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之美:一部看得見的生命演化簡史
- (法)讓-弗朗索瓦·布翁克里斯蒂亞尼等
- 4105字
- 2022-11-23 11:00:55
引言
演化奇跡
生命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陸地上,從崇山峻嶺到戈壁沙漠;在大洋中,從濱海到深淵,任何地方都在上演著生命的奇跡。2000多年來,尤其是在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32)的推動下,生物學家們走遍了世界各地,踏遍千山萬水,發掘多種多樣的生命物種,然后去記錄它們,分析它們,從而更好地了解它們,深入探索世界上生命的多樣性。在生物學研究過程中,對采集到的物種數據進行統一和分類是十分關鍵的。瑞典生物學家卡爾·馮·林奈(1707-1778)建立了我們至今都還沿用的物種命名法,即雙名命名法。自他以后,科學家們決定對所有發現的物種,無論是現存物種還是化石物種,均采用雙名命名法的規則:屬名+種加詞。這樣一來,所有的物種均被納入一套分類階層體系(科、目、支)中。1758年,隨著卡爾·馮·林奈第二部著作《自然系統》的出版,這套分類體系得到全面推廣。自此,物種有了學名,比如1758年,卡爾·馮·林奈將人們口中的一角鯨(見57*/一角鯨)命名為Monodon Monoceros(一角鯨的學名)。

在我們所生存的星球,生物的多樣性幾乎無處不在。
那么,到底什么是物種?
現如今,我們認為物種是一個自然群體,這個群體中的個體可以相互交配,繁衍后代,并且后代也能夠繼續繁衍下去。一個自然群體與其他群體在生殖上是相互隔離的。動物學家恩斯特·邁爾(1904-2005)對這一概念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曾在新幾內亞對鳥類進行實地考察。但對于物種的概念和定義,種種爭論依舊存在。比如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地區,被稱為暗綠柳鶯的一種鳥類。暗綠柳鶯在環喜馬拉雅山地帶分兩路演化,但兩路演化末端的亞種卻無法進行雜交繁衍!而類似的例證不勝枚舉。那物種的邊界到底在哪里呢?發生在有些微生物之間的基因水平轉移(見83/綠葉海蝸牛),與上文中提到的物種定義背道而馳。由此可見,生命是極其復雜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科學家們通常是根據雜交繁衍的結果,來斷定不同的物種。每個物種個體的表型,即外觀特征,在變化過程中都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和延續性。比如川金絲猴(見87/川金絲猴),雖然每一只都有些許不同,但它們外觀的總體變化是有關聯的,比如耳朵的形狀。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化石物種,只不過化石物種在長期的石化作用過程中,已經失去了一定的形態結構特征和解剖特征,相關研究工作更加復雜。

一個物種內個體差異很小的表型變異的例子。
如何重新構建物種的親緣關系?
林奈的分類系統非常實用,但同時它也導致了一些與物種自然史相悖的類群分類,比如恐龍??铸埡鸵幌盗猩锒加幸粋€共同的祖先。目前,我們還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來證明它們共同的祖先是誰,但是我們卻能知道與它們非常接近的物種。無論如何,這個祖先是存在的,而且它也是目前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物種的祖先,就是鳥類。鳥類看上去與恐龍相差甚遠,那是因為鳥類已經演化了。但有些化石物種既擁有恐龍的典型特征,又擁有鳥類的典型特征(見49/圣賢孔子鳥)。因此,恐龍并沒有真正消失!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恐龍類群”的概念其實是我們在斷章取義,是語言的誤用。因為我們忽視了其他與之擁有親緣關系的物種。另一方面,基于演化的觀點,針對很多我們非常熟悉的生物,我們會使用統一名稱,即使它們屬于完全不同的類群,比如無脊柱動物、魚類和爬行動物等。
如今,科學家們對諸多數據源進行分析,包括解剖學數據(比如有些生物的脊椎骨存在,見101/長頸羚)、生物分子數據(尤其是基因數據)、胚胎學數據,甚至生物行為學數據(如鳥鳴聲、蝙蝠的叫聲),用以重建物種的親緣關系,且避免產生諸如“恐龍類群”這樣斷章取義的分類。重建方法是不斷細致入微地推測和解釋。比如蝙蝠(見97/蝙蝠)和鳥類(見88/極樂鳥)都有一對翅膀,但要將它們歸屬于近親物種,就必須解釋它們的哪些特征會同時出現在其他物種上,而具有這些特征的物種為什么不歸屬于蝙蝠或鳥類這個種群中?比如,蝙蝠、鯨魚和樹鼩都有毛發和乳房,但鳥類卻不具備這些特征。因此,在建立一個種群分類之前,必須不斷地推論和假設,直到此分類被接受。鑒于此,我們認為鳥類和蝙蝠屬于兩個不同的類群,為了征服天空,兩者都獨立演化出了翅膀。而因為這個相似的形態特征,兩個類群又呈現出趨同演化的特點。


鳥類和蝙蝠的翅膀體現出兩者適應空中環境的同一特征,但這個特征是兩個不同類群獨立演化而來的。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物種?
100萬?200萬?500萬?這個問題至今都難以回答。根據最新的統計,科學家們已經記錄了大約140萬個物種。而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數量將近1000萬,而且鑒于原核生物(古菌和細菌)等物種的數量難以估計,這個數字還有可能被嚴重低估。因此,還有數量龐大的物種等待我們去發現和記錄。不過,要對已經記錄的物種進行統計,就已經十分困難了。一方面,直至今日,我們仍舊沒有構建出一個完整的,能將所有已知物種和物種名稱納入其中的基礎數據系統。因此,我們必須回到1738年,從最早一批相關著作(首部《自然系統》)出發,對所有的文獻進行綜述和總結。另一方面,已有的分類系統中還會存在一些不合時宜的錯誤。例如,同一個物種可能會被記錄兩次,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因此,出現這種情況時,有必要去掉后發布的名稱,而保留最初記錄的名稱。對于科學家們來說,這項工作是極其復雜和繁重的。
而140萬個物種還僅僅只是現存物種!然而,我們知道,地球上最早的生命痕跡可以追溯至大約37億年前。數量眾多的物種不斷演變、更新、演化、誕生,那些化石就是最珍貴且必不可少的證明。我們今天并不知道自生命誕生以來,有多少物種存在,因為并不是所有存在過的生物都能通過化石記錄下來,要對所有物種進行數量統計,簡直難于登天!37億年來,或許有數億個物種光臨過這個世界,它們構筑了充滿無限驚喜和奇跡的歷史,在本書中,我們將一同見證這其中的奧秘。
生物多樣性是如何演變的?
今天,我們知道物種演化的歷史,化石和其他一系列的探索和實驗都是最好的證明。我們能夠對物種的演化進行不斷深入的研究,還要感謝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以及他對自然選擇的觀點。在他之前,已經有人進行了多次不太成功的嘗試,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國生物學家讓-巴蒂斯特·拉馬克(1744-1829)。
這種演化機制基于種群內個體的遺傳變異性,并且表現在所處的生活環境對個體施加的影響和限制上。生活所需的資源(例如食物和住所)不足以滿足所有個體的需求,而環境條件(例如氣候和掠食者等)并不總是有利于個體的充分發展。因此,自然選擇必然發揮作用,并優先傾向于最適應自然的個體。勝者不一定是最強壯、最高大的,抑或是最貪婪的,而有可能會是那些最適應特定環境的;而適應能力較差的,則不會被自然選擇法則眷顧。適者生存,且能夠更容易繁殖,將更有利于適應自然法則的基因和表型特征遺傳下來。因此,下一代將表現出上一代遺傳下來的優勢特征,在遺傳和表型上與之前的種群有所不同。于是,種群便根據自然選擇不斷進行調整。如果環境改變(見54/雕齒獸),今天的優勢物種便有可能成為明天的輸家!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物種不會漫無目的地演化發展,它們需要不斷適應特定的條件,否則將面臨滅絕的危險。當然,還有其他機制存在,例如遺傳漂變,會導致物種出現隨機變化。
不過,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為什么所有個體都不一樣?這個達爾文不能回答的問題,現在已經有了答案。這些差異與有性繁殖有關,因為它導致了繁殖期間,父母的遺傳基因隨機組合。基因信息的傳遞也會出現小的錯誤,導致個體之間的差異??偠灾?,偶然隨機也是至關重要的。
生命演化最重要的階段有哪些?
現階段的生物多樣性,只不過是漫長地球生命史上一個短暫的階段。如果我們有機會觀察這個星球上2億年后的生物多樣性,可能會驚喜不斷!作為證據,讓我們回溯到2億年前,那時還沒有靈長類動物,沒有開花植物,沒有大象,甚至沒有鳥類!
古生物學家已經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已知化石物種目錄,從中我們可以整理出一些關鍵事件。在地質時期,發生了五次大規模的滅絕事件,其中物種滅絕率超過70%,以及大約25次嚴重滅絕事件。在這些生物大規模滅絕期間,活體物種數量急劇下降。不過,生物多樣性的歷史并不僅限于接二連三的滅絕事件,這部歷史同樣見證了生物大規模發展階段,這些階段被稱為輻射演化時期。今天,我們估計在發生重大滅絕危機后,實現重獲生物多樣性大約需要100萬年。在地質學上,這只是一個非常短暫的時期,而對于人類來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滅絕危機后,占主導地位的生物并不是之前的主宰生物。6500萬年前,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伴隨著恐龍的消失,哺乳動物開始多樣化發展!
如今,由于人類造成的全球變化(生態環境改變、物種引進、氣候變暖),我們將進入一個新的物種大滅絕階段,也就是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這次滅絕情況十分嚴重,生物多樣性喪失程度與以前的危機差不多,但滅絕時間更短,為幾個世紀,而不是以前的幾十萬年。如果這次滅絕和前五次滅絕的毀滅性程度一致,那有可能造成我們自己物種的滅絕,并給其他物種帶來巨大利益。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明白,生命在演化的作用下,將持續發明和創造美妙的物種,但我們不希望看到人類滅絕的那一天!

本書介紹的種群之間的親屬關系圖。
(脊椎動物、泛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及常綠植物 親屬關系圖見附件)
101個演化奇跡是如何選擇的?
為了完成此書,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科學工作經驗,如同大海撈針一般在不計其數的生物演化奇跡中選擇了101個。然后按照地質年代以及生物演化對照表(見216頁)中的一些演化事件,分成四個部分對這101個演化奇跡進行介紹:遠古時期、繁榮時期、現代生命和演化的創造性。
讀者通過每個物種或類群的身份證,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
?學名,即物種分類體系中使用的名稱。本書將根據實際情況在分類系統中選取不同級別的學名。
?類群,在分類體系中,類群是比物種更大的一個等級。引言和附件中的物種親屬圖上也有類群信息。
?生存年代,通過生存年代可以了解這一物種或類群生活的時期,是現存物種還是古老物種,甚至是遠古物種。年代一般以百萬年為單位。
?尺寸,表示生物成熟后的體積大小。
?生存環境,通過生存環境可以大概了解該生物生活的地點。此書按照傳統方式將飛行動物的生存環境標注為“陸生”,畢竟它們偶爾還是要回到陸地上休息的。
*全書中出現的數字序號對應的是物種的身份證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