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在過去的近20年里,筆者對現代經濟學思維和方法展開了系統審視,并由此形成了六大批判:數理邏輯批判、流行范式批判、研究定向批判、理論硬核批判、普適性批判和純粹市場批判。進而,這六大批判大致對應了四套叢書的基本主題:數理邏輯批判和流行范式批判是對現代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是邏輯關系的反思,研究定向批判和理論硬核批判是對現代經濟學的邏輯前提尤其是人性假設這一硬核的反思,普適性批判是對中國經濟學范式的探索,純粹市場批判則是對社會秩序擴展性的審視。其中,本叢書起步最早、跨度也最長,其他著作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從這套叢書中分離出來的。因此,導言部分在介紹本書的研究架構和主要內容的同時,也對叢書的研究架構和重心做一簡要說明。

一 叢書的研究架構和重心

為構建“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學說體系,經濟理論必須一方面來自人倫日用,另一方面又超越經驗而上升到超驗層次。顯然,這就對理論的邏輯前提和邏輯關系提出這樣兩點要求:(1)經濟行為主體不能還原為相互冷淡的原子個體,而是應該與人性發展保持歷史的、邏輯的一致。(2)經濟行為邏輯不能等同于物理或數的形式邏輯,而是要考慮具體社會關系下人的行為邏輯。同時,通過對邏輯關系和邏輯前提這兩大維度的審視,我們也不難發現這樣兩點事實:(1)越是早期的經濟理論,邏輯關系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2)越是數理化程度高的經濟理論,邏輯前提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尤其是,所有經濟理論都是在特定時空下提出的,其假設前提往往具有歷史局限性。因此,現實問題意識就要求注重對理論的邏輯前提進行反思。有鑒于此,本叢書努力跳出現代主流經濟學常規范式的桎梏,從熟視無睹的社會現象中反思和審問既有理論,進而重新審視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假設的現實不相關性”命題,尤其集中審視現代主流經濟學體系的理論硬核——經濟人假設。

(一)本叢書的內容框架

任何學科都需要首先確定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進而衍生出相應的研究方法。那么,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呢?根本上就在“人”。事實上,休謨說:“一切科學對于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即使數學、自然哲學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種程度上依靠于人的科學;因為這些科學是在人類的認識范圍之內,并且是根據他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斷的”;“在我們的哲學研究中,我們可以希望借以獲得成功的唯一途徑……是直搗這些科學的首都或心臟,即人性本身;一旦被掌握了人性以后,我們在其他各方面就有希望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了”。[1]進而,奧地利學派甚至將經濟學等同于人類行為學,并集中探究人類計劃以及源自這些計劃的行為。

有鑒于此,經濟學的根本議題就在于探究真實世界中的人類行為機理,考察具體社會關系中的人類互動方式,探析行為互動所衍生出的社會經濟現象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而,這又需要轉向社會制度的研究,通過完善游戲規則以及增進社會信任和倫理認同來引導社會行動,促使人們采取與社會整體利益相一致的行為方式。正是基于這一思路,本叢書致力于考察真實世界中的人性,從具體的人倫日用中提煉人類行為的一般機理:“為己利他”行為機理。顯然,相對于經濟人假設來說,“為己利他”行為機理體現出更為合理的人性假設,從而也就構成了本叢書的核心術語;正是基于“為己利他”行為機理,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現實社會中人們何以無法合作、如何才能合作以及社會合作的形態等,由此對整個經濟學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進行反思。

第一,社會科學理論所基于的假設前提往往會因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個人知識結構而滋生出系統性的或非系統性的缺陷。具體而言,(1)每個時代和社會都會面臨不同的問題和環境,因而社會科學理論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社會性。(2)每個人的認知往往都會受制于特定的時代環境,因而社會科學理論所依賴的假設就應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修正。相應地,理論發展首先要根據社會歷史環境變化對其假設前提尤其是核心假設進行完善。本叢書基于現實問題意識來引發對經濟學體系所根基的經濟人假設進行解剖。

第二,核心假設的確定和修正并非先驗或臆想的,而應該遵循一些基本要求。這包括兩大具體方面:(1)充分借鑒奧卡姆剃刀原則,將原來過多的假設條件逐漸刪去,從而使得相關理論能夠經受得起波普爾證偽主義的檢驗。(2)社會科學在應用奧卡姆剃刀原則時尤其需要注意假設抽象化的限度,防止理論與現實發生明顯背離,無限度的抽象實際上也會使理論喪失經受波普爾意義上的證偽特性。相應地,對人類行為的合理抽象應該兼顧嵌入在人性中的雙重內容。本叢書基于這一原則來修正經濟學的人性假設。

第三,經濟人假設的問題在于,它僅僅體現了人性中的動物性本能,而沒有反映人類特有的親社會性;進而,它只是體現了孤立狀態下的工具理性,而沒有反映社會關系中的交往理性。相應地,經濟人分析范式主要適用于工程學領域,適用于分析孤立的個體行為,而難以解釋和解決社會合作行為。相反,通過契合基于動物性的本能訴求和基于親社會性的手段選擇,就可以獲得“為己利他”行為機理,這是對人性所做的更為合理而可行的抽象。本叢書基于“為己利他”行為機理來解析真實世界中的社會互動。

第四,經濟人假設和“為己利他”行為機理在人類社會中往往會內化為人的偏好以及凝結成社會規范,由此而孕育出不同特質的文化和文明。其中,根基于工具理性的經濟人行為與強烈的個人主義文化相通,由此導向物質文明的偏盛和武力爭奪的興起;相反,嵌入價值理性的“為己利他”行為機理將帶來濃郁的集體主義文化,由此孕育出對社會和諧和精神文明的關注。顯然,這兩大取向充分體現在中、西方社會中,從而形塑出特質相異的兩大文明。本叢書基于“為己利他”行為機理來探究文明的合作性本質及其異變。

實際上,林毅夫倡導的新結構經濟學致力于研究一個經濟體(可以是一個國家也可以是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和其轉型的決定因素和影響,但使用的卻是現代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所構建的理性經濟人分析方法。問題是:人的理性及其行為本身是否具有結構性?進而可以做這樣的延伸思考:經濟結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發達國家經濟是否存在結構性?結構性是否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自由市場經濟的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社會形態的經濟結構會有何差異?理性經濟人能否為結構經濟夯實微觀基礎?顯然,這一方面需要借鑒社會學中的結構主義分析,需要從市場結構、人口結構、社會階層、社會組織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來探究人的行為,由此深入個體意識和主體間意義背后的社會根源;另一方面則需要深入辨識現實世界中的人類理性內涵和特征,而不能設定一個先驗的假設并由此做抽象的推導而獲得對社會的論斷。根本上說,社會經濟現象是人類行為及其互動所衍生的,經濟學也就必須關注“人”,必須探究具體社會關系中的人性及其行為方式。

這套叢書指出,現實世界中的人類理性包含了三大內容:認知力、意志力和親社會性。顯然,這三大內容在不同個體身上的量度和比重往往存在很大差異,由此就決定了人類的個體理性呈現出結構性,進而導致人類的行為方式也表現出明顯的差序性,由此塑造出各種社會經濟形態。進而,通過對真實世界中人性及其行為機理的探索和梳理,本書還提煉出了人類行為的一般機理:為己利他,由此也就可以確立對具體社會關系中人類行為的分析框架。這種人性觀和行為機理具有這樣的雙重意義:(1)它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由此可以更深入地認識中國社會經濟現象,因而也就應該成為構建中國經濟學范式的微觀行為基礎;(2)它也與亞里士多德、斯密等西方大哲的認知相通,并且已經為目前行為經濟學的大量實驗所證實,因而也就可以為現代經濟學體系的優化和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微觀行為基礎。

最后,要指出的是,任何流派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流派,之所以有其自成一體或者更為完善的學說體系,根本上就在于它采用了不同于其他或以往的新的哲學思維,進而確立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出發點。相應地,新結構經濟學要為結構分析夯實邏輯基礎、進而構建具有學理性的學術體系,也就需要有不同于新古典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和分析框架。顯然,基于人性結構(有限理性)和權力結構(人際相異性)的結合并由此展開具體問題的剖析,我們就可以揭示出所有現實社會經濟的結構性,不僅包括新結構經濟學集中剖析的轉型經濟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且可以剖析自由市場經濟中的結構問題;不僅可以揭示社會經濟結構的成因,而且可以甄別各類結構形成的不同機理。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結構經濟學要取得真正的發展和推廣,也就應該將人性及其行為方式的結構性納入研究框架,這就如龐巴維克將門格爾的邊際思維拓展到時間上而形成迂回生產說、并由此大大推進了奧地利學派一樣。

(二)本叢書的研究重心

本叢書側重于從假設前提尤其是作為行為基礎的經濟人這一核心假設來審視現代主流經濟學體系,它從具體的人倫日用中提煉人類行為的一般機理:“為己利他”行為機理,進而以此來對真實世界中的行為互動以及相應的規范進行深入考察。這些研究內容分別體現在本叢書的不同專題中,這里做一簡要介紹。

第一,《關注“人”的經濟學:現代經濟學的定向批判》。本書主要目的在于確立經濟學科的本質特征、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以及相應的研究方法,由此對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地位進行審視。為此,本書展開了對經濟學說史的系統梳理,并由此考察經濟學科的演變軌跡及其相應的時代背景。一方面,集中于經濟學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演化軌跡:在內容上,主要考察邊際革命引起的爭論以及變革時的社會背景;在方法上,主要探究歷史歸納和抽象演繹、原子主義和整體主義、同質化均衡和異質化演化的差異和形成背景。另一方面,致力于對經濟學應然面目的揭示,由此來深刻辨識經濟學理論的抽象性特性:是具有限度的抽象,并且要逐漸回歸具體;進而,致力于溝通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之間的對應性,由此來推動經濟學的合理化發展以成為一門更為完善、成熟的學科。

第二,《經濟分析的行為基礎:現代經濟學的硬核批判》。本書主要目的在于揭示真實世界中的人性及其行為機理,由此對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硬核進行審視。為此,本書對經濟人假設的形成和確立做了系統的學說史梳理,考察了其在經濟學中確立起支配地位的演化過程和歷史背景,剖析了其主要特征以及經濟人模型化分析的內在缺陷。實際上,經濟人假設為現代主流經濟學所沿襲主要根基于自然主義和工程學思維,由此卻混同了人處理自然物的工具模式和與社會互動的行為模式;究其原因,真實世界中的社會互動所依據的主要是交往理性而非工具理性,具有強烈的親社會性而不是經濟人的無倫理性。相應地,通過剖析社會互動的行為特征及具體社會關系中的理性內涵,就可以提出更為合理的“為己利他”行為機理,由此替代“經濟人”而作為經濟學的硬核。

第三,《協作的策略:“為己利他”行為機理與博弈思維》。本書主要目的是探尋具體社會關系中的互動行為及其策略思維,由此來推動合作博弈的發展。其實,現代博弈論面臨兩大問題:(1)在社會實踐中如何避免低收益水平的囚徒困境?(2)在理論上如何解釋社會現實往往要比推理結論更優的現象?但主流的非合作博弈迄今為止并沒有有效解決這一點,由此就帶來博弈論研究的轉向——尋求協作的策略。要從理論上加以邏輯分析,根本上涉及對現實人性及其行為機理的理解,也涉及對人類理性內涵的理解。一般地,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根本特性就在于,他能夠考慮長期利益而抑制短期私欲,因而認知力和意志力就成為人類理性的重要特征;同時,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類個體不僅關注自身也會關注社會和他人利益,因而親社會性也是人類理性的重要特征。正是基于由“認知力+意志力+親社會性”構成的人類理性,人們在日常社會中更傾向于遵循“為己利他”行為機理。顯然,按照這一行為機理,人們在采取策略行為時往往會納入他人利益的考慮,這不僅體現了人類互動行為中的交往合理性要求,而且也有助于促進個體行為協調和社會互惠合作,從而就為協作策略提供了思維基礎。

第四,《合作的文明:“為己利他”行為機理與社會規范》。本書主要目的在于基于“為己利他”行為機理來探尋人類文明和社會規范的根本特性。一般地,“為己利他”行為機理的擴展和沉淀逐步孕育出為社會成員所遵守的社會規范和倫理道德,社會倫理的不斷沉積和凝化又會在更大地域乃至世界范圍內被接受而最終孕育出人類文明,因而倫理道德和人類文明都內含了人類認同和合作傾向。正是基于“為己利他”行為邏輯,本書挖掘了應然倫理的根本特點,進而從“為己利他”行為機理被實施的廣度和深度中認識倫理的實然形態;同時,本書又剖析了人類文明所內含的合作性本質,并對文明的現實特點及發展趨勢進行考察。事實上,基于從本質到現象的研究路線,本書系統剖析作為應然的規范倫理和作為實然的元倫理,通過引入倫理的內生性考慮將兩者溝通起來;由此,就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文明的實質,更清晰地界定文明的起源:人類文明根源于社會倫理的擴展,親社會性以及生成的“為己利他”行為機理則是人類文明的微觀基礎,因而人類文明從本質上說就具有合作性。

二 本書的研究結構和內容

巴克豪斯說,方法論的討論提供了一條批判主流經濟學的途徑。[2]本書也嘗試通過梳理經濟學說史及其方法論的演變來對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方法論展開系統的批判性審視。事實上,自維科開始,學術界就已經認識到,任何學科的研究方法都必須與其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相適應,而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之間又呈現出共同演化關系。為此,在討論經濟學的方法論時,我們首先必須清楚地了解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內容。顯然,從本體論和目的論上講,經濟學科的根本關注在“人”,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實質上就體現出了倫理關系。正因如此,經濟學科自誕生之日起就包含了倫理學內容。同時,經歷了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后,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也再次涵蓋了社會生活領域,再次涉及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內容。

當前的問題在于,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并沒有隨著內容拓展或轉換而做適應性的轉換:它依舊承襲新古典經濟學研究工程學內容的思維,依舊將人與人割裂開來進行封閉分析,從而就引發了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危機?;谶@種情形,也就產生了對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方法論兩大反思:(1)經濟學所研究的生活世界具有不同于自然世界的特征,因而不能簡單地搬用自然科學的思維和方法。(2)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研究內容經從狹隘的“經濟領域”拓展到無所不包的“非經濟領域”,因而不能再沿用傳統的工程學方法和自然主義思維。有鑒于此,本書系統地梳理了經濟學科在研究對象上的演化和拓展,由此來確定現代經濟學的根本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進而反思迄今為止依舊占主流地位的工程學研究思維,最后引出對“經濟人”現代經濟學硬核的審視和修正。

(一)本書的研究起因

縱觀經濟學說發展史,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相應方法演變經過這樣三大階段。首先,早期經濟學起源于道德哲學,與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政治學等密切相關,并集中探究財富創造、社會分工、收益分配和制度改革等公共領域的問題,從而采取了一種基于知識契合的現實主義研究路線。鮑爾丁在美國經濟學協會81屆年會上的主席致辭中就指出:即使在我的學生時代,經濟學仍然是劍橋大學文學士榮譽學位的道德倫理學科的一部分,因而從其起源看,經濟學也應該屬于道德科學。[3]其次,自19世紀70年代的邊際革命以降,新古典經濟學所主導的研究內容開始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社會結構問題轉向為個人效用問題,尤其集中研究市場交換和相應的消費選擇;相應地,研究方法也發生了相應改變:越來越形式化和抽象化,甚至導致了經濟學學科名稱的改變——從“政治經濟學”到“經濟學”的轉化。最后,隨著20世紀70年代后經濟學帝國主義運動的推行,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又有了更大范圍的拓展:重新將涉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生活世界納入了經濟分析領域;但與此同時,主流經濟學的方法論卻沒有發生相應的改變:依然固守新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并以理性的經濟人假設為基礎。

從本體論上說,經濟學科的根本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現象及其變動規律,而社會經濟現象又是人類互動行為所衍生出的結果;相應地,合理的經濟學研究思維就體現為,人類如何進行理性行為并以此獲得更好的社會生活。那么,究竟何種行為是理性的呢?迄今為止,現代主流經濟學所使用的理性概念具有強烈的工具主義特質,它根基于西方社會的自然主義思維,并對應于人有效使用自然資源的行為方式。問題是,人處理和控制自然物的邏輯與人與其他人或社會相處時的邏輯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前者是基于工具理性的數理邏輯,后者則是基于交往理性的行為邏輯。也就是說,現代主流經濟學所使用的工具理性主要適用于人對自然物的控制和利用,進而也較為適用于分析孤立狀況下的個體行為,但是,它并不適用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進而也就不適用于分析相互影響的社會互動行為。

同時,本體論也表明,經濟學科的根本研究目的是探索經濟規律以促進社會福利的提高,尤其是要關注當下弱勢者的福利提升問題;相應地,經濟學科的研究就不僅涉及人處理和控制自然的工程學內容,更是涉及人與他人和社會相處的倫理學內容。這有兩點解釋:(1)所謂經濟規律,根本上源自人類為追求其理想和需求而展開的社會互動,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必然涉及社會、心理、倫理、文化、歷史、法律、政治等諸因素。(2)所謂社會福利,根本上涉及人類的社會性需求而非生理性需求,而社會性需求則直接涉及一個社會的價值理性以及社會關系。然而,新古典經濟學卻偏重關注工程學這單一內容,而這也是特定時代背景的產物:在19世紀中葉之后的一個世紀,不僅人們積極實現的主要目標主要是物質需求和經濟福利,而且人們實現此類目標所使用的生產要素也主要是自然資源或物質資本。

基于上述分析就不難發現,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思維和理論與社會經濟的實踐和現實之間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脫節:(1)隨著物質資本積累的日益豐富,人力資本或社會資本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的關鍵生產要素,而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具有能動性而不可以任意擺布,從而也就不可再隨意運用人處理物質資本的工具理性。(2)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需求已經遠遠超出了物質需求的層次,而非物質的需求往往涉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也就不再使用單向度的個體理性。事實上,當前社會實踐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相應的經濟學議題也越來越廣泛。但是,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思維卻明顯滯后于現實需要:它仍舊把研究視野集中在傳統的資源配置領域,或者簡單地將資源配置的工具理性拓展到社會關系之中,進而形成了采用理性經濟人分析框架的經濟學帝國主義。問題的關鍵是,基于個體理性的工具合理化并不一定會導向社會發展的合理化,更不一定會促進經濟學科發展的合理化。

事實上,正是在方法論工具主義的支配下,現代主流經濟學將處理自然物時體現出來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和工具理性思維拓展到人與人之間互動行為的分析上;結果,不僅根本無法真正理解社會現實,而且還會得出一系列逆人倫和反社會的結論。譬如,現代主流經濟學體系的理論基石就是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而這種均衡就是以抽象而先驗的理性經濟人為前提假設。正如鮑爾斯指出的:“關于瓦爾拉斯范式的這種描繪是一種漫畫似的諷刺,但是,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頂級院校博士項目的經濟學課程中,這已成為一種共識。隨著一組新的分析工具——特別是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出現和越來越明顯的經驗證據表明,瓦爾拉斯模型存在缺陷,經濟學教學和實踐的范式正在發生改變。經濟參與人不再單純與自然或是其他環境參數打交道,而是有策略地與其他經濟參與人交往?!?a id="w4">[4]正因如此,自2000年起,一場源于法國并很快波及全世界的后—我向思考經濟學(post-autistic economics)改革運動就爆發了,該運動把脫離現實和數學形式化的新古典經濟學視為“我向思考的”(autistic thinking)。究其原因,主流經濟學基于狹隘的視野而沒有能力與其他人交流,甚至也沒有興趣與他人進行交流,而只是做離群索居的和自我封閉的思索,從而只能集中于自身的智力體操的游戲之中。

總之,隨著人們的福利追求從經濟福利轉向其他社會福利,甚至提高經濟福利所使用的資源也從傳統的土地資本、物質資本等自然性資源轉向現代的知識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等社會性資源,資源配置也就不再是借助自然主義的工具理性進行排列組合的問題,而是如何發揮人的主動性以及如何促進各類勞動的協調問題。這樣,伴隨著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擴展,現代經濟學就面臨著這樣一個關鍵問題:方法論如何進行相應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沒有做如此相應的轉變,導致經濟學理論越來越失去解釋和預測社會經濟的能力,乃至經濟學研究也蛻變為無關社會現實的象牙塔里的智力游戲,這也正是經濟學理論危機的癥結所在。由此還帶來一個問題:如果說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已經與現實關注的研究對象相脫節,那么,目前這種經濟學研究取向又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實現研究方法的轉換?顯然,這些都是值得現代經濟學人深思的根本性問題,本書也致力于此做一探究。

(二)本書的內容結構

本書集中通過對經濟學說史的梳理來探究經濟學科的演變軌跡及其相應的時代背景,從而挖掘經濟學科的本質特征、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以及相應的研究方法。為此,本書包含了兩大部分內容,并分成5篇加以闡述。這里簡要介紹如下。

第一部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對經濟學所研究的對象、內容和目的的演變軌跡及其歷史背景作一梳理,并探討經濟學的本質和發展方向。為此,本部分分3篇展開分析。

第一篇“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演變及其爭論”,集中考察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內容的新轉向及其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這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通過對經濟學說史上有關研究對象之爭的梳理,分析主流經濟學集中于研究物質財富的原因,并解析其未來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為了更全面地理解經濟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又著重闡釋了馬歇爾、西斯蒙第和凡勃倫等人的經濟學思想,從而挖掘出經濟學內在的人本主義傾向。首先,馬歇爾是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創者和集大成者,也是現代主流經濟學之父,因而這里著重剖析馬歇爾是如何影響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兩者間又存在什么不同?其次,西斯蒙第是人本主義經濟學的先驅,他率先對古典經濟學的偏誤性發展傾向做了批判,因而這里分析他的思想也有明顯的意義。最后,凡勃倫是將經濟學嵌入社會學和心理學進行研究的核心人物,他結合行為主義、實用主義、歷史主義而開創了演化主義的分析路線,因而他的學術思想值得重新挖掘。當然,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很多學者對“人”的經濟學做出了重大貢獻,最為突出的就是馬克思,他開創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至今仍然是重要經濟學流派,但這方面內容將以其他專著的形式另做系統闡述。

第二篇“福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其轉向”,通過分析現代福利經濟學中的人本關注傾向,來說明經濟學所關注的人類需求的廣泛性和多樣性,進而更清楚地洞悉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內容的新轉向。其實,從本體論上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社會經濟現象,研究目的則是通過對影響社會經濟現象諸因素和結果的剖析來探詢更好地增進人們福祉的途徑。因此,經濟學最終關注的是人類需求的滿足以及人類自身的發展等問題,而物質生產僅僅是促進美德、創建文明生活的手段。相應地,經濟學根本上應該關注人類的多樣化需求及其發展變化,這是基于人本主義的福利經濟學何以興起的原因,這也是經濟學今后發展的根本方向。除了介紹主流福利經濟學的思想和發展動向外,本篇還著重介紹和分析了霍布森、黃有光和森等人的福利思想;其中,霍布森是福利經濟學的先驅,對經濟學的人本主義取向有重要影響;黃有光和森則是當前福利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他們分別從快樂和自由兩方面擴展了經濟學科的研究內容。

第三篇“經濟學的研究目的、內容及走向”,進一步從本體論上剖析了經濟學科的本質特性,從而更全面地審視了經濟學科的研究內容和目的,并對經濟學科的未來演變做了前瞻性展望。一方面,本篇揭示了經濟學研究如何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以及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欲望這一根本目的,并從中挖掘了經濟學研究所包含的倫理學和工程學這兩大內容。另一方面,本篇又全面分析了經濟學研究所需要的理論和知識,并剖析了隨著主流經濟學對物質財富研究的偏重而導致倫理學內容遭受到不應有忽視的歷史背景。在此基礎上,本篇還通過考察經濟學研究內容的轉化系統地剖析了經濟學科的名稱從“政治經濟學”到“經濟學”轉向的學術邏輯和時代背景,從而對當前中國社會中的兩大經濟學范式——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展開深入的比較;尤其是,通過對其互補性的挖掘來尋求兩者之間的溝通,并由此剖析中國經濟學的應有特性及其發展方向。

第二部分“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對經濟學所研究的方法之演變軌跡及其歷史背景做一梳理,探討經濟學各種相對方法的溝通性和互補性,并將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結合起來探究經濟學合理化發展的路徑。因此,本部分分兩篇展開分析。

第四篇“經濟學的方法論比較及其演化”,對經濟學方法論的演化軌跡做了梳理,進而對經濟學說史上有關方法論之爭做了系統剖析,并著重挖掘這些方法論之間的互補性。首先,從認知起點上比較了原子主義個體分析和集體主義整體分析:原子主義個體分析認為,社會現象必須由單個的人類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結果來解釋,認為所有社會科學的純理論都可由個人行為以及該行為所依賴的特定條件或范圍演繹而來;集體主義整體分析則強調,個人是社會演進的產物,從而關注的是個體行為發生作用的社會影響,考察社會整體力量對個體行為的制約。其次,從認知邏輯上比較了歸納分析和演繹分析:演繹分析更體現出形而上學的色彩,往往存在一些先天的假設或者抽象的定理,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理性推理,又稱先天主義和理性主義;歸納法則更注重經驗,往往要從歷史中收集資料,并從中得出一般的規律,又稱經驗主義和歷史主義的。再次,從認知目標上比較了動態演化分析和靜態(或比較靜態)均衡分析:演化分析往往要考慮較長時段的變動過程,因而往往和歷史歸納法聯系在一起;均衡分析往往要撇開其他擾動因素分析一個時點的特征,因而更多地帶有演繹分析的色彩。最后,從認知層次比較了功能型分析和因果性分析:功能性分析強調經濟學的應用性,因果性分析則深入到事物之間的作用機理和本質。

第五篇“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方法論缺陷”,對主流經濟學方法論缺陷做了深挖,特別剖析了主流經濟學所凸顯出的形式主義特征:核心假設的過度抽象化和研究范式的過度數量化。首先,對經濟學人假設的成因及其過度形式化的內在機理展開深入剖析和反思;其次,基于經濟危機這一背景來探究現代主流經濟學研究范式的過度數量化取向及其問題;再次,從六大維度系統地剖析了現代主流經濟學理論危機的表現及其根源;最后,探索了現代主流經濟學擺脫危機而發展的基本途徑和路向。事實上,與將研究對象局限于資源配置方面相適應,主流經濟學基于個人主義的理性分析方法,這促發了數學模型化的發展傾向,并強化了經濟人的模型化分析。但是,由于當前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已經大大拓寬,它不僅研究商品生產、消費和交換等傳統的經濟行為,而且還涉及教育、偏好、信仰、政治、心理等非經濟領域;顯然,在這些領域,人類行為就不再體現為人與物的關系,而更主要體現為人與人的關系。既然如此,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還適用嗎?如果不適用,那么經濟學應如何發展呢?這些是本篇所要闡述的主題。

(三)本書的主要觀點

現代主流經濟學把稀缺資源的配置當作中心議題,并尋求如何使自然資源最大化地為人類所利用的途徑;正是在狹隘的研究內容基礎之上,主流經濟學提出并確立了“經濟人”這一核心假設。問題恰恰在于,同質化的經濟人假設撇開了對“人”的討論,這使得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分析范式也主要適用于自然資源的配置或者孤立個體的行為等問題。由此就帶來這樣的問題:經濟學難道僅僅涉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嗎?明顯的事實是,當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從傳統局限于人與物間關系的私人領域拓展到基于人與人間關系的公共領域,處理的客體也從物質資源的配置轉向了社會資源或人力資源的配置和協調。既然如此,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還適用嗎?顯然,通過對經濟學本質特性的剖析,可以更好地認識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進而,通過剖析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之間的邏輯對應關系,就可以明顯看出現代主流經濟學在內容和方法之間所暴露出的越來越大的裂痕。

同時,當前經濟學界有關研究對象之爭的焦點就在于:經濟學是否涉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否涉及主觀的價值判斷?這就關涉經濟學科的研究目的。通過對經濟學科的研究目的和內容之考辨,我們就可以,(1)更清楚地認識經濟學科對人的關注,認識到經濟學所包含的倫理學和工程學這兩大內容;(2)更清楚地洞悉主流經濟學集中于物質財富研究的原因;剖析倫理學內容遭受不應有忽視的歷史背景;(3)從本體論角度對經濟學的現狀進行反思:既然經濟學研究的根本對象是“人”,要考察基于具體社會關系下的人之行為,從而也就不能局限于抽象的原子人如何最佳利用或配置自然物這一層面。進一步的問題是,如果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已經與時代相脫節了,那么,我們又如何打造更為合理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呢?顯然,這就需要綜合考察經濟學科的應然面貌和實然現狀,不僅要剖析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形成背景、研究特點以及發展偏誤,而且要認識現代經濟學回歸其本質的內在要求和方向。

最后,要構建適于現實行為分析的統一框架,還需要將現代經濟學的兩大分支有機契合起來,不僅要看到它們各自的偏重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而且要看到它們之間的互補性和共進性。顯然,廣義政治經濟學側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層面,研究社會關系中的具體行為,從而積極推崇歷史歸納、整體主義、實質理性以及動態演化的分析方法;現代主流經濟學則集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層面,研究高度抽象下的一般行為,從而極力倡導抽象演繹、個體主義、形式理性以及靜態均衡的分析方法。當然,盡管兩者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顯著差異,但不僅研究對象是互補的,兩者合起來才構成經濟學研究的完整內容,而且研究方法也是兼容的,兩者可以相互補充共同促進。正因如此,如何實現這些經濟學分支在知識和思維上的契合也就是推動經濟學科發展、成熟的重要途徑。

有鑒于此,本書致力于挖掘嵌入在經濟思想史中的人本主義因子,由此來辨識經濟學研究的實質及其內容范疇,進而來審視主流經濟學偏離具體現實生活的行為分析框架;其中,又系統梳理了主流經濟學的方法特質及其演化軌跡,進而對各種相對立方法論思維進行了溝通,由此來構建出一個更為合理而有效的經濟研究范式。在研究過程中,本書也得出了如下一系列獨到的見解和觀點。

(1)從本體論上看,經濟學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通過對影響經濟現象諸因素和結果的分析來探尋增進社會福祉尤其是低收入階層經濟福利的主要途徑,從而需要關注人類需求滿足和自身發展這一根本問題。這意味著,經濟學所研究的對象絕不應局限在抽象的物理世界上,而應該更為廣泛地關注真實的“人”;相應地,這就不僅導致了人本主義和福利經濟學的興起,而且也為經濟學的今后發展確立了根本方向。

(2)提高經濟福利有兩大基本途徑:其一,在既定的資源情況下如何最大化資源的使用效率問題,即新古典經濟學強調的稀缺性資源的配置問題;其二,在使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如何促進財富或資源的數量增加問題,即古典經濟學關心的國民財富如何增長的問題。同時,由于人類需求在不同歷史時期往往存在很大差異,因而在實現福利增進的主要途徑選擇上也存在明顯不同,這就導致了經濟學主流取向的演變。

(3)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包含了倫理學和工程學這兩大方面: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筑出整個經濟學的理論大廈。相應地,經濟學的理論研究需要非常廣泛的知識,需要充分契合其他社會科學所積累的知識;否則,根本無法理解具體的社會經濟現象,也無法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議。但是,現代主流經濟學卻局限于工程學內容,偏重于數理訓練而疏忽于邏輯思辨,由此就造成了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脫節。

(4)一切社會事物根本上都屬于涉及人與人關系的公共領域,因而經濟學科本質上就是政治經濟學。但是,隨著政治經濟學內涵的窄化以及新古典經濟學將研究對象從組織轉向了個人,進而集中于私人領域的資源配置和行為選擇,最終導致了“政治經濟學”一詞被“經濟學”一詞所取代。不過,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學研究領域的重新拓寬,又出現了經濟學回歸政治經濟學的總體趨勢。

(5)從經濟學的認知起點來看,理論研究可分成兩條路徑:一是抽象同質的原子主義個體分析,二是具體異質的集體主義整體分析。一般地,越是將經濟學研究對象集中于新古典傳統領域,這些學人就越固守個人主義的研究路徑;越是關注更為廣泛的生活領域以及從事交叉學科研究,這些學者就越傾向于采取整體主義的研究路徑。現代經濟學主要繼承了個人主義分析思路,這就造成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分裂。

(6)從經濟學的認知邏輯來看,理論研究一般有兩條路徑:一是歸納主義的,二是演繹主義的。一般地,那些自然科學出身的經濟學人強調抽象的演繹主義分析路徑,那些社會科學出身且具有淵博歷史知識的學者則更注重歷史的歸納分析方法。然而,自社會科學各分支出現分裂之始,經濟學就日益偏重于抽象演繹的方法,并最終使得經濟學理論與經驗事實相脫節,從而就引起了一些非主流經濟學人的批判。

(7)從經濟學的認知目標來看,理論研究存在這樣兩條路徑:一是動態演化分析,它基于異質性個體互動的基礎之上;二是靜態均衡分析,它基于同質性個體假設的基礎之上。顯然,靜態均衡分析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它在均衡框架下研究理性經濟人如何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則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問題是,當將這種靜態的均衡分析用于分析變動而復雜的社會現實時,就會遇到非常嚴峻的適用性問題。

(8)從經濟學的認知層次來看,經濟學研究也開始派生出了兩種基本路徑:一是功能性分析的,它偏重經濟學的應用性;二是因果性分析的,它關注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顯然,自古典經濟學后期以降,主流經濟學就越來越偏重于功能性分析,并日益畸化為形式主義;相應地,盡管它提供了一些社會現象之間的相關性分析或功能聯系,卻無法揭示其內在的原因或作用機理,從而在應用上就會犯工具主義謬誤。

(9)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形式化缺陷集中體現在核心假設的過度抽象化上?;谶x擇的內部一致性和行為的自利最大化相結合,現代主流經濟學構建出一個不斷蠶食其他領域的經濟人分析框架。問題是,經濟人分析范式主要適用于諸如生產、消費等關涉物質資源配置的領域,這是傳統經濟學研究的領域;相反,一旦將它拓展到生活行為等其他非經濟領域時就會出現問題,因為它缺乏對人際社會性的考慮。

(10)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形式化缺陷還表現在研究范式的過度數量化上。嵌入現代主流經濟學中的是這樣一系列研究方法論:行為預設上的原子個體主義→推理邏輯上的抽象演繹主義→設定目標上的靜態均衡主義→認知層次上的實用功能主義,由此也就偏重于數理建模和計量實證這兩個技術性方面。然而,正是囿于這種數理化的形式追求,主流經濟學人往往對一些顯而易見的社會經濟問題都變得熟視無睹。

(11)現代主流經濟學所面臨的嚴重危機,還從這樣幾方面得以反映:研究內容上,排擠了倫理學內容而越來越狹隘化;前提假設上,抽象為原子經濟人而撇開了對真實人性的探討;意識形態上,崇尚單一的個人主義而窒息了思維多元化;工具運用上,濫用數理邏輯而越來越偏離社會現實;知識結構上,強調統一的專業訓練而忽視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所需要的知識多樣性。

(12)針對現代主流經濟學過度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特性,就必須對假設進行放寬,抽象假設必須與歷史演化保持邏輯的一致。相應地,基于“經具體到抽象,抽象再回到具體”的研究思維,我們就必須充分運用奧卡姆剃刀原則來推動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其中的關鍵就是,契合社會科學其他分支的人性研究來修正進而完善經濟學科中的人性假設,這也是接下來幾本書繼續探究的主題。


[1] 休謨:《人性論》上冊,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6—7頁。

[2] 巴克豪斯:《導言:經濟學方法論的新趨勢》,載巴克豪斯編《經濟學方法論的新趨勢》,張大寶等譯,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3] Boulding K.E.,Economics as a Moral Scie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9,No.1,1969,pp.1-12.

[4] 鮑爾斯:《微觀經濟學:行為,制度和演化》,江艇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县| 资溪县| 大余县| 象州县| 突泉县| 宁南县| 谷城县| 大同县| 湄潭县| 张北县| 崇信县| 即墨市| 布尔津县| 郴州市| 岳阳县| 泰州市| 苗栗县| 宁晋县| 嵩明县| 南宁市| 周至县| 望城县| 策勒县| 外汇| 江华| 伊宁县| 双桥区| 溧阳市| 徐汇区| 泊头市| 涞水县| 兰考县| 萍乡市| 宁晋县| 平昌县| 全椒县| 城步| 安宁市| 安图县| 天津市|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