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教義下的殘酷現實
------淺析電影《一次別離》
麥基寫道:“文化離開誠實而強有力的故事便無從發展。不斷地耳濡目染浮華、空洞和虛假的故事的社會必定會走向墮落。我們需要真誠的諷刺和悲劇、正劇和喜劇,用明麗素潔的光來照亮人性和社會的陰暗角落。”由阿斯哈.法哈蒂導演拍攝的影片《一次別離》中就是表現了中產階級和社會底層的沖突,最真實的展現生活樣貌,不是虛假空洞的故事。它在這個意義上,以“明麗素潔的光”深深地打動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中的觀眾。法哈蒂用“誠實而強有力的故事”,讓一場虛構的沖突具有了照射人心的光芒,照亮了日常現實。
《一次別離》講述了一個中產階級的伊朗式離婚故事,故事分為四個部分,開端:西敏為了女兒特眉的前途要移民國外,而丈夫納德為了照顧患有老年癡呆癥的父親反對出國,兩人決定離婚。經過:由于西敏搬回娘家,無人照顧納德的父親,納德雇傭了懷孕的保姆瑞茨,卻不想意外接踵而至,瑞茨為救納德的父親被車撞到,為了去看醫生她只好將納德父親綁在床上,結果老人掉到床下受傷,生氣的納德將瑞茨推下樓梯,瑞茨流產后其丈夫薩馬迪將納德告上法院,經過三次法院的審裁和納德與西敏兩次爭吵之后,納德同意賠償保姆一家,但是他要求信奉伊斯蘭教的瑞茨對著古蘭經》發誓是自己害得她流產的,瑞茨因為難以肯定自己是否真的是因為納德的一推而流產所以不敢發誓,薩馬迪生氣離家,并砸了納德的汽車,影片的高潮在此時爆發。納德與西敏最終離婚,影片在特眉說出自己選擇跟誰一起生活結果的一刻結束。
導演用冷靜客觀的鏡頭闡述了一個家庭的破裂與矛盾,兒童世界的純真美好破碎。還有由兩個家庭分別代表的資本階級和社會底層的矛盾沖突,雖然現實很殘酷,最主要的是,這部影片運用了特別多的面部特寫,特寫可以描寫人物內心想法,同時造成更多視覺上的震撼,帶來強烈的視覺感受,在影片大面積的面的細節刻畫下,西敏堅韌善良,渾身充斥著母性光輝,瑞次內心也隱藏了善良,她和大壯的生活悲苦,但內心依舊善良且城市,而男主角內心有原則,即便是會導致感情,家庭破裂,也依舊守著那不可違背的原則。
影片多次出現圣蘭經,伊朗宗教信仰風格顯著,在神圣的教義下,他們對這古蘭經不能撒謊,而且從衣服穿著也帶著宗教色彩,頭巾要把頭裹的嚴嚴實實,尤其是瑞次,她給主人公家里的老人換衣服和擦拭身體,她都覺得是破戒,內心萬分掙扎。可以說,著部片子是信仰誕生的,處處充斥的宗教意味,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都是在信仰的基礎上建立而成,宗教和生活已經息息相關了,這也是因為導演是伊朗人,他的作品離不開社會,他的內核離不開宗教信仰。
就是這樣一部現實主義風格濃厚的電影引得金熊、金球和奧斯卡“競折腰”,原因就在于其精密和充實,情節的組織串聯與對白的別具深意讓這部電影緩緩源源;同時電影的視聽處理中對視點敘事的用心用力更加深了《一次別離》的藝術性和飽滿感。電影不僅突出不同人物的視點變換流動,更借助玻璃等外物改變拍攝視點達到不同從前的意義。
本片憑借這多個伏筆懸念,使劇情跌宕起伏,每一句臺詞都是角色的深化,每一個舉動都可以證明真實存在,兩個家庭的階層不同,他們的訴求也是不一樣的,而將這兩個家庭鏈接起來的是共同的宗教信仰,信仰是兩個家庭社會產生糾紛的有力證據。一開始失蹤的錢,不一定是保姆拿的,因為這一幕,女主有拿錢的鏡頭,而男主憤怒的點是保姆把爺爺關在屋子里,并且期間走出去過,而這個則成了導火索,在此事件中,男主,男主的小孩四,保姆,還有一個太太,他們撒謊,而解決這就是的就是宗教信仰,在他們面前,它沒有謊言。
《一次別離》它將個人層面的親情倫理與社會層面的階層差異縱橫交織,表現出當代伊朗社會相對富有、西化的中產階層與教育程度不高、依然嚴守宗教條規的勞工階層之間的隔閡與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