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起火
一、楊玄感之亂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距隋煬帝被部將宇文化及等迫殺及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還有三年時間。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三年短暫得不值一提,但這三年風云變幻、英雄輩出,卻是中國歷史上極具戲劇性的三年。家喻戶曉的隋唐英雄們,在這一時期你方唱罷我登場。故事的開始,我們可以從楊玄感之亂說起。
時間回溯到兩年前,即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第二次親征高句麗,結果就在這個當口,竟然爆發了楊玄感之亂!楊玄感是什么人物呢?他是隋朝開國功臣楊素的兒子,當時的禮部尚書,赫赫朝廷重臣這時候舉旗造反,揮兵包圍了東都洛陽。首都告急,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年僅九歲,按今天來說還是個小學生,戶部尚書樊子蓋這時候當然要承擔起防務工作。
樊子蓋為官,清廉度和忠誠度都不在話下,在升任戶部尚書之前,有過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在很多州都做過刺史,剛調回中央?,F在洛陽危在旦夕,可他對朝廷的官員和政務完全摸不清情況。而且,官員們非常排斥樊子蓋這個初來乍到就“上位”的同事,有的官員甚至故意隱瞞軍情,就等著看樊子蓋出洋相。
就比如說,樊子蓋派河南贊治裴弘策去迎擊叛軍,結果裴弘策沒啥績效不說,還把帶領的幾千名士兵搭進去了,不是投降叛軍,就是落荒而逃,最后連輜重武器都丟下資敵了。裴弘策和剩下的十余名騎兵逃回宮城,別提多狼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樊子蓋也打算正向鼓勵,一方面想讓裴弘策念他個好,鼓舞士氣、團結己方;另一方面失敗的經驗不是誰都有的。可是裴弘策中了邪、鐵了心,堅決不吃樊子蓋這一套。樊子蓋被隋煬帝一路提攜上來,危機之中受命,哪敢在這關鍵時刻掉鏈子!洛陽若不慎陷入叛軍之手,后果不堪設想。裴弘策挑戰他的權威,就是挑戰自己老板的權威,是嚴重的錯誤示范,此時不殺雞儆猴,這還得了?裴弘策一死,洛陽的官員們都屏聲了。
君主的威權必然沾滿鮮血,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沒有君主庇護的樊子蓋威名得立,不止一顆腦袋落地,最起碼得兩顆。而這時國子祭酒楊汪出來湊熱鬧了。楊汪本就不服樊子蓋,見同僚被殺,暴脾氣上來人頭都敢送。樊子蓋雖是一介文人,卻毫不含糊地要將楊汪就地正法,沒想到楊汪見樊子蓋來真的,趕緊下跪謝罪,才保住一顆腦袋。從此,洛陽官兵提到樊子蓋無不戰栗,再沒有人敢抬頭直視他的威嚴。
楊玄感圍困洛陽日久,周邊郡縣的援軍陸續趕來,樊子蓋的威名不僅震懾了洛陽城里的官兵,也嚇壞了城外的援軍,一時軍心浮動,不敢入城。楊玄感捕捉到可乘之機,派人一番游說,沒想到有四十多位投誠,并且都是煊赫的世家功臣之后,這里有:上柱國大將軍、壽光縣公(食邑一千戶)韓擒虎之子,韓世諤;隋朝宗室,觀王楊雄之子,楊恭道(此人尊號太多,此處寫不下);金紫光祿大夫虞世基之子,虞柔,他親叔父是大唐的禮部侍郎虞世南;義寧郡公、右武候大將軍周羅睺之子,周仲;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之子,來淵;戶部侍郎裴蘊之子,裴爽;大理卿鄭善果之子,鄭儼。這些人的長上至今在朝廷手握重權,有的正跟隨隋煬帝在東北前線奮勇殺敵,誰承想根正苗紅的孩子們此時在洛陽城外選邊亂臣楊玄感,這就不是樊子蓋殺了裴弘策引起的震蕩可以解釋的了。這么多貴族趁勢聯合起來造反,究其原因只可能是一個:隋煬帝“動了他們的奶酪”,勛貴們看不到未來。親征高句麗之前,隋煬帝頒下詔書,親手堵上了他們通過建功立業上升的路,這就沒什么難理解的了。
勛貴子弟率兵投奔楊玄感之后,叛軍部隊達到五萬人,在兵力對比上對守軍形成了碾壓態勢。楊玄感分兵四路,對洛陽呈包圍之勢:洛陽以西之慈硐道,派兵五千鎮守;洛陽以南之伊闕道,派兵五千鎮守;洛陽以東之滎陽,韓擒虎之子韓世諤率兵三千前去攻城;洛陽西北之虎牢關,顧覺率兵五千進發。一時之間,叛軍氣勢如虹,東都和長安岌岌可危。
作為隋朝鼎盛時期的首都,洛陽城本身高墻深池,防御工事完備,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都是最優配置,再加上樊子蓋加強守衛的一系列措施,洛陽的人心還是向著大隋的。楊玄感大軍雖然一鼓作氣、數戰數捷,但與朝廷經過嚴格訓練的正規軍一比,仍然是土得掉渣的兵,想要攻破洛陽的城門,簡直是癡心妄想!可楊玄感這時候已經來了勁,在上春門外當著無數老百姓的面發誓:我身為上柱國,家里不差錢,起兵造反是為了拯救你們??!臺下父老一聽老淚縱橫,又是送肉又是送酒,有的還把兒子送進了軍隊。
就在楊玄感無所作為的同時,隋朝的援軍正火速集結。先看長安城方面,留守的也是個不知事的娃娃,年僅八歲的代王楊侑,由刑部尚書衛文升輔佐。衛文升是前朝的老臣,以驍勇善戰著稱,隋煬帝第一次親征高句麗之時,他是唯一殺出一條血路保全所有兵馬的將領,如今年過古稀,按說一生早已看慣了刀光劍影,聽慣了鼓角爭鳴,這些都應該不算事兒??墒菤v史上記載,老爺子聽說楊玄感帶著這么多勛貴子弟起兵造反,頓時怒發沖冠,認為這些沒有出息的亂臣賊子就是欠收拾!到底是鐵骨錚錚的老將,星夜立即整頓精兵四萬(一說七萬),朝著洛陽方向殺奔而來。
老爺子率兵路過華陰楊素老家,大罵楊素竟養了如此不忠不孝的兒子,一怒之下夷平他的墳墓,焚燒他的骸骨,將楊氏父子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之后,討逆大軍一路出潼關,穿過崤谷(今河南洛寧西北)、澠池(今河南澠池東),直指洛陽城北。楊玄感聽聞自己家祖墳被挖,氣得七竅生煙,親自帶領重兵迎擊。他本就作戰驍勇,此時身先士卒,殺得衛軍大為震駭,紛紛以為項羽再世。衛文升部且戰且走,屯軍金谷(今河南洛陽東北),兩軍形成對峙的局面。為了激勵士氣,衛文升在軍中清掃地面,祭祀文帝道:“如果上天保佑大隋社稷,就讓楊玄感這些敗類毀滅吧!如果隋朝大勢已去,那就容老朽先走一步!”三軍聞之,莫不嗚咽。然而此時楊玄感的兵力已經飆升至十萬,敵眾我寡是不爭的事實,衛文升部不得不退守至邙山腳下。憑借多年征戰沙場的經驗,老爺子決定不再后退,依山布陣,固守待援,雙方一日之內纏斗十余次。正當楊玄感以為勝利在望,弟弟楊玄挺被箭射中身亡,他悲慟之余,只好暫緩攻勢。
此時,千里之外的遼東戰場,隋朝官軍正順著斜坡爬上遼東城的城墻,城里的高句麗守軍一時間大為驚慌,手足無措。原來隋煬帝也是個不走尋常路的男子。他認為從地面直接攻城有難度,就下令裝填了一百多萬袋泥土,讓士兵沖到城墻下堆放,竟壘出一個與城墻相齊的寬大且平緩的魚梁大道。另外,他還造出了高出城墻的八輪樓車,排在斜坡兩旁,可以往城里扔石頭,直嚇得高句麗守軍腿軟。隋煬帝以為這次贏定了,可一條來自場外的消息徹底打亂了他的計劃——楊玄感起兵造反了!
隋煬帝很憂慮:楊玄感這家伙是聰明人,不會真成了氣候吧?這時,宰相蘇威告訴隋煬帝,那些能夠明辨是非、判斷成敗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楊玄感他粗鄙大意,最多不過是小聰明,這次叛亂很快就會事敗,但是真正需要提防的是那些在旁邊打著如意算盤、準備渾水摸魚的人。蘇威一番言辭,隋煬帝深以為然,可是,更加憂慮了——楊玄感的謀反行為給達官子弟做了很不好的示范,那些真正聰明、有心謀反的勛貴還沒有浮出水面??!蘇威一番言辭的隱含信息,隋煬帝愣是沒聽出來:如今天下勞役不息,百姓苦不堪言,這恐怕是日后天下大亂的開始。這就沒辦法了。
隋煬帝再三權衡之后,擔心社稷有損,決定立即班師回朝,于六月二十八日夜秘密下達了撤軍令,什么軍資、器械、營壘、帳幕全都不要了,保持原樣不動,意圖給高句麗守軍制造一種假象。高句麗的將士哪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本來連遺書都寫好了,誓死與遼東城共存亡,結果一覺醒來敵人不見了。這種情況下,高句麗守軍當然不敢追擊,甚至兩天后才敢把城門打開,派出數千兵馬跟隨其后。眼見隋軍西渡遼水,這才確認他們是真的撤了,進逼擊殺殿后部隊幾千人,之后快意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