
故而后山深處常有外景強者捕捉毒物練功,前山亦時有游人,更不絕柴夫、獵人和采藥者的出入。
他們只是在半山亭派了兩名弟子,主要通報客人來臨,再讓知客迎接。
直到過了半山亭,靠近本院所在,才會有執事僧巡邏,謝絕閑雜人等更進一步。
夏啟心中猜測著少林特意邀請自己過來的意圖,緩緩踏上臺階,一步一步走向了半山亭。
半山亭內設有石桌石椅,供訪客休息。
還有一面石碑,其上用蠅頭小字刻著少林第六代祖師元空神僧手書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石碑面向深谷,每一字各持一相,諸相非相,乃見清凈。
此時,亭內站著的不再是武僧院里的普通灰袍弟子,而是兩名著黃色僧袍的知客僧。
當看到山路上緩步行來一位年輕游客后,他倆便雙手合十,低宣一聲佛號:
“阿彌陀佛,方丈有請施主入寺。”
“還請兩位法師稍等片刻,待我一觀此碑后,便隨二位過去。”
夏啟微笑還禮。
“施主請便。”
知客僧單手豎起,安靜退至一邊。
夏啟微微頷首,負手立于石碑前,品讀著字里行間蘊含的禪意韻味,心神寧靜。
“如是我聞……”
這一排排小字看似密密麻麻,但若細讀,毫無眼花繚亂之感,每一個字都揮灑如意,自成一格,毫無重復,仿佛各持一相,以證諸相非相,禪意雋永。
不愧是常有羅漢、大羅漢鎮寺的佛門圣地,僅是這件任憑游客參悟的石碑,內蘊真意就已非同凡響了。
與此同時,那兩名知客僧也陪在夏啟旁邊,悄然打量起這位近期風頭正盛的神秘新秀,被六扇門譽為“腰懸三尺英雄劍,為天且示不平人”的“平天劍”。
也不知道對方具體是何來頭,甫一出道就戰績彪炳,以六七竅修為連誅多名甘隴道上積名已久的八九竅魔頭,直接沖上了人榜前十的位置。
甚至少林這邊也因為他的到來而闔寺大張旗鼓,掃榻相迎。
如今一見,對方背負雙手,品讀石碑的姿態,確實說不出的氣定神閑,道不盡的淵渟岳峙。
再配合他那副俊美出塵的面容,又有一種難描難述的風姿撲面而來。
宛如謫仙臨凡,令人見之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