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大全集
- 黃帝 岐伯等
- 2字
- 2022-10-27 17:11:18
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原文】
昔在黃帝[1],生而神靈,弱[2]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3]。
乃問于天師[4]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5]者,法于陰陽[6],和于術數[7],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8],故能形與神俱[9],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10],以妄為常,醉以入房[11],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12],不時御神[13],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14],避之有時,恬淡虛無[15],真氣[16]從之,精神內守[17],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18]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19]于物,故合于道,所以[20]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21]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22]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23]通,太沖脈[24]盛,月事[25]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26],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27]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28]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29]竭,地道不通[30],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31]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32]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33],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34]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35],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36]者,提摯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37],故能壽敝[38]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39]。中古之時,有至人[40]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其次有圣人[41]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42]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43],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44]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注釋】
[1] 黃帝:我國遠古帝王之一。少典氏之子,復姓公孫;生于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因功德卓絕,被諸侯推為天子。以土德之瑞,被尊稱為黃帝。一生當中建立了許多不朽的功績,被奉為“人文初祖”。
[2] 弱:不會走路的嬰兒時期。
[3] 登天:登上天子之位。
[4] 天師:岐伯。黃帝之臣,主管醫師,兼為皇帝的醫學老師。因功高爵尊,通達天人玄機,被尊為“天師”。
[5] 道:自然的法則。此指合于自然之法則的養生之道。
[6] 法于陰陽:效法自然界寒暑往來的陰陽變化規律。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法,效法、取法。
[7] 和于術數:施行適合自身的修身養性之法。數,指修身養性之法,如導引、按蹺、吐納、咽津等法。
[8] 不妄作勞:勞作適度,不違背常規法度。妄,亂也;作勞,即勞作,包括勞力、勞心、房勞等方面。
[9] 形與神俱:健康的標志。形,形體;神,精神。俱,偕也,協調。
[10] 以酒為漿:把酒當做飲料飲用,形容嗜酒無度。漿,飲料。
[11] 入房:行房事。
[12] 不知持滿:不懂得保持精氣的盈滿。
[13] 不時御神:不善于把握和調養自己的精神活動。時,善也,善于。御,統攝、治理。
[14] 虛邪賊風:因虛而入的邪氣和賊害人體之風,這里指不正常的氣候變化和有害人體的外來致病因素,如四時不正之氣。
[15] 恬淡虛無:思想安閑清靜,沒有雜念。恬惔,安靜;虛無,心無雜念。
[16] 真氣:體內的正氣,與致病的邪氣相對。
[17] 內守:安守在體內而不散失。
[18] 美:以……為美。下句“樂”,用法同此。
[19] 懼:據文獻記載,應作“攫”,意為“取”,尋求。
[20] 所以:……的原因。
[21] 德全不危:德,修養有得于心;德全,全面實施養生之道;不危,不會有內外邪氣干擾的危害。
[22] 材力:決定于腎氣的精力;腎精。
[23] 任脈:奇經八脈之一。循行路線與病變表現,詳見《素問·骨空論第六十》。
[24] 太沖脈:沖脈,奇經八脈之一。起于氣沖穴(臍下五寸旁開二寸處),與足少陰腎經相并,狹臍旁上行,到胸中后分散。本經發病,主要表現為氣上沖心、月經不調、崩漏、不孕等。
[25] 月事:女子月經。
[26] 平均:充滿,充盛。
[27] 陽明經:十二經脈中的手陽明、足陽明經脈。這兩條經脈均上行于頭面發際,如果經氣衰退,則不能營養頭面而導致面枯發落。
[28] 三陽脈:十二經脈中的手足太陽、手足陽明、手足少陽這六條經脈。
[29] 天癸:腎氣充盛到一定時期而產生的一種具有促進生殖功能的物質。天,先天;癸,癸水。
[30] 地道不通:月經停閉,不再來潮。
[31] 頒:通“斑”,頭發花白。
[32] 五藏六府:五臟六腑。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33] 天壽過度:天壽,先天稟賦;過度:超過常規。
[34] 天地:男女或男子與女子的身體。
[35] 道者:得道之人,這里指懂得養生之道的人。
[36] 真人:養生家,即懂得并按照養生之道去做而長生不老的人。
[37] 肌肉若一:肌膚始終不變,永不衰老。
[38] 敝:當做“敵(敵)”字,形近而訛。意為:比、等同。
[39] 道生:因行為合乎養生之道而獲得的永恒生命。
[40] 至人:在養生上的道行僅次于“真人”,但也能夠長生不老的人。
[41] 圣人:這里指在養生上的道行又僅次于“至人”,而能夠活到數百歲的人。
[42] 八風:四方(東、南、西、北)和四隅(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之風。
[43] 被服章:穿著華美的衣服。
[44] 逆從:偏義復詞,偏“從”義,順從,適應。
【譯文】
過去,軒轅黃帝剛出生就顯得神異圣明,在襁褓之中已能夠說話;幼年時期就懂得敬事尊長,嚴正規矩;長大成人后寬厚愛人,英明睿智。活到一百多歲,龍馭歸天。
他曾向天師岐伯請教道: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們,都能夠年過百歲,行動起來卻不顯衰老;而現在的人,年過半百,行動就已經顯得很衰老了。這是由于時代不同了呢?還是由于人們違背了養生之道呢?
岐伯答道:上古時代的人,一般都懂得養生的道理,能夠自覺遵守天地陰陽運行的規律,適應四季時令的變化,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過分地勞心勞力,所以能夠使身體與精神協調一致,從而盡享天年,活到上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卻不是這樣:把酒當做飲料來喝,把行為放縱當做日常的生活方式,酒醉之后還妄行房事,在放縱淫欲當中致使自己的精氣枯竭,真元喪盡;不知道保持體內的精氣充盈,不善于把握和調節自己的精神活動,只知道貪求一時的快樂,而背棄了真正的生活的樂趣,作息沒有規律,因此,剛到五十歲便顯得很衰老了。上古時代的圣王在教導百姓時,都告誡他們要能夠適時回避四季不正的虛邪賊風;思想上保持清凈淡泊,無欲無求,這樣,體內的正氣和順不亂,精神穩固而不渙散,病邪又從哪里來侵犯人體呢?因此,上古時代的民眾大都神清氣閑,清心寡欲,心境平和,無憂無慮;雖然參與勞作,但并不感到疲倦;真氣平和而調順,愿望容易得到滿足。因此,他們感到吃什么都很香甜,穿什么都舒服,快樂地享受他們的習俗,彼此之間各安其位,所以當時的民風很是純樸。因此,身體感官的享受和欲望引誘不了他們的信念,淫亂邪惡的事物也迷惑不了他們的心志。愚笨或聰明,賢能或是不才的人,都不貪求欲望的滿足和享受,因此,他們的行為都與養生之道相協調。他們之所以都能夠年過百歲而行動不顯得衰老,就是因為他們全面實施養生之道才不會受到邪氣的侵害啊!
黃帝問道:人年老以后就不能夠生育子女了,這是由于腎精衰竭了呢?還是身體生長變化的規律就是這樣呢?
岐伯回答說:人的生理過程是這樣的,女子到了七歲,腎氣就充盈起來,開始更換牙齒,茂密地生長頭發;到了十四歲,天癸發育成熟,任脈貫暢,太沖脈運行旺盛,月經按時來潮,所以能夠生育;到了二十一歲,腎氣充滿,智齒長出,生長發育期結束;到了二十八歲,筋骨已經牢固堅實,毛發長到極點,身體最為強健;到了三十五歲,陽明經脈轉衰,面部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到了四十二歲,三陽經脈氣血衰,面部整個干枯起來,頭發開始變白;到了四十九歲,任脈空虛,沖脈衰微,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身體完全衰老而不能再生育。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頭發旺長,開始牙齒更換;到了十六歲,腎氣旺盛,天癸發育成熟,精氣充盈而出現排精。這時與女子性交,就能夠生育子女;到了二十四歲,腎氣充盈,筋骨剛勁有力,智齒長出,身體發育到頂點;到了三十二歲,筋骨最為強健,肌肉豐滿壯實;到了四十歲,腎氣轉衰,頭發開始脫落,牙齒也開始枯槁;到了四十八歲,陽氣開始從上面衰竭,面部皺縮,發鬢變得斑白;到了五十六歲,肝氣轉衰,筋骨不能自如地活動,天癸枯竭,腎精稀少,腎臟的功能衰弱,男子的身體全面由盛轉衰;到了六十四歲,牙齒和頭發脫落。腎臟是主水的器官,接受五臟六腑的精氣加以儲存,因此,只有五臟旺盛,腎臟才有精氣排泄。現在五臟都已衰退,筋骨懈怠無力,天癸也完全枯竭,所以鬢發斑白,身體沉重,步態不穩,不再有生育的能力了。
黃帝又問:有的人雖然年紀很大了,卻仍能生育子女,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他們先天稟賦超常,氣血經脈到老年仍能保持通暢,而且腎氣充盈。雖然有這種情況,但是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也不會超過四十九歲,那時,身體的精氣就會徹底枯竭。
黃帝說:善于養生的人,都能活到一百歲,那時還能生育子女嗎?
岐伯回答說:善于養生的人能夠延緩衰老,保持身體的旺盛,年歲雖然很高,卻仍有生育的能力。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種被稱為真人的,他們能把握天地自然變化的奧秘,掌握陰陽運行的要領,懂得吐故納新養蓄精氣,獨處世外以養護精神,肌肉強健如一,永不衰老,所以能夠壽比天地,永無終結。因為這與養生之道完全契合,因而能夠長生不老。中古時代有種被稱作至人的,他們道德淳厚,養生方法完備,能夠隨順陰陽的變化,適應于四季的變遷,遠離世俗的紛擾,全身集中精力,悠閑游走于天地之間,他們的視聽能力,能夠通達于八荒之外。這正是他延年益壽、強健體魄的方法,他們的境界也可歸于真人一類。其次,有被稱作圣人的,他們能夠使自己身處天地的平和之氣當中,順應自然界八風轉換的規律,雖然生活在世俗的社會中,卻能夠恰當地節制自己的嗜欲,沒有怨憤不平之心。行為并不顯得遺世獨立,也穿著華美的衣服,但行為舉止又不受世俗的制約。身體不會被繁瑣的世事弄得疲憊不堪,思想上也沒有耗費思慮的憂患,只是把恬淡愉悅作為自己的追求,以自感適意作為自身的事業。形體不會衰憊,精神不會耗散,這樣也能活到一百多歲。還有一種被稱作賢人的,他們效法天地的運行規律,學習日月的運行之道,隨順星辰的轉移,順從陰陽的盛衰消長,根據四時氣候的變化來調養身體。希望追隨上古真人,以求自己的行為符合于養生之道;這樣,也可以使自己延年益壽,盡享天年。
【解說】
古人的養生之道,崇尚清心寡欲、心安自然,不為外物所擾。但在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現代社會里,人們,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們,要做到完全順應自然之性,絕非易事。如何在當前的生存狀態下,保持身體健康,是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由本篇可知,若要保持健康長壽,保真藏精是養生的關鍵。保真藏精即保全身體的元真元氣。由于天癸與腎氣的存在與強弱直接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活力與壽命的長短,所以,保真藏精的作用之大不言而喻。如何保真藏精呢?
一、加強后天的有序補給
后天的補給一要多呼吸新鮮空氣。可早起做做運動,深呼吸等。在做氣功類健身時,要特別注意呼吸問題,吸氣要有深度,即配合動作多做徐而緩的深呼吸運動,由胸式呼吸過渡到腹式呼吸。二要講究合理飲食。一日三餐有序,還要學會調理每天的飲食結構。食物的營養攝入并不在于食用山珍海味,而在于主食、蔬菜、副食、瓜果和水分等飲食結構的均衡,做到不偏食,不挑食。這樣可使后天獲得的腎精有源源不斷的補充,使腎藏精、主水、納氣功能有足夠的能動力量和儲藏精良物質。
二、節制自己的行為
一個人的腎精貯藏,即使有后天補充,也是有限的,如無節制的過度使用,無疑是一種變相的自殺行為。而在這些行為中,尤以男女間的性行為耗損腎精最為嚴重。因為男女之間發生性行為,不僅有精力、體力的消耗,同時還有與生命力緊密相關的精液的消耗,這就相當于雙倍以上腎精的消耗。一個人如果“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對腎中所藏的先天與后天的腎精不加節制地消耗,其健康與壽命將受損害。
三、生活要有規律
中醫理論上說,有規律的生活被打破,必然要破壞生命現象的總法則,即陰陽失調,春不生,夏不長,秋無收,冬無藏。致使腎精無藏等,生命當然會受到威脅。
人們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順從自然規律,即“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合乎自然之道,這是保持腎精充盈、養生長壽的根本。日常的規律生活有:早睡早起,有節制地上網、看電視,三餐有規律,有節制的性生活,這些都不需要投入特別的精力,但需長期堅持,方式雖簡單,但對健康很有效。
四、要持之以恒有目的的健身
一個健康的人每天起碼要有一小時以上的健身運動,其中三十分鐘的外部健身,可以松筋骨、活肌肉,活動關節和外部的經氣血脈。從頭面起,到頸脊關節,再到腰脊腰關節,再到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都要全面照顧到。另外三十分鐘的內部健身,最好選擇一種中國的氣功健身方法,如太極拳等。內部健身可以通過氣血的活動,使五臟六腑做一次有序的氣血按摩運動。內外健身可使全身氣血暢通,這樣,外部筋骨就不會無緣無故地疼痛;內部就能使腎的藏精、納氣、主水等功都保持長期穩定,人就能增強免疫力,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另外,休息時,經常扭腰,拍打和按摩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腎俞穴(在腰部脊椎旁兩側),可刺激腎發揮其正常功能。