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結構優化與協調發展研究”(批準號:12BJL072)的最終結項成果。全書根據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復雜狀況及地域特征,遵循從理論出發到實證檢驗,再到原因分析的邏輯思路,探討了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結構演變、協調發展水平、空間相關性、空間差異、空間聯系五個方面的問題。最后,分析了西部地區空間結構優化和協調發展中市場與政府的作用,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結構演變、協調發展水平的研究結果表明:空間經濟結構存在少數極化、總體均衡的演變趨勢;產業結構逐漸趨于高級化和合理化。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產業結構演變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經歷了從瀕臨失調到初級協調,從良好協調再到優質協調的過程,表明產業結構與新型城鎮化之間不斷實現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西北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從時間維度看,各區域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聚集效應明顯;但從空間維度看,各省份及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懸殊,空間相關性較弱。西南地區的空間集聚性波動較大,其中,西南80%以上地區局部自相關程度很低,各地區經濟發展在空間上與其他地區聯系很弱,處于孤立發展態勢。

西部地區經濟空間差異性研究結果表明:西南地區各地級市城市建設水平存在差異,城市化水平發展不平衡;西北地區城市化質量以東部、中部、西部的順序依次降低,不同城市之間差距很大;東部城市化質量較高而西部低且都呈“群”狀。

西部地區經濟空間結構優化的關鍵:一是在空間上提升地區經濟聯系強度和城市流強度;二是培育和發展以省會城市為核心的增長極;三是將戰略眼光投放于“一帶一路”,抓住機遇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挑戰。

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一是明確界定市場和政府的關系;二是克服時空因素對集約要素活動的約束,實現生產要素時空領域的最佳配置,從而實現區域空間結構的優化和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

總之,本書基于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優化與協調發展的相關理論,采用實證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得出了較為可靠的結論。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優化與協調發展的整體思路,為政府指導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提供理論指導。

由于筆者的學識有限,錯誤與不足在所難免,懇請學界同人提出批評,以鼓勵我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繼續探索。感謝西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馬旭查閱資料、整理完成第八章的內容。書稿由曹穎軼審定、統稿。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閱了大量的文獻,對直接引用的文獻都盡可能一一注明出處,在此對所有參考文獻的作者表示誠摯的謝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津县| 榆社县| 河西区| 耿马| 偏关县| 平舆县| 长治县| 怀来县| 且末县| 深水埗区| 东港市| 安福县| 蚌埠市| 南涧| 斗六市| 奇台县| 始兴县| 金溪县| 兴和县| 靖西县| 诸暨市| 泗阳县| 香格里拉县| 福贡县| 阳城县| 咸丰县| 白银市| 平度市| 舟曲县| 浦城县| 陆良县| 新民市| 琼海市| 温宿县| 朝阳县| 咸丰县| 兴业县| 郓城县| 丹寨县| 伊吾县|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