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孩子一生的港灣:如何成為當下最好的父母(智慧父母成長手冊)
- 楊敏
- 2970字
- 2022-11-09 18:58:20
你不知道孩子幸福的源頭其實來自你

案例
筆者曾經參與一個關于家庭幸福感來源的調研,面向的對象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職業不限,城鄉不限,男女不限,學歷不限,民族不限。
問卷上列舉了影響家庭幸福感的15項因素,分5個級別,每3個選項為一個級別,讓參與者在15個答案中,根據自己的希望和感受的強烈程度、重要程度,對給出的各種答案進行排序。
這些調研內容包括:家庭中擁有的金錢,房子,車子,父母的相愛,父母的陪伴,父母的學歷,父母的工作,父母的地位,父母的收入,父母的理解,父母的寬容,參與家庭事項,擁有的漂亮衣飾,等等。
為了保證問卷的真實客觀性,課題組把問卷設計成電子版,在發放問卷時以群發各個網上群落的方式進行,明確告訴受訪者一律是匿名回答,要求參與者在答卷時盡可能按照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期望如實選擇排序。
這項調研旨在針對越來越物質化的時代,研究人的感情處在什么樣的位置,物質是不是在擠壓人的感情;在家庭中,物質和感情因素哪個更重要;尤其是對于當下依然父母健在的兒女們,回首往昔,在和父母在一起的歲月里,父母創造的物質財富,給予孩子的衣食住行供給,和情感的支持相比哪一個更重要。
問卷收回后,課題組進行數據分析。讓問卷設計者和參與者都感到意外的是,受訪者對于家庭幸福感來源排序的前幾位認定,并非通常認為的家里擁有的金錢、地位、房子、車子、衣著等物質方面,而是父母的相愛,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理解,父母的寬容,參與家庭事項等,然后才是其他。
分析
心理學中關于人的幸福感研究結果表明,所有人幸福感的基礎是歸屬感。
而人對歸屬感渴望的核心部分,是對親密關系的需要。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與他人的關系是我們生活的中心內容。好的關系會帶來極大的快樂,不好則會造成重大的創傷。因此,人際關系至關重要。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所有人際關系中最內核的部分。它的質量決定了整個人生之果的質量。它是甜美的,果子就是健康美好的;它是有裂痕的,果子就是歪歪扭扭的,就是俗話中的歪瓜裂棗。
人生來就有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的內驅力,它是人的一種本性。因此,從你的孩子一出生,他就有這種和你親密的渴望。
這樣說,你可能會感到驚訝:“怎么可能?小嬰兒啥也不知道。”
你要知道,我們用眼睛看到的東西,只是表層的現象,深入心靈深處的,本能的,你必須用心靈去看,去感覺,去領悟,才能知道它在。
你覺得你拼搏努力,工作掙錢很重要,它們可以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物質保障,滿足你孩子良好的生活需要。可是你不知道的是,這些東西對孩子也是身外之物,只能滿足他的身體需要。
照顧、呵護、溫暖他的心靈的,情感的,精神的,是溫熱的愛,一顆心。唯有一顆心才能感受一顆心,一個靈魂才能喚醒另一個靈魂。
所以,在家庭里,你不能只顧低頭去謀取物質金錢地位,把主要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這些方面。你需要轉過頭來,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給你的孩子另外一部分東西。
身為父母,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幸福感現狀,最好先了解一下成人的幸福感狀況。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學心理學終身教授、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專業主任彭凱平認為,當下的經濟發展與幸福感提升所形成的“幸福悖論”,有著深層次的心理學原因。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們,也對當下中國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喜歡彼此攀比。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人們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沒有了幸福。
二是缺乏應有的信念。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三是不善于發現陽光面。或者常常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同時過于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小了自己的快樂。
四是不懂得付出和奉獻。很少有人能夠理解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就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這個真諦。喜歡斤斤計較,只在乎利益。
五是不知足。有錢了還想要更多的錢,房子大了還想換更大的房子,換更好的車子。
六是相互不信任。通信雖然高度發達,但人與心靈卻很遠,彼此猜忌,缺少足夠的信任。
還有就是過于焦慮。房子,車子,票子,孩子,以及相關的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等,因不能足夠到位而心存擔憂。人際關系焦慮,養兒育女焦慮,教育焦慮等遍布當下。煩躁不安的人,在各種年齡層皆有。
這些原因看似紛繁復雜,實際上只有兩個層面:長期物質匱乏造成的對物品的焦渴,導致無止境謀取金錢物質;長期的精神匱乏和心靈無依托,導致內心無法安穩,常常惶惶然。
回首往昔,這些原因的背后,是成人從幼年到成年,一直都缺乏物質和心靈的安全感。因此,最好的父母一定會以自己為鏡子,觀照自己孩子的當下和未來,為孩子創造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策略
美國文學家西奧多·德萊塞在談到家庭的美好與幸福時說:“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
幸福的家庭,其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可以真實而快樂地生活,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在孩子長大成人進入社會之后,有能力把握生活的方向,幸福的方向。
那么,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為孩子建構幸福感的源泉呢?
第一是溫馨陪伴,盡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不要以為你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漂亮的,選最好的學校,就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了。然后你回到家,因為很累就自顧自看電視,打游戲,打牌,玩手機。
你需要盡可能多地花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講故事,看繪本,捉迷藏,玩游戲,外出看花看草,觀察花鳥蟲魚,飛禽走獸,一沙一石,一樹一葉。在陪伴中建立感情,引導孩子進入興趣世界,打開他生命的窗子,靈魂的窗子。
記住,當你動不動就把零食、玩具、iPad塞給孩子讓他一邊玩去的時候,你也在慢慢離他遠去,他也在慢慢離你而去。
疏遠感就是不親密。有時候孩子會無緣無故發脾氣,易怒,那背后都是一種不安全感,在尋求陪伴和親密失敗之后的反抗,是親密關系失落的本能反應。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孤獨,壓抑,憂郁,或者反叛,對抗,不服管。
第二是建立溫暖親近的夫妻關系和家庭氛圍。父母的相親相愛,相互支持,親密溫馨,就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環境。它會讓孩子感到安寧,溫暖,安穩,外面的一切風雨都會在父母的親愛溫暖面前化為一縷微風,不必放在心上。
因此,盡量避免夫妻間的爭吵,更不可在孩子面前爭吵。互相動手、家暴更不行。它會讓孩子一下子陷入無助和傷心,會對人生產生灰暗感、悲涼感,對人際關系也會畏懼、冷漠、無所適從。孩子為了避免父母發生爭吵,甚至會謹小慎微,小心翼翼,畏頭畏尾,喪失孩子的純真和爽朗。
第三是學會和孩子建立暢通的交流渠道,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內心愿望和所思所想,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上不是他一個人獨行,有父母始終陪伴。
一旦遇到困境的時候,孩子就不會覺得孤立無援或一個人在戰斗,因為他身后有可以理解他、懂得他的朋友和堅強后盾。
對于孩子的現在和未來,這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是寬容、寬松地對待孩子。允許孩子犯錯誤,原諒孩子的過失,當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告訴他:“沒事沒事,以后注意改正就行了。”切不可端起父母的架子,高高在上,眼睛里容不下沙子。
不苛求,不施壓,不逼迫,把孩子當作最親的人,最小的弱者。呵護,指點,指正,領著孩子慢慢走人生的路。
永遠牢記,你是孩子幸福感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