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了一幅叫做《耍賴》的漫畫,被其中的內容深深地觸動了。
畫面中,街角處有一家玩具店,櫥窗內全是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玩具。店門外,一個小男孩哭哭啼啼的,死死拽住爸爸的袖口,一定要爸爸給他買玩具。爸爸不愿意買玩具,就用一根拐杖勾住路燈柱,但小男孩依然使勁拽,連路燈柱都被勾彎了。
看完這幅漫畫,我笑了出來,但又馬上陷入了深思。爸爸的錢是辛辛苦苦工作掙來的,其中一大半要支付小男孩和他媽媽的伙食費、水電費、房租或分期付款、書費……小男孩不僅不體諒爸爸的辛苦,甚至因為爸爸不滿足他的要求而當眾哭鬧撒潑。但為什么小男孩會養成這樣的性格呢?小男孩不可能自己把自己寵壞。歸根結底,因為家人的溺愛,小男孩才會擁有如此惡劣的性格!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的維魯卡.索爾特,也是經典的被溺愛的孩子。正是因為父母對她有求必應,導致她自私自利,性格乖戾。后來在果仁車間,她堅持要一只松鼠,最終被松鼠們扔進了垃圾庫。
文學作品告訴過我們溺愛的惡果,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案例,比如曾經轟動一時的“熊孩子吃火鍋被滅門”“因為母親不給零花錢,兒子砍死母親”事件。這么多活生生的例子擺在我們面前,家長們吸取教訓了嗎?沒有,反而越來越多的小皇帝、小公主誕生了。
各位家長們,請不要再過分溺愛你們的孩子了。慣子如殺子,溺愛引發的慘痛事故,難道還少嗎?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